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传奇里,你是最完整的那一个
这篇其实哪天写都行,上周,上上周,半年前,或者干脆明年写,都无所谓。有点像《红楼梦》里薛宝钗说海棠诗:“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连林夕都敢说他和王菲并不熟,不是吗?
11月26号看完演唱会出来走在地铁站里,出乎意料地淡定。有点像长久反复出现的梦境终于在眼前成为现实,却因为一早有了预告,所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激动。我跟小A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太多眼。。。
10月份的时候,和一个小正太聊天,他知道我要去看王菲的演唱会,说真不错啊,去看传奇的天后。我也随口说是啊,然后又马上觉得不太对。
她对我们这一拨人来说,意义完全不在于传奇。我们拿双卡录音机翻录“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合辑”时,她是个红唇黑发有点怯场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我们午休时用收音机调来调去听台湾“中广流行网”时,主持人一忽儿说她是王菲,一忽儿说她是王靖雯;我们高中毕业第一次去卡拉ok厅,学的腔调就是La-ja-bo;我们谈恋爱谈得五迷三道,觉得“这句歌词是影射我,这句歌词是暗讽我,那句歌词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攻击我”的年代,王菲的声音总是在某个地方等着绊我们一脚。
走过到处都是晒伤妆广告的北京街头,在成都春熙路的音像店里呼朋引伴地买过刚上架的《寓言》,在香港与重庆大厦擦肩而过好几次,坐过一路放着“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的火车,和某人共撑一把伞在细雨路灯下听过“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可是既然我从来没有把那些重复得好像永远不会改变的南方城市、闷热夏夜、沥沥春雨看作舞台背景,那我又怎么会轻易把王菲当成传奇?传奇这两个字,是别人说的,我可没这么想。
26号,在设施一流的世博演艺中心听到她的声音出来,“我只愿为你守着约”以及“情愿选择留恋不放手”,刹那间想到的却是林忆莲那句烂大街的歌词:“直到感觉你的发线,有了白雪的痕迹”。没错,王菲的假声依旧飘渺得犹如仙境,本嗓却已经不像一九九零年代那样一开口就清亮得惊人了,甚至和我05年现场看的最后一场非比寻常相比,也都有些差别。她现在的声音,有点沙,有点暖,还有点字斟句酌的力道。于是我也可以改写一句:直到感觉你的喉咙,含着岁月的回音。。。
叉着腰唱的英文版《怀念》极美。民谣版的《当时的月亮》也极美。(P.S,以前觉得她演唱会不安可不请嘉宾都是牛逼闪闪的事情,现在觉得这些都无所谓,如果请到周迅或者医生一起来合唱当时的月亮,那也很不错。)
坐着秋千荡出来唱的那两首歌里,相比《天空》,我更爱《如果我是真的》,爱的多得多。与飘在天上的云相比,我更喜欢流入人间的清泉。
high的那一部分,《闷》、《催眠》、《将爱》,状态仿佛回到了童童刚出生那两年,轻快、娇媚、帅气、肆意。
大爱《浮躁》里那两首歌,《哪儿》和《无常》——言语怎么能描述出我对浮躁这张专辑的热爱呢?《哪儿》唱得比CD里更活泼,音节分割得更细碎。前奏一起,我心中那个暖啊,就和之前几天听说窦唯低调去看了她的北京演唱会一样暖。《无常》更是听一万遍也不会腻,很多人说这首歌和《艳阳天》完全就是互文,彼此镶嵌进去都可以天衣无缝的,说多了都算是陈词滥调了。可第一次现场听到她的声音唱出“喜中带忧,暗中有光,怎么度,怎么量”,我还是暗暗地笑了——窦唯可是我们天平座呢。。。《不留》里说“颜色给了你,风景给了他”或者“声音给了你,画面给了他”,可是在你们不经意间,烛光情节,烟花风情,就这么留给了整个世界。(哦,王社长请原谅我还是忍不住十几年的惯性要歪歪你。)
最后是《寓言》里那几首歌。与十年前相比,林夕的词已经不那么能惊吓到我了,倒是重听张亚东的编曲,真是神一般存在。没有一粒音是冗余的,没有一种音色不是最妥当的,没有一个层次的距离不是恰到好处的。所有的高与低,空与满,清晰与晦涩,都非常地“对”。也不会像书里写的什么“隔着若干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就是纯粹的美,不偏不倚的美,美得饱含情绪又凌驾于情绪之上。她和张亚东,无论前因后果怎么样,总算也是“不晚不早,来得正好”。(唯一纳闷的是为什么不唱《阿修罗》。。。)
两年前和我妈一起去看《梅兰芳》,散场的时候她突然说起我外公的一个老同事,年轻时是个梅痴,五十年代初梅去长沙演出,他背着铺盖卷儿生生从湘潭走路到长沙,看了两场,夜里就露宿街头。电影上映时他已经八十出头,瘫痪在家哪儿也不能去了,包括电影院。虽然那部片子根本不算好看,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片子应该放给他那样的人看才有意义。只有他们才完整“经历”过梅兰芳,才在同一个狭小空间里感知过他的声线呼吸,才知道最痴迷处自己胸腔里沉重的心跳。我们现在说梅是传奇,无非人云亦云,或者甚至下一步就跟着要“祛魅”了,其实有什么意思?
我妈得出的结论是:哪个年代都有追星族,人家老一代迷名角,比你现在迷王菲什么的厉害多了。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就难过起来——未来某一天也会有人拍王菲的传记片,那时候不知道我们还在不在,在的话还能不能动,如果那片子不被我们看到,是否也没什么意思?
不过还好,我也不必非要死磕未来那个不知道才华深浅的导演,我可以在自己记忆力尚好的时候亲自去看她本人。所以那些一样曾经听着王菲哭着爱人的人,如果你没有去看过她的演唱会,你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再伟大的传奇,都比不上一路真实的历练。
或许你也曾经把“不是脸色明媚,谁会想入非非”模仿得几乎以假乱真,事到临头该掉进去的陷阱一个也没避开过。或许你也曾经在最初喜欢某人时,一遍一遍在笔记本上默写执迷不悔,结果却发现那人根本就是密斯脱莱特,完全不需要动用“执迷不悔”这样的大阵仗。或许你也曾经倔强地说着“谁说爱人就该爱他的灵魂”,然后发现自己灵魂和身体都想得到而都无法完全得到。
这么多的共同的历练和集体的记忆,王菲她又怎么可能不是传奇?
只是,在所有我知道的传奇里,你是最完整的那一个。
11月26号看完演唱会出来走在地铁站里,出乎意料地淡定。有点像长久反复出现的梦境终于在眼前成为现实,却因为一早有了预告,所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激动。我跟小A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太多眼。。。
10月份的时候,和一个小正太聊天,他知道我要去看王菲的演唱会,说真不错啊,去看传奇的天后。我也随口说是啊,然后又马上觉得不太对。
她对我们这一拨人来说,意义完全不在于传奇。我们拿双卡录音机翻录“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合辑”时,她是个红唇黑发有点怯场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我们午休时用收音机调来调去听台湾“中广流行网”时,主持人一忽儿说她是王菲,一忽儿说她是王靖雯;我们高中毕业第一次去卡拉ok厅,学的腔调就是La-ja-bo;我们谈恋爱谈得五迷三道,觉得“这句歌词是影射我,这句歌词是暗讽我,那句歌词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攻击我”的年代,王菲的声音总是在某个地方等着绊我们一脚。
走过到处都是晒伤妆广告的北京街头,在成都春熙路的音像店里呼朋引伴地买过刚上架的《寓言》,在香港与重庆大厦擦肩而过好几次,坐过一路放着“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的火车,和某人共撑一把伞在细雨路灯下听过“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可是既然我从来没有把那些重复得好像永远不会改变的南方城市、闷热夏夜、沥沥春雨看作舞台背景,那我又怎么会轻易把王菲当成传奇?传奇这两个字,是别人说的,我可没这么想。
26号,在设施一流的世博演艺中心听到她的声音出来,“我只愿为你守着约”以及“情愿选择留恋不放手”,刹那间想到的却是林忆莲那句烂大街的歌词:“直到感觉你的发线,有了白雪的痕迹”。没错,王菲的假声依旧飘渺得犹如仙境,本嗓却已经不像一九九零年代那样一开口就清亮得惊人了,甚至和我05年现场看的最后一场非比寻常相比,也都有些差别。她现在的声音,有点沙,有点暖,还有点字斟句酌的力道。于是我也可以改写一句:直到感觉你的喉咙,含着岁月的回音。。。
叉着腰唱的英文版《怀念》极美。民谣版的《当时的月亮》也极美。(P.S,以前觉得她演唱会不安可不请嘉宾都是牛逼闪闪的事情,现在觉得这些都无所谓,如果请到周迅或者医生一起来合唱当时的月亮,那也很不错。)
坐着秋千荡出来唱的那两首歌里,相比《天空》,我更爱《如果我是真的》,爱的多得多。与飘在天上的云相比,我更喜欢流入人间的清泉。
high的那一部分,《闷》、《催眠》、《将爱》,状态仿佛回到了童童刚出生那两年,轻快、娇媚、帅气、肆意。
大爱《浮躁》里那两首歌,《哪儿》和《无常》——言语怎么能描述出我对浮躁这张专辑的热爱呢?《哪儿》唱得比CD里更活泼,音节分割得更细碎。前奏一起,我心中那个暖啊,就和之前几天听说窦唯低调去看了她的北京演唱会一样暖。《无常》更是听一万遍也不会腻,很多人说这首歌和《艳阳天》完全就是互文,彼此镶嵌进去都可以天衣无缝的,说多了都算是陈词滥调了。可第一次现场听到她的声音唱出“喜中带忧,暗中有光,怎么度,怎么量”,我还是暗暗地笑了——窦唯可是我们天平座呢。。。《不留》里说“颜色给了你,风景给了他”或者“声音给了你,画面给了他”,可是在你们不经意间,烛光情节,烟花风情,就这么留给了整个世界。(哦,王社长请原谅我还是忍不住十几年的惯性要歪歪你。)
最后是《寓言》里那几首歌。与十年前相比,林夕的词已经不那么能惊吓到我了,倒是重听张亚东的编曲,真是神一般存在。没有一粒音是冗余的,没有一种音色不是最妥当的,没有一个层次的距离不是恰到好处的。所有的高与低,空与满,清晰与晦涩,都非常地“对”。也不会像书里写的什么“隔着若干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就是纯粹的美,不偏不倚的美,美得饱含情绪又凌驾于情绪之上。她和张亚东,无论前因后果怎么样,总算也是“不晚不早,来得正好”。(唯一纳闷的是为什么不唱《阿修罗》。。。)
两年前和我妈一起去看《梅兰芳》,散场的时候她突然说起我外公的一个老同事,年轻时是个梅痴,五十年代初梅去长沙演出,他背着铺盖卷儿生生从湘潭走路到长沙,看了两场,夜里就露宿街头。电影上映时他已经八十出头,瘫痪在家哪儿也不能去了,包括电影院。虽然那部片子根本不算好看,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片子应该放给他那样的人看才有意义。只有他们才完整“经历”过梅兰芳,才在同一个狭小空间里感知过他的声线呼吸,才知道最痴迷处自己胸腔里沉重的心跳。我们现在说梅是传奇,无非人云亦云,或者甚至下一步就跟着要“祛魅”了,其实有什么意思?
我妈得出的结论是:哪个年代都有追星族,人家老一代迷名角,比你现在迷王菲什么的厉害多了。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就难过起来——未来某一天也会有人拍王菲的传记片,那时候不知道我们还在不在,在的话还能不能动,如果那片子不被我们看到,是否也没什么意思?
不过还好,我也不必非要死磕未来那个不知道才华深浅的导演,我可以在自己记忆力尚好的时候亲自去看她本人。所以那些一样曾经听着王菲哭着爱人的人,如果你没有去看过她的演唱会,你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再伟大的传奇,都比不上一路真实的历练。
或许你也曾经把“不是脸色明媚,谁会想入非非”模仿得几乎以假乱真,事到临头该掉进去的陷阱一个也没避开过。或许你也曾经在最初喜欢某人时,一遍一遍在笔记本上默写执迷不悔,结果却发现那人根本就是密斯脱莱特,完全不需要动用“执迷不悔”这样的大阵仗。或许你也曾经倔强地说着“谁说爱人就该爱他的灵魂”,然后发现自己灵魂和身体都想得到而都无法完全得到。
这么多的共同的历练和集体的记忆,王菲她又怎么可能不是传奇?
只是,在所有我知道的传奇里,你是最完整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