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老外
前阵子市场部teambuilding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到慕田峪爬长城。以前上过8匹宽度、坡度极缓的八达岭和号称“长城之险,险在居庸”的居庸关长城,这次上慕田峪算是把长城给爬全了吧。
话说我跟北东区R MM就快到最高处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烽火台时,见到一个大白点扶墙而下,越近,原来是个白胖老外。看这位女士累的脸红扑扑的,坐在台阶上休息,十几米开外看过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我们好歹得过去,擦身而过之时,发现道路狭小,我们眼神示意请她挪道。她的眼神回望过来,疲惫?激动?还是激动后的疲惫?仿佛很复杂……
终于,在六目相对之后,我们开口了。这位老外惊喜的啊!立马在我们hello之后开始了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想跟人交谈的老外对话。
她说她是德国人,女儿在中国,杭州的一家企业。她来中国三周了,前2周都在杭州,这星期自己来到北京。周五要回德国。接着,她突然深情的对我们讲,可算碰上你们了!我在杭州的2个礼拜,就没跟别人交流过……
我们都愣住了,不应该啊,杭州的白领们和学生们会说英语的多如牛毛,估计通过德福的也大有人在。然而,这位大婶就开了闸式的一直说开去。谈论她对于中国的看法,是“内向,害羞,不喜欢与人沟通”;谈论为什么她愿意一个人不跟团来中国,因为她要自己感受和体会最真实的东西,“不想被安排”;谈到她多么热爱这个国家,她觉得中国amazing!长城wonderful!
也不知是否是长城上的太阳落日时刻特别差异显著,一会儿我们觉得晴空万里变成了暮光之城墙;想挥别这位大婶。问题来了,我们说了3次需要赶上大部队,大婶还一个劲的跟我们聊,她吃的蔬菜,她穿的鞋子,她在德国的家……
最后我们只好直接用时间来不及了作为回应,德国人很重视守时,对于时间还是很看重的。大婶很感激的来了最后一句“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you know ,I am lonely here”
呃,小时候英语老师说过alone和lonely的区别。alone似乎是形单影只,就是孤身一人,但是是指个体上的,物质层面的“一个人,单个”。而lonely是说“孤独感”,精神层面的。所以,有的人是alone,但不是lonely;更有有一点都不alone,但是每每心中lonely无比。
我们想了想,语言的交流看来真的对一个人的生活也莫大影响,也许对于外国人中的非中国通,他们到中国最大的感受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而是无人能懂的剧烈心理跳水。她除了跟女儿下班时间吃饭(估计她的女儿也是在驻外机构的工厂任职,属于开发区之类的否则连个懂英语的都找不到),没有人跟她交流。她对中国一切都很好奇,但没有人能解释给她听。
人间地狱果然是交流障碍!
看来人们常说的理解万岁不是没有道理;以前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需要一个人来理解另一个人?不同的出身、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怎么可能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现在想来,大家说的理解是交集的共同--比如2个圆,互相交叉的部分,就是大众所谓的理解。也是沟通的本质---发现共性。
那位孤独的老外,在中国没有找到可以跟她交集的圈,于是带着遗憾和憧憬又回去了。天知道这次的旅行会让她有何影响。一个国家倘若只能让人记住各种实物,如长城、故宫等;却不能让人记住国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改革开放引进的,是发达国家的实物多,还是精神多呢?而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又何时能在废墟上重建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让老外孤独的时代,也是让我们孤独的时代。
话说我跟北东区R MM就快到最高处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烽火台时,见到一个大白点扶墙而下,越近,原来是个白胖老外。看这位女士累的脸红扑扑的,坐在台阶上休息,十几米开外看过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我们好歹得过去,擦身而过之时,发现道路狭小,我们眼神示意请她挪道。她的眼神回望过来,疲惫?激动?还是激动后的疲惫?仿佛很复杂……
终于,在六目相对之后,我们开口了。这位老外惊喜的啊!立马在我们hello之后开始了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想跟人交谈的老外对话。
她说她是德国人,女儿在中国,杭州的一家企业。她来中国三周了,前2周都在杭州,这星期自己来到北京。周五要回德国。接着,她突然深情的对我们讲,可算碰上你们了!我在杭州的2个礼拜,就没跟别人交流过……
我们都愣住了,不应该啊,杭州的白领们和学生们会说英语的多如牛毛,估计通过德福的也大有人在。然而,这位大婶就开了闸式的一直说开去。谈论她对于中国的看法,是“内向,害羞,不喜欢与人沟通”;谈论为什么她愿意一个人不跟团来中国,因为她要自己感受和体会最真实的东西,“不想被安排”;谈到她多么热爱这个国家,她觉得中国amazing!长城wonderful!
也不知是否是长城上的太阳落日时刻特别差异显著,一会儿我们觉得晴空万里变成了暮光之城墙;想挥别这位大婶。问题来了,我们说了3次需要赶上大部队,大婶还一个劲的跟我们聊,她吃的蔬菜,她穿的鞋子,她在德国的家……
最后我们只好直接用时间来不及了作为回应,德国人很重视守时,对于时间还是很看重的。大婶很感激的来了最后一句“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you know ,I am lonely here”
呃,小时候英语老师说过alone和lonely的区别。alone似乎是形单影只,就是孤身一人,但是是指个体上的,物质层面的“一个人,单个”。而lonely是说“孤独感”,精神层面的。所以,有的人是alone,但不是lonely;更有有一点都不alone,但是每每心中lonely无比。
我们想了想,语言的交流看来真的对一个人的生活也莫大影响,也许对于外国人中的非中国通,他们到中国最大的感受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而是无人能懂的剧烈心理跳水。她除了跟女儿下班时间吃饭(估计她的女儿也是在驻外机构的工厂任职,属于开发区之类的否则连个懂英语的都找不到),没有人跟她交流。她对中国一切都很好奇,但没有人能解释给她听。
人间地狱果然是交流障碍!
看来人们常说的理解万岁不是没有道理;以前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需要一个人来理解另一个人?不同的出身、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怎么可能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现在想来,大家说的理解是交集的共同--比如2个圆,互相交叉的部分,就是大众所谓的理解。也是沟通的本质---发现共性。
那位孤独的老外,在中国没有找到可以跟她交集的圈,于是带着遗憾和憧憬又回去了。天知道这次的旅行会让她有何影响。一个国家倘若只能让人记住各种实物,如长城、故宫等;却不能让人记住国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改革开放引进的,是发达国家的实物多,还是精神多呢?而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又何时能在废墟上重建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让老外孤独的时代,也是让我们孤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