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条建筑学读书笔记——建筑文化记忆篇
2010年12月10日
吴晨——《警惕本土建筑文化记忆的丧失》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的载体。因此很多人担忧: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慢慢失去她的记忆。
我认为,城市是不会失去记忆的,只是目前的这份记忆并不美好,并不能让我们引以为傲,而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羞愧、一份难堪、甚至是无地自容。我相信,当我们若干年后,看到这些所谓大师作品已经从空中楼阁成为现实景象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将会像被揭开的伤疤。而所谓的大师,正是这些伤疤的始作俑者。
所以,我呼吁:不要让北京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如果说,大师们的试验室一种异域建筑文化肆无忌惮的输入,那么我们的俯首帖耳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对他们的自觉接受了。其结果是,慢慢地我们用外来的观念来观赏建筑,用外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建筑,而北京,与过去相比,确实不再是千篇一律了,但是她却满身是法国的影子、瑞士的影子、德国的影子……惟独没有了北京的味道。
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在中国进行创造,但是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反对无端地对异域建筑文化的俯首称臣;我们不反对向国外的卓越大师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要警惕本土建筑文化记忆的丧失。在这里,我还要重复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告诫:“警惕在建筑文化层面的殖民化倾向。”
吴晨——《警惕本土建筑文化记忆的丧失》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的载体。因此很多人担忧: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慢慢失去她的记忆。
我认为,城市是不会失去记忆的,只是目前的这份记忆并不美好,并不能让我们引以为傲,而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羞愧、一份难堪、甚至是无地自容。我相信,当我们若干年后,看到这些所谓大师作品已经从空中楼阁成为现实景象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将会像被揭开的伤疤。而所谓的大师,正是这些伤疤的始作俑者。
所以,我呼吁:不要让北京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如果说,大师们的试验室一种异域建筑文化肆无忌惮的输入,那么我们的俯首帖耳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对他们的自觉接受了。其结果是,慢慢地我们用外来的观念来观赏建筑,用外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建筑,而北京,与过去相比,确实不再是千篇一律了,但是她却满身是法国的影子、瑞士的影子、德国的影子……惟独没有了北京的味道。
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在中国进行创造,但是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反对无端地对异域建筑文化的俯首称臣;我们不反对向国外的卓越大师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要警惕本土建筑文化记忆的丧失。在这里,我还要重复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告诫:“警惕在建筑文化层面的殖民化倾向。”
![]() |
北京2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