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朱涛——媒体杀死建筑?
朱涛: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建筑对于社会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里。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从物质、硬件上说,建筑是一种工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庇护所或空间平台;从精神、软件上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为人们特定的文化状况提供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经常很复杂,往往很难一下子分清楚。
使问题更复杂化的是,媒体介入了:建筑一旦修出来,是牢牢固定在某个地方的,对它的介绍和评价,不管是关于物质状况还是关于文化表现,往往还得主要依赖于媒体传播。有多少人实地看过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呢?很少,大多数人是通过媒体了解的。
南方都市报:您是不是想说,媒体对建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人们对建筑本身的判断?
朱涛:对,这是个双刃剑。我想先讲"媒体杀掉建筑"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负面结果。第一,今天商业化媒体的发达,尤其是图像媒体的发达,导致读者对建筑的判断,往往停留在对唯美化的、二维的建筑图片的判断,而远离了对三维的、用"实打实"物质材料建造出来、和人们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建筑物本身的综合判断。
南方都市报:所以我们这次"建筑传媒奖"打破先例,要求评委先去实地参观建筑,再做最后评判。
朱涛:这决定非常明智,肯定会对扶持有深度的建筑评判文化有帮助。我再接着说第二个负面结果:在更广的文化环境中,商业媒体或意识形态宣传媒体通过各种操纵手段,比如通过刺激感官的广告图像或说教式的宣传画,使得读者的感觉和关注越来越远离现实物质世界的经验,不光使他们丧失判断实际建筑物的能力,也丧失读解建筑的社会背景的能力。人们会越来越沉醉于唯美的图像,不会再关注建筑物背后连带的社会政治、伦理、公正性等重大问题,不关心建筑直接相联的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
我举个例子,我最先是从媒体上看到奥运鸟巢的效果图,我很喜欢该设计。但是当我现场参观后,非常失望:我发现那表面交织成"鸟巢"图案的巨大钢柱,有1.2米见方,实际上不起结构支撑作用!它们除了支撑自身重量和内部一组楼梯外,几乎不支撑其它东西:原先要支撑的活动屋顶因严重超支已经被取消了,而该建筑的最核心部分如体育场看台等,则在里面是个完全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换句话说,"鸟巢"的最引人注目的交织钢柱图案,仅仅是个图案而已。那我的疑问是:费如此多的钢材,仅仅为了修建一个巨大的"鸟巢"的图像,这建筑师是不是也太疯狂了?!
我把自己的疑惑告诉朋友,有人则很坦然地说:等到奥运开幕,当鸟巢的图像在全世界的媒体上流传时,你就会意识到现在花再多的钱在钢材上都是值得的!——你看这就是我说的,对于建筑的价值判断,有人看重物质和审美的基本平衡,有人则更看重建筑的形式在媒体上作为图像的意义。
南方都市报:是啊,毕竟去现场看鸟巢建筑,并且还从结构的观点来审视该建筑的人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是从媒体上看它,因此对于该建筑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导致媒体图像的意义远远压倒该建筑物本身的实际意义。
朱涛:对!整个商业媒体的逻辑越来越趋向于:你要的不就是一个媒体效果吗,还管它"实际的东西"干嘛?如果真这样的话,北京还干嘛要费这么大劲搞拆迁、治理交通和污染,花这么多钢材修那么一大个"鸟巢"呢?只要花一笔钱,好好做一段电脑动画,岂不效率更高?显然,这逻辑是荒谬的。
南方都市报:要这样的话,可就真是"媒体杀掉建筑"了!
朱涛:不光杀掉了建筑和城市,而且杀掉了建立在各种物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一方面,人们受媒体引导,倾向于认同媒体效果,远甚过对实际现实的判断;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在媒体上看不到,往往就假定该东西实际上不存在。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媒体对地震灾区的报导几乎消失了,这导致很多人几乎忘掉了震区的存在了。马上就要入冬了,还有多少震区老百姓还面临着最基本的庇护所的问题?金融风暴来临,城市里纷纷紧缩银根,那震区重建会受到哪些影响呢?以前答应给希望小学的捐资,还会兑现吗?这些问题,已经很少有媒体再去关注。
http://cul.sohu.com/20081124/n260823742.shtml
使问题更复杂化的是,媒体介入了:建筑一旦修出来,是牢牢固定在某个地方的,对它的介绍和评价,不管是关于物质状况还是关于文化表现,往往还得主要依赖于媒体传播。有多少人实地看过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呢?很少,大多数人是通过媒体了解的。
南方都市报:您是不是想说,媒体对建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人们对建筑本身的判断?
朱涛:对,这是个双刃剑。我想先讲"媒体杀掉建筑"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负面结果。第一,今天商业化媒体的发达,尤其是图像媒体的发达,导致读者对建筑的判断,往往停留在对唯美化的、二维的建筑图片的判断,而远离了对三维的、用"实打实"物质材料建造出来、和人们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建筑物本身的综合判断。
南方都市报:所以我们这次"建筑传媒奖"打破先例,要求评委先去实地参观建筑,再做最后评判。
朱涛:这决定非常明智,肯定会对扶持有深度的建筑评判文化有帮助。我再接着说第二个负面结果:在更广的文化环境中,商业媒体或意识形态宣传媒体通过各种操纵手段,比如通过刺激感官的广告图像或说教式的宣传画,使得读者的感觉和关注越来越远离现实物质世界的经验,不光使他们丧失判断实际建筑物的能力,也丧失读解建筑的社会背景的能力。人们会越来越沉醉于唯美的图像,不会再关注建筑物背后连带的社会政治、伦理、公正性等重大问题,不关心建筑直接相联的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
我举个例子,我最先是从媒体上看到奥运鸟巢的效果图,我很喜欢该设计。但是当我现场参观后,非常失望:我发现那表面交织成"鸟巢"图案的巨大钢柱,有1.2米见方,实际上不起结构支撑作用!它们除了支撑自身重量和内部一组楼梯外,几乎不支撑其它东西:原先要支撑的活动屋顶因严重超支已经被取消了,而该建筑的最核心部分如体育场看台等,则在里面是个完全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换句话说,"鸟巢"的最引人注目的交织钢柱图案,仅仅是个图案而已。那我的疑问是:费如此多的钢材,仅仅为了修建一个巨大的"鸟巢"的图像,这建筑师是不是也太疯狂了?!
我把自己的疑惑告诉朋友,有人则很坦然地说:等到奥运开幕,当鸟巢的图像在全世界的媒体上流传时,你就会意识到现在花再多的钱在钢材上都是值得的!——你看这就是我说的,对于建筑的价值判断,有人看重物质和审美的基本平衡,有人则更看重建筑的形式在媒体上作为图像的意义。
南方都市报:是啊,毕竟去现场看鸟巢建筑,并且还从结构的观点来审视该建筑的人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是从媒体上看它,因此对于该建筑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导致媒体图像的意义远远压倒该建筑物本身的实际意义。
朱涛:对!整个商业媒体的逻辑越来越趋向于:你要的不就是一个媒体效果吗,还管它"实际的东西"干嘛?如果真这样的话,北京还干嘛要费这么大劲搞拆迁、治理交通和污染,花这么多钢材修那么一大个"鸟巢"呢?只要花一笔钱,好好做一段电脑动画,岂不效率更高?显然,这逻辑是荒谬的。
南方都市报:要这样的话,可就真是"媒体杀掉建筑"了!
朱涛:不光杀掉了建筑和城市,而且杀掉了建立在各种物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一方面,人们受媒体引导,倾向于认同媒体效果,远甚过对实际现实的判断;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在媒体上看不到,往往就假定该东西实际上不存在。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媒体对地震灾区的报导几乎消失了,这导致很多人几乎忘掉了震区的存在了。马上就要入冬了,还有多少震区老百姓还面临着最基本的庇护所的问题?金融风暴来临,城市里纷纷紧缩银根,那震区重建会受到哪些影响呢?以前答应给希望小学的捐资,还会兑现吗?这些问题,已经很少有媒体再去关注。
http://cul.sohu.com/20081124/n2608237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