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建筑的几个意想
说是意想其实只是水随想和乱七八糟的理解罢了,仅愚见。后现代建筑注重强调场所精神、地域美学和空间意识形态,场所精神可以说从根本上回答了后现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这么说“场所精神”使后现代建筑在人类的时空中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后现代建筑师门分割巨大的空间场所,他们的工作向小部分的受众倾斜,带有地域美学价值的倾向,文丘里曾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提到建筑师门应该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灯红酒绿、霓虹闪烁、麦当劳、广告等这些,充斥经济发展痕迹、商业俚语的空间正式真是的象征了人们某种生活方式。文丘里的“Mother’s House”(母亲之家)是后现代建筑的响亮的节奏,其体现出来的拼贴趣味和人文价值,犹如了后现代建筑场所精神稚嫩的表达,如美国饼干盒子般简陋的形态,模棱两可的表形,场所精神正是考虑着建筑本身的差异。
场所精神和地域美学又是密切相关的,除去地域美学,看起来是可笑的。可以这样来说,在中国的古塔上盘着的一条龙,和在美国摩天大楼上爬着的大猩猩交换一样的古怪。很难想象在中国西湖雷峰塔上攀着一只黑猩猩的可笑画面。很多时候这种状况就是受到地域美学的恒定的,不管是哥特式建筑、柯林斯柱、庞贝风格的凯旋拱,还是日本的枯山水、中国的古民居无不体现着地域美学的价值倾向。而后现代建筑则是打破历史所带来的固定美学倾向,解构重组,看起来可笑的如建筑嬉戏般的设计,使不同时期的建筑语言相互对话碰撞,这其中产生了“互文性”(关于这个互文性的效果我还在研究中)。典型的建筑师是查尔斯•摩尔和詹姆斯•斯特林,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建筑史“狂野的迷恋”(本身不是很喜欢他们的东西没有仔细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而西班牙建筑师卡多•博菲力则擅长剧场效果,它的作品体现了西班牙艺术家的狂放气质(另一个西班牙天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也是不得不看的)。
后现代建筑的空间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双重译码和秩序的消失。后现代建筑的受众有两类,一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和学者,另一类是广大的受众,这两种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对后现代建筑进行着翻译,首期意识形态所支配,或赞美、或批评或是褒贬不一,许多观点冲撞着,可以说建筑界从未有现在这么热闹过。空间已经分裂成场所,地域也成为可揶揄、可戏仿的对象,秩序消失了。关于双重译码这个理论在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有仔细写到,虽然本书的学术价值并不是很高,作者的许多想法都有点太偏激,但是学建筑的同学一般可是列为“必看书目”中的,可以大概上了解一下后现代建筑的思想和方向。中文版觉得大夏教授译的还是不错的,薄薄一本也不考验人的毅力,不过现在大概很难买到,记忆中也超乎常理的贵。
说道后现代建筑不得不题的就是现代建筑,沃尔夫曾说“是密斯把半个美国放进了德国的方盒子中”,他认为这是一种“殖民地综合症”,密斯的经典言论“少即多”,受到了大批后现代建筑师和拥护者的批判。从中其实不难看出现代建筑兴起于欧洲,而后现代建筑则兴起于美国,高高低低、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盒子建筑给美国带来了“审美空虚”。格罗皮乌斯、梅耶、路易•康、马歇尔•布劳耶等现代派建筑大师都是善用钢筋水泥、玻璃制造“方盒子”的好手,考虑功能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以现代建筑为中心的国际主义风格被扩大化了,国际主义风格席卷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这个控制设计界长达半个世纪的设计思想,使得设计艺术这个本应充满激情和创新的领域走入了一个奇怪的漩涡,许多年轻的设计师才华在这个主流派别理论下无法开展工作。简单的说就是年轻设计为争夺主动权而反抗旧的设计理论的斗争下逐渐了后现代建筑流派,许多后现代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名的现代派建筑师,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是发展的必然。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和文丘里就是,文丘里在反对现代建筑的同时又坚定地宣称自己是现代派建筑师。
后现代建筑又属于后现代设计风格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和正统,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念。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特色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到了后现代主义这里就有了好的改观。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化的观念,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型及人性的主导作用。这里提到了作为人的作用在里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后现代主义阐述的是设计作为一项活动,涉及的不仅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后现代主义是鼓励人的创造性地,设计师是可以在任何领域搞创作的。作为个人来说,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不同的知识范围,生活圈子,文化领域都会有不一样的创造与设计。所以,设计师也应该在不同的圈子中生存,后现代主义把设计看作是人的意志的自由的施展与发挥。后现代主义极力的反对设计远离人们这个最大的消费群体。以免步入现代主义的后尘。充分的考虑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逐步的抛弃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而使设计向功能化发展,注重贴近大众。
可是如果看过《艺术与阴谋》艺术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在许多人看来后现代设计风格起源于欧洲发展与美国最后在世界蔓延,现如今后现代一词在中国艺术界不断被提及,其出镜伴随着许多古怪的装置设计(展览中常见的),在这里也许我没有资格评论,如果“后现代”是个“阴谋”(我自己也不怎么明白,吃惊的研究中),也许有人会指着我的鼻子说我的出生也是个阴谋。《艺术与阴谋》,里面写的很详细,还有举例、史料,看完后会觉得美国很囧,MBI很囧,赖特(我比较喜欢的建筑师啊)居然可以是半个特务,真囧。感觉阴谋论就是这么产生的。
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沃尔夫的《从包豪斯到现在》、戈德伯格的《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查尔斯•詹克斯的《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这五本书对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想了解看看还可以,不会白看的。
拙见。
场所精神和地域美学又是密切相关的,除去地域美学,看起来是可笑的。可以这样来说,在中国的古塔上盘着的一条龙,和在美国摩天大楼上爬着的大猩猩交换一样的古怪。很难想象在中国西湖雷峰塔上攀着一只黑猩猩的可笑画面。很多时候这种状况就是受到地域美学的恒定的,不管是哥特式建筑、柯林斯柱、庞贝风格的凯旋拱,还是日本的枯山水、中国的古民居无不体现着地域美学的价值倾向。而后现代建筑则是打破历史所带来的固定美学倾向,解构重组,看起来可笑的如建筑嬉戏般的设计,使不同时期的建筑语言相互对话碰撞,这其中产生了“互文性”(关于这个互文性的效果我还在研究中)。典型的建筑师是查尔斯•摩尔和詹姆斯•斯特林,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建筑史“狂野的迷恋”(本身不是很喜欢他们的东西没有仔细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而西班牙建筑师卡多•博菲力则擅长剧场效果,它的作品体现了西班牙艺术家的狂放气质(另一个西班牙天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也是不得不看的)。
后现代建筑的空间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双重译码和秩序的消失。后现代建筑的受众有两类,一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和学者,另一类是广大的受众,这两种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对后现代建筑进行着翻译,首期意识形态所支配,或赞美、或批评或是褒贬不一,许多观点冲撞着,可以说建筑界从未有现在这么热闹过。空间已经分裂成场所,地域也成为可揶揄、可戏仿的对象,秩序消失了。关于双重译码这个理论在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有仔细写到,虽然本书的学术价值并不是很高,作者的许多想法都有点太偏激,但是学建筑的同学一般可是列为“必看书目”中的,可以大概上了解一下后现代建筑的思想和方向。中文版觉得大夏教授译的还是不错的,薄薄一本也不考验人的毅力,不过现在大概很难买到,记忆中也超乎常理的贵。
说道后现代建筑不得不题的就是现代建筑,沃尔夫曾说“是密斯把半个美国放进了德国的方盒子中”,他认为这是一种“殖民地综合症”,密斯的经典言论“少即多”,受到了大批后现代建筑师和拥护者的批判。从中其实不难看出现代建筑兴起于欧洲,而后现代建筑则兴起于美国,高高低低、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盒子建筑给美国带来了“审美空虚”。格罗皮乌斯、梅耶、路易•康、马歇尔•布劳耶等现代派建筑大师都是善用钢筋水泥、玻璃制造“方盒子”的好手,考虑功能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以现代建筑为中心的国际主义风格被扩大化了,国际主义风格席卷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这个控制设计界长达半个世纪的设计思想,使得设计艺术这个本应充满激情和创新的领域走入了一个奇怪的漩涡,许多年轻的设计师才华在这个主流派别理论下无法开展工作。简单的说就是年轻设计为争夺主动权而反抗旧的设计理论的斗争下逐渐了后现代建筑流派,许多后现代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名的现代派建筑师,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是发展的必然。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和文丘里就是,文丘里在反对现代建筑的同时又坚定地宣称自己是现代派建筑师。
后现代建筑又属于后现代设计风格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和正统,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念。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特色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到了后现代主义这里就有了好的改观。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化的观念,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型及人性的主导作用。这里提到了作为人的作用在里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后现代主义阐述的是设计作为一项活动,涉及的不仅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后现代主义是鼓励人的创造性地,设计师是可以在任何领域搞创作的。作为个人来说,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不同的知识范围,生活圈子,文化领域都会有不一样的创造与设计。所以,设计师也应该在不同的圈子中生存,后现代主义把设计看作是人的意志的自由的施展与发挥。后现代主义极力的反对设计远离人们这个最大的消费群体。以免步入现代主义的后尘。充分的考虑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逐步的抛弃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而使设计向功能化发展,注重贴近大众。
可是如果看过《艺术与阴谋》艺术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在许多人看来后现代设计风格起源于欧洲发展与美国最后在世界蔓延,现如今后现代一词在中国艺术界不断被提及,其出镜伴随着许多古怪的装置设计(展览中常见的),在这里也许我没有资格评论,如果“后现代”是个“阴谋”(我自己也不怎么明白,吃惊的研究中),也许有人会指着我的鼻子说我的出生也是个阴谋。《艺术与阴谋》,里面写的很详细,还有举例、史料,看完后会觉得美国很囧,MBI很囧,赖特(我比较喜欢的建筑师啊)居然可以是半个特务,真囧。感觉阴谋论就是这么产生的。
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沃尔夫的《从包豪斯到现在》、戈德伯格的《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查尔斯•詹克斯的《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这五本书对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想了解看看还可以,不会白看的。
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