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我的东北老家
我的东北老家 之四
东北大学
1921年初,东北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时的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
1922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金毓绂爷爷曾经任教的沈阳文学专门学校开办文法科大学,理工科大学开办在高等师范学校,王永江岷源先生为首任校长。王先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
1927年王岷源先生作古,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校长的办学宗旨目的十分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的发展”。1933年,他把办学宗旨说得更明确:“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
为保证人才培养,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可谓英才荟萃,俊彦云集。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阂,并给予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学校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诸如东北大学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的。对于教材选用,一般都是外国原版教材。课程安排很满,周学时一般高达30学时左右,学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院长亲临考场,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牌示降级,或酌令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毕业者仅逾半数。
1929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张学良校长从严治校、培养研究高深学术专门人才的思想,在东北大学闪烁发光。从而保证东北大学快速发展,很快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学府。
出身将门的少帅张学良对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他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 1932年,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东大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东大校园的刘长春体育馆与汉卿会堂是东大的地标建筑,倾注着对爱国强国的老校长的一片深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声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一同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1936年,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惜••••••”我上大学时,从《青春之歌》的电影中听到这首歌曲,林道静一边整理书籍,一边轻声哼唱着这首歌,那个镜头多么唯美。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经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被载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大校园就又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大人的心里。
1941年秋,金毓绂爷爷由中央大学转至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任教,同时兼任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主任。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东北人,不忘东北这块土地对他的养育之恩,他一生情牵东北的教育与研究事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东北及辽金史的研究与治学。
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失去与东大联系,但老校长时时刻刻都挂念着东北大学。1993年4月22日,东北工学院更名暨恢复东北大学校名,著名爱国将领张良先生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在东大校园门口,赫然挂着由张学良亲笔手书的“东北大学”四个大字,东大历史有了完整的接续。
东大老主楼前的广场上,在一块石头上镌刻着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含义丰富,词语优雅,读来朗朗上口。两个短语,均取自中国传统典籍,“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其词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原意是说,天总是刚劲强健而运行不止的,君子观此象而感同身受,因而发愤图强奋斗不息。“自强不息”是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对东大学生的要求。 “知行合一”则是东大第一任校长王珉源先生,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力戒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而提出来的,“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基本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哲学命题。校训将两个短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既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又有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思想品格,它不仅是流播广泛、向来为国人所重视的传统文化典籍,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意义和认知价值,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王珉源先生担任东大第一任校长之前就是爷爷的业师,他欣赏器重爷爷的才学并委以重任。在王珉源先生以奉天省财政厅长身份代为省长,收揽人才,推行新政,为张作霖统治东北的极盛时期之时,爷爷的同学们多有攀附日月之光,位居显宦,爷爷不善奔走,王珉源先生却反倒对处于末僚的爷爷礼遇甚厚。年轻时期的爷爷也许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只是认真地做人做事,却多被名人推荐,跻身官场,却未经受什么险恶的宦海风波。老一辈的知恩与礼遇,他们之间那种诚恳、真诚的交往,令我们后人敬仰并羡慕。
如今的东北大学,校园内绿草茵茵,鲜花似锦,学子们游弋其中,怀着不同的希望与憧憬。望着他们的身影,心情像秋天的天空一样开朗。
雪佛莱驶上了返京之路,沈大高速上下八车道真是老敞亮了,使得这个6.0排量的大家伙得以欢畅的奔驰。高速路两旁是笔直的钻天杨,稻田被它们整齐地围绕着,与稻田毗邻的是大片的芦苇,广袤一片,芦花被风吹得轻扬,河水在其间蜿蜒流过。远处是黛色的青山,一抹一抹的像是用水墨画就的,高远的天空,在接近山顶的地方飘着几朵白云,天高云低,阳光明媚,虽然秋风有几分萧瑟,但这毕竟是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东北,我爱你,你是我永远爱着的家乡。 (完)
东北大学
![]() |
东大校训 |
1921年初,东北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时的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
1922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金毓绂爷爷曾经任教的沈阳文学专门学校开办文法科大学,理工科大学开办在高等师范学校,王永江岷源先生为首任校长。王先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
![]() |
东大第一任校长 王永江珉源先生 |
1927年王岷源先生作古,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校长的办学宗旨目的十分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的发展”。1933年,他把办学宗旨说得更明确:“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
为保证人才培养,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可谓英才荟萃,俊彦云集。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破除男女之隔阂,并给予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学校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诸如东北大学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的。对于教材选用,一般都是外国原版教材。课程安排很满,周学时一般高达30学时左右,学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院长亲临考场,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牌示降级,或酌令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毕业者仅逾半数。
1929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张学良校长从严治校、培养研究高深学术专门人才的思想,在东北大学闪烁发光。从而保证东北大学快速发展,很快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学府。
出身将门的少帅张学良对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他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 1932年,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东大学生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东大校园的刘长春体育馆与汉卿会堂是东大的地标建筑,倾注着对爱国强国的老校长的一片深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声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一同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1936年, 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绍璩以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为词,谱曲一首,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化作悠远的旋律:“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争不惜••••••”我上大学时,从《青春之歌》的电影中听到这首歌曲,林道静一边整理书籍,一边轻声哼唱着这首歌,那个镜头多么唯美。这首从东大校园唱出的歌一经问世,就在抗日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并被迅速传唱,而这首歌也连同那次振奋人心的爱国运动一起被载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大校园就又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大人的心里。
1941年秋,金毓绂爷爷由中央大学转至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任教,同时兼任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主任。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东北人,不忘东北这块土地对他的养育之恩,他一生情牵东北的教育与研究事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东北及辽金史的研究与治学。
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失去与东大联系,但老校长时时刻刻都挂念着东北大学。1993年4月22日,东北工学院更名暨恢复东北大学校名,著名爱国将领张良先生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在东大校园门口,赫然挂着由张学良亲笔手书的“东北大学”四个大字,东大历史有了完整的接续。
![]() |
东大第二任校长 少帅张学良 |
东大老主楼前的广场上,在一块石头上镌刻着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含义丰富,词语优雅,读来朗朗上口。两个短语,均取自中国传统典籍,“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其词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原意是说,天总是刚劲强健而运行不止的,君子观此象而感同身受,因而发愤图强奋斗不息。“自强不息”是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对东大学生的要求。 “知行合一”则是东大第一任校长王珉源先生,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力戒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而提出来的,“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基本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哲学命题。校训将两个短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既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又有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思想品格,它不仅是流播广泛、向来为国人所重视的传统文化典籍,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意义和认知价值,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王珉源先生担任东大第一任校长之前就是爷爷的业师,他欣赏器重爷爷的才学并委以重任。在王珉源先生以奉天省财政厅长身份代为省长,收揽人才,推行新政,为张作霖统治东北的极盛时期之时,爷爷的同学们多有攀附日月之光,位居显宦,爷爷不善奔走,王珉源先生却反倒对处于末僚的爷爷礼遇甚厚。年轻时期的爷爷也许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只是认真地做人做事,却多被名人推荐,跻身官场,却未经受什么险恶的宦海风波。老一辈的知恩与礼遇,他们之间那种诚恳、真诚的交往,令我们后人敬仰并羡慕。
如今的东北大学,校园内绿草茵茵,鲜花似锦,学子们游弋其中,怀着不同的希望与憧憬。望着他们的身影,心情像秋天的天空一样开朗。
雪佛莱驶上了返京之路,沈大高速上下八车道真是老敞亮了,使得这个6.0排量的大家伙得以欢畅的奔驰。高速路两旁是笔直的钻天杨,稻田被它们整齐地围绕着,与稻田毗邻的是大片的芦苇,广袤一片,芦花被风吹得轻扬,河水在其间蜿蜒流过。远处是黛色的青山,一抹一抹的像是用水墨画就的,高远的天空,在接近山顶的地方飘着几朵白云,天高云低,阳光明媚,虽然秋风有几分萧瑟,但这毕竟是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东北,我爱你,你是我永远爱着的家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