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漂流记》:漂流的是心,铭记的是情
![]() |
![]() |
喧嚣时代,人心浮躁。以时间为奢侈品的快餐文化沟通的渠道越多,真实的距离越远,依赖即时通讯工具的惰性越强,要求现实交流的欲望越弱。最初的书信来往到后来的电话沟通,再到短信即时传信,信息革命的更新交替,联系的次数多了,但感情越来越淡,一不小心手机变成了手雷。书信来往成了过去,网络发帖成了无聊的泄愤地,最初的可以写博客发声,如今吝惜的以简短数语的微博窥视大千,难怪《岁月神偷》可以博得共鸣,这不是忆苦思甜,而是寻找最初最真的感觉。对于反思当下压力背后的无助与寂廖、精神无处安放的影视作品不算少数,似乎惯用的讲述故事模式除了单一的或褒或贬的描述之外,直抵内心软肋的情感共鸣早已成了奢望。一直到看了韩国电影《金氏漂流记》后,忽然发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眼泪与笑容可以同时并存,更难能可贵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时,让人似乎发现感动是不需要提前预支与铺垫的,而是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电影一开始没有大篇幅对于中年男子为何在汉江桥头自杀给予太多铺垫,仅仅只是一个催款电话与自己遭受老婆抛弃的口述简单明了地说明了事由。尤其是将故事的发生地点设置在汉江的桥头也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伏笔开路,当汉江另一端的天桥上车水马龙与矗立的高楼林立缓缓进入镜头后,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不容太多的刻意表现,就能轻而易举地直抵观众心底。一般我们讲述故事的时候总喜欢用规定的方式来定时定点定地让人物的情感高潮点一触即发,而这个片子中似乎懦弱的男主人公从来没有歇斯底里地发泄与不满,哪怕已经知道有人悄悄地观察自己,却还能一如既往地用自娱自乐的方式守住心中那份忽隐忽现的“希望之灯”。一碗面条,一只漂流瓶……都成了他对这个社会最后希望的最初幻想。我们反观现在国内更多的影视剧情节似乎都似曾相识,很多时候本着换汤不换药的原则,在一个迷宫里转来转去,因为他们认为剧情就该如此,情节发展就该是这样的走势,但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办法感同身受?体会不到还是讲得不够透彻?其实都不是。往往这些影视剧都没有真正从人物内心出发,一味地为了设置人物而去设置情节,其实人的背后应该是情,说准确点是人性。比如即将登陆荧屏的谍战剧《旗袍》由我改编之后的小说,注重放在了人性的思考上,而非隔空的添戏加戏上。现代人没有办法体会到当年的枪林弹雨,但是从人性出发思考,何时何地都是会心灵相通的。
在《金氏漂流记》中,由郑丽媛饰演的宅女原本从任何一个接触点都无法与中年自杀男产生任何关系,但故事最妙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宅女偶尔会通过相机的镜头与这个陌生的世界最一次亲密接触,正好看到了在孤岛上四处“撒欢”的中年男。其实个人感觉,这个情节安排得一点也不意外,也不是像我们看到了在大街上捡东西邂逅之类的乱弹,而是她有自己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一直秘密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后来,两个人的接触也是像善于打太极的老者一样,相同之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无奈、彷徨,而心中的希望之火一直不曾泯灭。
影片用异想天开的方式描述寻找属于自己人生的社会边缘人物,同时又传递着他们的加油和助威。漂流是为那些寻找彼岸而离开的人们定义的词,幸福越来越远,一天比一天孤独的现代人,相信看了《金氏漂流记》后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笑声和希望。
![]() |
本文发表在《电视指南》杂志2011年11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