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喜欢的作家及风格
以前常写安妮式的短句。后来不知向谁学了,好像是王朔,爱上了长句。一排一排的短句像诗,有节奏感,抑扬顿挫,走走停停,有点上气不接下气。长句是另外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长句更像一个不屑表现的人说一通似懂非懂但道理艰深的话语。不擅读长句的读者甚至一个句子来回读个两遍三遍。哦,原来是这个意思,真是缠绵悱侧的很。读惯长句自知长句的好处,就是要那种汹涌的感觉,内容思想一鼓脑来了,管你想清楚没有,是你水平问题。而短句更适合安静的阅读,读出美感,读出诗意,他没那么复杂,但是他简而精巧,像干净明亮的钢琴声。长句像什么,像大提琴声。真是各有各的好。刚学到一句谚语: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可我是短句长句都爱,这不好,要造出自己的风格才好呢。
一个月一百元左右的购书金额算不算多。随时都有购书冲动。书架上汪曾祺、安妮宝贝、麦卡勒斯、王小波的全部书我都有。他们都对我有影响。麦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很容易上瘾。孤独肯定是背景,是一种氛围,在这份孤独里像有很多内心压抑的诉说者,冷眼旁观者,发生一系列平静而汹涌有力的事情,直击内心。《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定要看,不论从故事情节还是内心感触,都是一部大作。另外有一部短小一点的长篇《金色眼睛的印象》,故事相当紧凑迷人。有一度我疯狂迷恋王小波,他怎么可以这么聪明,无厘头。看似乱七八糟搞笑无厘头的文字里,充满理性与智慧。那段时间我在网上大量写贴,很多人觉得我的风格很王小波估计是个男人。呵呵。只是这个王小波时代来的快去的也快。当时王小波式的文字写了不下五万字,赞赏一大片。现在让我再写王小波式,完全不行,没那种感觉简直不知怎么回事。想想可能是读了写了王小波突然又读红楼梦,两种文体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回不去了。王小波最好的还是《黄金时代》。再说安妮宝贝,喜欢安妮宝贝的人称她为安妮。安妮是个奇女子,从内心暴烈矛盾的叛逆女子,到安心种花养鱼裁布的普通女人,从她的文字我们都见证了。她的文字干净而静寂,哪个时期都是。但更是喜欢她最近的状态,平凡的花好月圆的富足。她的文字也更加平实与淡定,淡淡的述说一些生活点滴,却见生活的真实平淡美好。更加接近汪曾祺与沈从文的感觉。只是汪曾祺很多作品都是中晚年时期的,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活、时间、地理而得到的财富。更像回忆。更淡一些。也更平实可亲一些。而安妮毕竟年轻,有一些回忆,大多还是很多现在的生活,更多记录。有些物质,有些美丽与精致。我想等安妮再过些年岁,会写出超过汪的作品。安妮一直走得很快,有自己坚定的目标与生活态度。她很努力,她每一年都在进步,跟随他的读者都能感觉。在并不相熟的人中,我不大说起安妮,很多人对她有偏见。也可能是各有爱好,不能勉强。安妮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像朋友一样,指引我,给我力量。
昨天一整天都在读沈从文,刚买了一本小说精编。从最有名的边城看起。边城确是写的不错,也让我掉了泪。不得不说,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文字有艺曲同工之处,据说汪曾跟随沈学习,沈是汪的老师,应该沈高于汪。在我看来,两个各有妙处,不可一比说之。沈像国画大师,洋洋洒洒,有大篇幅的内容,亦有微小的细致。汪更像描静物的工画师,一笔一笔,干干净净,充满精巧淡雅之风韵。
我最近还在看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此男人文字太华丽丽,诗词读得够多,古典味很重,我认为有些古典气质的女孩应多读,总有提升气质的好处。只是此男人处处留情,苦了一个响当当的张爱铃。最近床头还有林白的《致一九七五》,对七十年代的一些回忆。写的还是不错了,但总是感觉文字有些做作,太书面话,不似我爱的汪氏风格,林像在调情,汪更像讲故事。我有两本林白的书,我认为这本看完后,我不再看她了。人总是以群划分。
最近看了岩井峻二的《情书》,先买了书,没看,先看了电影。不要鄙视我,08年才看这部二十世纪就进入中国的最美丽的爱情电影。迟到地推荐一把,实在好看。一个叫藤井树 的男孩喜欢一个叫藤井树的女孩,他在学校图书馆几百张借书卡上写上藤井树的名字,他转学前的最后一张借书卡上,同样写上藤井树的名字,但在借书卡背后画上了那个女孩藤井树的画像……年少的爱情简单而执着。
最近常买的杂志是《城市画报》,比较小资与物质的杂志。但也有一些很新锐的观点与简单生活的美好。能做到跟随潮流又不被潮流左右,艺术味与书香味都很浓,并且坚持思想,真是很不错。很久没买《新周刊》,在外避震实在无聊买了一期,主题为《无糖时代》,不亦痛苦乎。
我认为现代的作家中陈丹青相当不错。这人简直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建筑、教育涉及面之广,是个神人,还有很多深刻不一样的见地。向他学习并致敬。
还有一些现当代大师,比如巴金、老舍,不知为何,我总提不起兴致。还有很多人喜欢的余秋雨,我只喜欢过他的《千年之旅》,其他都没有记忆。还有很多喜欢和不喜欢。偶就不一一罗嗦了。
想不到很久没写费话的我,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能读书真好。还有些时间读书,我总觉得自己对生活有了点交待,不是那么空白麻木得过且过。
所以如果朋友,你要送我礼物,请送书。那你就送给我了一段愉快的不一样的生活。
一个月一百元左右的购书金额算不算多。随时都有购书冲动。书架上汪曾祺、安妮宝贝、麦卡勒斯、王小波的全部书我都有。他们都对我有影响。麦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很容易上瘾。孤独肯定是背景,是一种氛围,在这份孤独里像有很多内心压抑的诉说者,冷眼旁观者,发生一系列平静而汹涌有力的事情,直击内心。《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定要看,不论从故事情节还是内心感触,都是一部大作。另外有一部短小一点的长篇《金色眼睛的印象》,故事相当紧凑迷人。有一度我疯狂迷恋王小波,他怎么可以这么聪明,无厘头。看似乱七八糟搞笑无厘头的文字里,充满理性与智慧。那段时间我在网上大量写贴,很多人觉得我的风格很王小波估计是个男人。呵呵。只是这个王小波时代来的快去的也快。当时王小波式的文字写了不下五万字,赞赏一大片。现在让我再写王小波式,完全不行,没那种感觉简直不知怎么回事。想想可能是读了写了王小波突然又读红楼梦,两种文体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回不去了。王小波最好的还是《黄金时代》。再说安妮宝贝,喜欢安妮宝贝的人称她为安妮。安妮是个奇女子,从内心暴烈矛盾的叛逆女子,到安心种花养鱼裁布的普通女人,从她的文字我们都见证了。她的文字干净而静寂,哪个时期都是。但更是喜欢她最近的状态,平凡的花好月圆的富足。她的文字也更加平实与淡定,淡淡的述说一些生活点滴,却见生活的真实平淡美好。更加接近汪曾祺与沈从文的感觉。只是汪曾祺很多作品都是中晚年时期的,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活、时间、地理而得到的财富。更像回忆。更淡一些。也更平实可亲一些。而安妮毕竟年轻,有一些回忆,大多还是很多现在的生活,更多记录。有些物质,有些美丽与精致。我想等安妮再过些年岁,会写出超过汪的作品。安妮一直走得很快,有自己坚定的目标与生活态度。她很努力,她每一年都在进步,跟随他的读者都能感觉。在并不相熟的人中,我不大说起安妮,很多人对她有偏见。也可能是各有爱好,不能勉强。安妮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像朋友一样,指引我,给我力量。
昨天一整天都在读沈从文,刚买了一本小说精编。从最有名的边城看起。边城确是写的不错,也让我掉了泪。不得不说,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文字有艺曲同工之处,据说汪曾跟随沈学习,沈是汪的老师,应该沈高于汪。在我看来,两个各有妙处,不可一比说之。沈像国画大师,洋洋洒洒,有大篇幅的内容,亦有微小的细致。汪更像描静物的工画师,一笔一笔,干干净净,充满精巧淡雅之风韵。
我最近还在看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此男人文字太华丽丽,诗词读得够多,古典味很重,我认为有些古典气质的女孩应多读,总有提升气质的好处。只是此男人处处留情,苦了一个响当当的张爱铃。最近床头还有林白的《致一九七五》,对七十年代的一些回忆。写的还是不错了,但总是感觉文字有些做作,太书面话,不似我爱的汪氏风格,林像在调情,汪更像讲故事。我有两本林白的书,我认为这本看完后,我不再看她了。人总是以群划分。
最近看了岩井峻二的《情书》,先买了书,没看,先看了电影。不要鄙视我,08年才看这部二十世纪就进入中国的最美丽的爱情电影。迟到地推荐一把,实在好看。一个叫藤井树 的男孩喜欢一个叫藤井树的女孩,他在学校图书馆几百张借书卡上写上藤井树的名字,他转学前的最后一张借书卡上,同样写上藤井树的名字,但在借书卡背后画上了那个女孩藤井树的画像……年少的爱情简单而执着。
最近常买的杂志是《城市画报》,比较小资与物质的杂志。但也有一些很新锐的观点与简单生活的美好。能做到跟随潮流又不被潮流左右,艺术味与书香味都很浓,并且坚持思想,真是很不错。很久没买《新周刊》,在外避震实在无聊买了一期,主题为《无糖时代》,不亦痛苦乎。
我认为现代的作家中陈丹青相当不错。这人简直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建筑、教育涉及面之广,是个神人,还有很多深刻不一样的见地。向他学习并致敬。
还有一些现当代大师,比如巴金、老舍,不知为何,我总提不起兴致。还有很多人喜欢的余秋雨,我只喜欢过他的《千年之旅》,其他都没有记忆。还有很多喜欢和不喜欢。偶就不一一罗嗦了。
想不到很久没写费话的我,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能读书真好。还有些时间读书,我总觉得自己对生活有了点交待,不是那么空白麻木得过且过。
所以如果朋友,你要送我礼物,请送书。那你就送给我了一段愉快的不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