当克里斯托弗·诺兰亲吻弗洛伊德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认识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从他的《记忆碎片》和《蝙蝠侠》开始。
在《记忆碎片》中交互作用下黑白与彩色的两个时空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演绎得多了一份引申出的意义:人生在不断的谎言中生存,纯粹“理性”记忆的信任值存在危机。
在美剧《DON'T LIE TO ME》中曾有个警官说过,每3分钟人就会在非意识之下说谎。
事实是否如此,我不得而知。
但我们如今生存的流媒体信息时代,广泛的信息炸入我们大脑。真假性的存在掺杂于众多信息源中,或主观意识或客观存在,糅杂成一股信息流始终会灌入你的潜意识中。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个擅长玩 非线性性的导演。在他优秀的作品中,大多是在他蒙太奇手法之下剪得面目全非。无数的非线性在FINNAL CUT 的掌控下,玩转于意识的分散与组合。这时,巴赞的电影本体论似乎已成共产社会之蓝图,不曾实现。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影片中众多的蒙太奇段落演绎出的,是独属于克里斯托弗·诺兰个人主观思考的客观展现。
而今年,《奠基》再次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种思维下迢迢而来。很惊奇,绝不夸张的说,《奠基》这部片子是多年以来极少有的优秀的片子。由于时间关系,我只略观了其片段。但《奠基》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克里斯托弗·诺兰新的意识上拥抱弗洛伊德的因素。而因素,不是精神或物质的实体。它是一种假定或函数的关系,只有在一定的关系或相互依存中存在,才能获得物理或心理的性质。很显然,克里斯托弗·诺兰便是于此。
他的意识与弗洛伊德亲吻,交织出梦的解析中客观交互主观的辩证思维。
我认为与其说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个导演,更不如说他背后是哲人和思考者的文化学者符号。他对人主观意识中的思考不曾断过,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其他同台导演所超越。行至于此,他的价值就早已不在于光影中营造出的蒙太奇影音艺术效果,而是一种纯粹理性哲学的思考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