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等你带我去唱歌
90年代初,人们有了点可存可花的小钱儿,也不知从哪儿冒出的小情调儿,人们也乐意隔三差五下馆子撮一顿好去。那年月里,但电影院隔两三个月才轮换一部电影;到了晚上九点,电视剧里的家常唠叨完了,各家老小开始忙着打洗脚水,钻被窝睡了。
在精神生活不甚丰裕,所谓的“夜生活”刚刚冒尖儿的90年,我第一次走进了KTV(那时候人们还管它叫——歌厅)。我那会儿刚上小学,约摸三四年级的样子,因为工作的关系,老爸率先接触到萌芽初期的饮食娱乐业。第一次去唱歌,也是老爸带着去的。那时的歌厅可不像现在的KTV包房。黑漆漆的一间大厅,中央是舞池,四周围坐十几桌客人,大厅最前面有一个装饰好的小舞台,小监视器摆在架子上,上面还挂着两只麦克风。屋顶一般按着射灯和大彩球什么的,音乐一起,满地都是花花绿绿的斑点。
和如今的私人聚会性质不同,那时候去歌厅唱歌更像是一场汇报演出。众目睽睽之下,你要从座位起立,走到舞台上等音乐缓缓起;此时,不管伴奏质量是不是达标,也不管那时候的状态是不是最好,你都得站在那儿坚持到底。唱罢,还要忐忑不安地期待台下的反应。能听到掌声最好。难堪的事莫过于等到寂静,在沉默中缓缓走回座位,那比死还难受。当然了,难堪之事并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拜老爸基因遗传所赐,我的每次歌唱演出都能大获全胜。虽说台下观众一大半是老爸的同事朋友。可一个小姑娘能大大方方,毫不怯场地高歌一曲,也足以博得满堂彩。
那时候的歌厅没有电脑点歌系统。想唱的歌目都写在一个厚厚的大本子上。点歌本的索引基本上都是按字数走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两字四字的部分最厚,那几页纸也被翻得最脏。我最早的拿手曲目有如下两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爱的代价》。当年的MTV(音乐录影带)基本上都是盗版,挂历里的姑娘神色哀怨地在沙滩上走来走去,要不就是披着长发抱着吉他的青年小伙注视远方的背影。
在歌厅里表演并不能让我尽兴,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里便多了几盘卡拉OK录像带和俩只麦克风。我无师自通地学会电器线路连接大法,一个人在家的日子,我会把一盘录像带从头唱到尾。《恋曲1990》《我想有个家》《酒干倘卖无》《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耶利亚》……直到今天,一些个MTV画面还会从脑海里蹦出来。在那年月,我很难从歌词中体会到它们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在我的眼里,大人世界里感情充满眼泪和无奈,能哼出调子的歌大多和快乐没有关联。
与歌厅有关的回忆到初中高中时期便出了断档(那时我一定忙着刻苦学习呢!)。等到了大学,以钱柜、麦乐迪为首的各种名号的KTV(喜乐迪,好乐迪,基本上都是×乐迪)雨后春笋般在京城各个角落生长起来。记得刚进大学后的那个“十一”,和高中同学第一次毕业重聚就安排在白石桥麦乐迪。一个大包厢,十几个人,晚饭后进场,一直唱到大天亮。我是战斗力最强悍的选手之一,等大家东倒西歪四散在沙发上了,我还一个劲儿“我爱北京天安门”呢。那一夜没有烟,酒有没有倒是忘记了。只记得整夜的亢奋和第二天走进清晨时活力依旧的身体。
大学的日子,自由像花开。那时,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精力。当整个城市沉沉睡去,只有年轻的喉咙在黑夜里放肆高歌。我们会唱上一宿,然后搭早班车回宿舍眯个觉,接茬去上课。这近乎完美的疯狂有个形象的名字——“刷夜”。那是青春赋予的最好礼物。那充满音乐和温暖房间曾留下过胆怯的美妙的吻,留下过撕心裂肺的最末的拥抱,还有无尽的欢笑,泪水,升腾的烟,泛着泡沫的酒精……
如今的我,出入KTV的频率比去美容院低。每一次去,不过是那几位老人,那几首老歌,连自己都腻味了。他们说我唱歌的样子很安静很投入。有时,我也会自觉,在那首歌的三五分钟里,时间仿佛静止,我也好想掉进了真空,与整个世界隔绝了。曲终人散,竟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
昨天和老爸老妈去家门新开的KTV吼歌。老爸的高音不逊当年。希望等我自己老的时候,我的孩子也能带我去唱唱歌。我很想看看那时候的歌厅是个什么样。
在精神生活不甚丰裕,所谓的“夜生活”刚刚冒尖儿的90年,我第一次走进了KTV(那时候人们还管它叫——歌厅)。我那会儿刚上小学,约摸三四年级的样子,因为工作的关系,老爸率先接触到萌芽初期的饮食娱乐业。第一次去唱歌,也是老爸带着去的。那时的歌厅可不像现在的KTV包房。黑漆漆的一间大厅,中央是舞池,四周围坐十几桌客人,大厅最前面有一个装饰好的小舞台,小监视器摆在架子上,上面还挂着两只麦克风。屋顶一般按着射灯和大彩球什么的,音乐一起,满地都是花花绿绿的斑点。
和如今的私人聚会性质不同,那时候去歌厅唱歌更像是一场汇报演出。众目睽睽之下,你要从座位起立,走到舞台上等音乐缓缓起;此时,不管伴奏质量是不是达标,也不管那时候的状态是不是最好,你都得站在那儿坚持到底。唱罢,还要忐忑不安地期待台下的反应。能听到掌声最好。难堪的事莫过于等到寂静,在沉默中缓缓走回座位,那比死还难受。当然了,难堪之事并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拜老爸基因遗传所赐,我的每次歌唱演出都能大获全胜。虽说台下观众一大半是老爸的同事朋友。可一个小姑娘能大大方方,毫不怯场地高歌一曲,也足以博得满堂彩。
那时候的歌厅没有电脑点歌系统。想唱的歌目都写在一个厚厚的大本子上。点歌本的索引基本上都是按字数走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两字四字的部分最厚,那几页纸也被翻得最脏。我最早的拿手曲目有如下两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爱的代价》。当年的MTV(音乐录影带)基本上都是盗版,挂历里的姑娘神色哀怨地在沙滩上走来走去,要不就是披着长发抱着吉他的青年小伙注视远方的背影。
在歌厅里表演并不能让我尽兴,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里便多了几盘卡拉OK录像带和俩只麦克风。我无师自通地学会电器线路连接大法,一个人在家的日子,我会把一盘录像带从头唱到尾。《恋曲1990》《我想有个家》《酒干倘卖无》《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耶利亚》……直到今天,一些个MTV画面还会从脑海里蹦出来。在那年月,我很难从歌词中体会到它们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在我的眼里,大人世界里感情充满眼泪和无奈,能哼出调子的歌大多和快乐没有关联。
与歌厅有关的回忆到初中高中时期便出了断档(那时我一定忙着刻苦学习呢!)。等到了大学,以钱柜、麦乐迪为首的各种名号的KTV(喜乐迪,好乐迪,基本上都是×乐迪)雨后春笋般在京城各个角落生长起来。记得刚进大学后的那个“十一”,和高中同学第一次毕业重聚就安排在白石桥麦乐迪。一个大包厢,十几个人,晚饭后进场,一直唱到大天亮。我是战斗力最强悍的选手之一,等大家东倒西歪四散在沙发上了,我还一个劲儿“我爱北京天安门”呢。那一夜没有烟,酒有没有倒是忘记了。只记得整夜的亢奋和第二天走进清晨时活力依旧的身体。
大学的日子,自由像花开。那时,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精力。当整个城市沉沉睡去,只有年轻的喉咙在黑夜里放肆高歌。我们会唱上一宿,然后搭早班车回宿舍眯个觉,接茬去上课。这近乎完美的疯狂有个形象的名字——“刷夜”。那是青春赋予的最好礼物。那充满音乐和温暖房间曾留下过胆怯的美妙的吻,留下过撕心裂肺的最末的拥抱,还有无尽的欢笑,泪水,升腾的烟,泛着泡沫的酒精……
如今的我,出入KTV的频率比去美容院低。每一次去,不过是那几位老人,那几首老歌,连自己都腻味了。他们说我唱歌的样子很安静很投入。有时,我也会自觉,在那首歌的三五分钟里,时间仿佛静止,我也好想掉进了真空,与整个世界隔绝了。曲终人散,竟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
昨天和老爸老妈去家门新开的KTV吼歌。老爸的高音不逊当年。希望等我自己老的时候,我的孩子也能带我去唱唱歌。我很想看看那时候的歌厅是个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