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风韵——观阮玲玉影片回顾展有感
昨天晚上去了当代MOMA百老汇看了《神女》。MOMA的1厅,似乎总是用来放艺术片,实验片和小众电影的。
我在MOMA1厅看过好几次电影了,从杨蕊导演的《翻山》,到《好大一对羊》,再到近期的阮玲玉电影展。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放映的上座率都很一般。在这一般的上座率中,还有好几排座位是特邀嘉宾的。可是昨天的这场《神女》,在没有特邀嘉宾,没有太多宣传的前提下,却出人意料地卖了将近一半的座位。
如果说中国国产电影,是以1935年阮玲玉的去世作为一个分野的话,那么之前的默片时代,阮玲玉是电影明星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而阮玲玉的表演,《神女》又是其最辉煌的巅峰。也就不难想见为何如此多的人想要一睹当年惊艳上海滩的这位女子的容颜和表演了。
虽然这次阮玲玉电影回顾展放映的只有她留存于世的8部电影(阮一生拍了29部影片),但是从那些历经坎坷年代,画质早已不那么清晰的胶片中,却可以看出阮玲玉的一颦一笑,都是那样的动人依旧。
这次放映的所有影片,都是默片。这种奇特的观影体验,十分难得。整个放映厅内十分安静,安静到放映室中胶片转动时发出的沙沙声,成了唯一贯穿放映过程中的声音。大家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以及前排情侣的窃窃私语,后排大叔小声地擤鼻涕的声音。一种突然被剥离了背景音的观影模式,换来的意义却是更加令人回味的。
同样的一卷拷贝,在当年繁华喧闹的上海滩电影院放映过,也在70年后的一个名叫MOMA百老汇的电影院中放映过。同样的画面,在当年上海滩市民的眼中,是大众消费品,他们笑着,评论着电影中阮玲玉的表演,吴永刚的编剧和指导,就像我在观影结束后回学校的地铁上,听到两对情侣在谈论着《赵氏孤儿》这部卖座的热映电影一般。当年的卖座大片,如今却成了小众院线里的小众电影,或者说是人们致敬多于关注的“早期经典”。
当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再重新回到阮玲玉的电影中去,就会产生更多的意义。伊人的笑颜已经成了胶片中永远凝固的影像;她身世的迷云随着生命离去的时光渐长,而益发彰显着一种令后人痴迷忘怀的魅力;25载的人生和当时影业的历史结合在了一起,赋予了后人说不完的话题。这场无声的观影更多地变成了一场和历史的对话,无声的环境,反倒给我一种澄澈而宁静的思维领域,抛却了思考过程中更多无关的羁绊。
阮玲玉的美,是一种多重融合下的美。从它的表演中,依稀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女性魅力,在无声年代里,对表演的要求比今天高得多,而阮玲玉自己坎坷的身世,却又刚好给这些表演做了最好的注脚。
她留存于世的东西,说多也多,说少也少。只是,后世的想象,在这些留存于世的东西之上,又平添了不少其他的东西。
我在MOMA1厅看过好几次电影了,从杨蕊导演的《翻山》,到《好大一对羊》,再到近期的阮玲玉电影展。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放映的上座率都很一般。在这一般的上座率中,还有好几排座位是特邀嘉宾的。可是昨天的这场《神女》,在没有特邀嘉宾,没有太多宣传的前提下,却出人意料地卖了将近一半的座位。
如果说中国国产电影,是以1935年阮玲玉的去世作为一个分野的话,那么之前的默片时代,阮玲玉是电影明星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而阮玲玉的表演,《神女》又是其最辉煌的巅峰。也就不难想见为何如此多的人想要一睹当年惊艳上海滩的这位女子的容颜和表演了。
虽然这次阮玲玉电影回顾展放映的只有她留存于世的8部电影(阮一生拍了29部影片),但是从那些历经坎坷年代,画质早已不那么清晰的胶片中,却可以看出阮玲玉的一颦一笑,都是那样的动人依旧。
这次放映的所有影片,都是默片。这种奇特的观影体验,十分难得。整个放映厅内十分安静,安静到放映室中胶片转动时发出的沙沙声,成了唯一贯穿放映过程中的声音。大家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以及前排情侣的窃窃私语,后排大叔小声地擤鼻涕的声音。一种突然被剥离了背景音的观影模式,换来的意义却是更加令人回味的。
同样的一卷拷贝,在当年繁华喧闹的上海滩电影院放映过,也在70年后的一个名叫MOMA百老汇的电影院中放映过。同样的画面,在当年上海滩市民的眼中,是大众消费品,他们笑着,评论着电影中阮玲玉的表演,吴永刚的编剧和指导,就像我在观影结束后回学校的地铁上,听到两对情侣在谈论着《赵氏孤儿》这部卖座的热映电影一般。当年的卖座大片,如今却成了小众院线里的小众电影,或者说是人们致敬多于关注的“早期经典”。
当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再重新回到阮玲玉的电影中去,就会产生更多的意义。伊人的笑颜已经成了胶片中永远凝固的影像;她身世的迷云随着生命离去的时光渐长,而益发彰显着一种令后人痴迷忘怀的魅力;25载的人生和当时影业的历史结合在了一起,赋予了后人说不完的话题。这场无声的观影更多地变成了一场和历史的对话,无声的环境,反倒给我一种澄澈而宁静的思维领域,抛却了思考过程中更多无关的羁绊。
阮玲玉的美,是一种多重融合下的美。从它的表演中,依稀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女性魅力,在无声年代里,对表演的要求比今天高得多,而阮玲玉自己坎坷的身世,却又刚好给这些表演做了最好的注脚。
她留存于世的东西,说多也多,说少也少。只是,后世的想象,在这些留存于世的东西之上,又平添了不少其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