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一种个体现象引发的集体无意识
按:写这点儿东西是之前看了太多人开始顶凤姐,觉得她好自信好勇敢好进取喔。正巧下午有个友邻推了篇很火的傻逼文,我就有点想写写我的看法,但是怕伤了友邻的心,觉得我是在针对她。就发在从网上了,到了国内半夜这个点儿才发在豆瓣。
我可以肯定地阐明一下在这里:我从来没在任何一个时间计量单位内喜欢过凤姐。不管是外貌人品还是学养。当然我尊重一切喜欢并且开始喜欢上她的人。
从因果论上看:
炒作→成名→脱贫→致富(?)→出国/移民这条主线是必然有链式关系的,当然关于她的人生我不太感兴趣,最后的结果再怎么推也毫无新意,无非是两条主线:
①公众失去热情+本身没有任何文化素养和学术能力+在美国混不下去→艰难求存于异国/回国混吃等死;②在美期间顺利凭借其厚脸皮‘优势’搭上白种帅哥(前提是对方审美奇异)→过上平和的中产阶级生活(前提是对方傻到愿意和她过一辈子并且每晚倾听她对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的鄙视);另外一条隐性主线我认为它的可能性要比前两条低至少一个数量级:得以见到心爱的奥巴马→以小三姿态顺利上位→逼死正宫→和黑马王子从此过上了有头有脸没羞没躁的幸福生活。
从目的论来看:
以我一介平民自是无缘得以和这样的‘名人’相见,当然也没办法邀请她做个‘房树人心理投射测绘’(目前只会这个),所以她的心理和意识对于我等人来说乃是不可解读的奇葩——应从属变态心理学的范畴。所以假设她对自己的全部行为怀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某种程度来说我现在觉得凤姐其实情商很高),那么‘凤姐方法论’就是中国式厚黑学的最高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解读:“只要我成功赚钱移民,在13亿人面前丢尽脸又何妨,你们这些拿我当笑话的人,等看了姐奋斗成为奥巴马夫人,都哭去吧!”
这样解读种种关于凤姐的怪现象,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只不过,参与其间的大众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阶段性映像,非常值得深思。
我们先不说移民这事儿有多不靠谱,这年头不是你有钱就能移民了,欧美国家政府如果傻缺到你怀揣500万人民币来移民就给你个绿卡,那我猜不出20年世界就是华人的天下。就拿我现在所在的英国来说,除非是拥有奇缺高技术的人才,没有给英政府每年创造150,000英镑的利润,想移民就见鬼去吧。上个月在地铁看报纸,某位拥有牛津双硕士学位一博士学位的美国男淫,因为以他的年龄年薪没有到达标准,被迫要离开英国,故写信给报纸哭诉,再一看他的专业:marketing...唔,我明白了。如此看来凤姐得至少在全球排名前50的MBA学校毕业或者是冷门专业奇才有机会移民。美国的情况不会好多少,事实上由于美国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去美国的高技术人才更是多上加多。当然投资移民这种事以凤姐的case来说绝无可能(虽然有人跟我谈起过美国的不靠谱移民政策EB5项目)。即使不移民,留下来打几年工再回国,以她的学历和经历也谋不到任何高就,充其量继续通过娱乐人民来挣点小钱(只要人们一直保持对她的兴趣)...所以对于凤姐去美国面试中文媒体这次事件报以乐观态度的国人,我想说你们too simple,sometimes,naive...(更何况,在外的人都知道国外更不好混。没准儿还不如国内。)
回到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在国内的各种炒作事件层出不穷,各种裸照门各种不要脸各种李刚爸,国人从嬉笑怒骂到逐渐认可,心底迸发出对钱权的空前渴望(有时候过度的对抗亦是渴望的意识折射),令人压抑的政治意识形态,严苛的生存环境和构建于其上的功利主义厚黑学侵染下的畸形心态,让大部分人失去了对崇高的生活意义的探寻,而转为更急功近利的虚无主义态度。凤姐,一个无学养无教养,没有正常的人格品性,用低级的夸夸其谈迅速蹿红的跳梁小丑,在跌破无数人眼球打破无数人下限最低值后,最终仅仅以‘出国/移民’就获得了人群的感动,挽回了她的形象,成为‘成功学’的新晋代表,使人不得不对国人的新价值观表示甚忧。
这一态度的转变又撕裂了多少伪道学和伪爱国人士的面具:一点钱,一张绿卡,就可以让一个原本外表和人格都不值得欣赏的人变得值得尊敬起来。现在还有多少人可以扪心自问:在钱权诱惑下,我能坚持原则多久?一张绿卡,能否买断我的话语权?时过二十载,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头破血流之后,我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横眉冷目尖锐敏感?
如果你的下限仅仅是完成作为人的使命,工作到最后一刻,并不期待此生能有所建树,在我眼里你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你的下限仅仅是安居乐业相夫教子,一生得以保障和平安,在我眼里你也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你的下限是通过正当的奋斗获得小范围的成功,即使你爱财如命也是值得尊敬的。但如果,你的下限低到欣赏凤姐的‘成功’,那么,我不屑与你为伍,更不敢与你做朋友,因为我知道此时你羡慕这种做法,彼时你就会为了出名主动曝光裸照,为了钱权出卖自己的人格,甚至可能某天会踩着朋友的脑袋登上你向往的高度。
人生对你而言是什么,人类、生命、知识与尊严、奋斗以及一切美好崇高的意义,在你眼里或许不如一沓现钞来得更实在。
关于炒作:
前两年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教职高调回清华任教,并且在博客号召“归来吧,我的朋友们”,提倡众学人回来为国效力。他在自己的看法中谈到,他觉得中国需要的是功成名就的学者,能抵抗得住中国本土的恶劣习气,就好像大树一样,为青年科学家营造出一个好的小环境,等这些小辈长成后,就能改变中国科学界的整体风气。同时也有助于学人们的‘自我实现’。
有人用酸葡萄心理解读为一种炒作。
或许这确实带有炒作性质,这个年代,炒作已经不再是贬义,而具更有效的传播学意义。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种层面的炒作比起凤姐那种层面,或者各种艳照门的炒作要高尚得多,即使它的背后最终还是关于钱与权(但愿不是),但它的作用也是正面的,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炒作。
故本文并没有将矛头对准‘炒作’这一行为,而是更多地对准了受众的心态,女尸写此文的目的是再也不能忍受更多好友分享推荐关于‘凤姐式方法论’和‘厚黑成功学’的文字,如若好友圈中有人还继续对这种低级炒作报以认可,那么请自动点击我页面的‘解除好友关系’按钮。
关于凤姐本人:
在从网发的时候没说,结果果然有人没明白本文主旨,关于凤姐我没神马想多说的,毕竟人各有志,如何实现它的过程属于人家的自由,我再多说就属于所谓的‘酸葡萄心理’了(虽说我既不羡慕她是‘红人’,也不羡慕她能去美国面试,目前该有的我都有)。令我感到不安和诧异的是受众心理的巨大改变,从那个采访视频我也看到了,很多人感受到了正面鼓舞力量,觉得‘罗玉凤那种2货也能通过不懈地努力获得美国面试机会,我肿么不能!’,一改以前的谩骂与嘲讽。我想说,通过正常渠道和值得尊敬的手段获得任何成功都是足以让人膜拜的,通过晒无知和晒耸人听闻的作秀,以及拍点艳照火一把,迅速上位获得‘成功’机会,那就不属于你们任何一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如果你们愿意效仿这种行为我也无话说,还是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做人没点骨气,不如去做罗玉凤。
我可以肯定地阐明一下在这里:我从来没在任何一个时间计量单位内喜欢过凤姐。不管是外貌人品还是学养。当然我尊重一切喜欢并且开始喜欢上她的人。
从因果论上看:
炒作→成名→脱贫→致富(?)→出国/移民这条主线是必然有链式关系的,当然关于她的人生我不太感兴趣,最后的结果再怎么推也毫无新意,无非是两条主线:
①公众失去热情+本身没有任何文化素养和学术能力+在美国混不下去→艰难求存于异国/回国混吃等死;②在美期间顺利凭借其厚脸皮‘优势’搭上白种帅哥(前提是对方审美奇异)→过上平和的中产阶级生活(前提是对方傻到愿意和她过一辈子并且每晚倾听她对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的鄙视);另外一条隐性主线我认为它的可能性要比前两条低至少一个数量级:得以见到心爱的奥巴马→以小三姿态顺利上位→逼死正宫→和黑马王子从此过上了有头有脸没羞没躁的幸福生活。
从目的论来看:
以我一介平民自是无缘得以和这样的‘名人’相见,当然也没办法邀请她做个‘房树人心理投射测绘’(目前只会这个),所以她的心理和意识对于我等人来说乃是不可解读的奇葩——应从属变态心理学的范畴。所以假设她对自己的全部行为怀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某种程度来说我现在觉得凤姐其实情商很高),那么‘凤姐方法论’就是中国式厚黑学的最高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解读:“只要我成功赚钱移民,在13亿人面前丢尽脸又何妨,你们这些拿我当笑话的人,等看了姐奋斗成为奥巴马夫人,都哭去吧!”
这样解读种种关于凤姐的怪现象,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只不过,参与其间的大众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阶段性映像,非常值得深思。
我们先不说移民这事儿有多不靠谱,这年头不是你有钱就能移民了,欧美国家政府如果傻缺到你怀揣500万人民币来移民就给你个绿卡,那我猜不出20年世界就是华人的天下。就拿我现在所在的英国来说,除非是拥有奇缺高技术的人才,没有给英政府每年创造150,000英镑的利润,想移民就见鬼去吧。上个月在地铁看报纸,某位拥有牛津双硕士学位一博士学位的美国男淫,因为以他的年龄年薪没有到达标准,被迫要离开英国,故写信给报纸哭诉,再一看他的专业:marketing...唔,我明白了。如此看来凤姐得至少在全球排名前50的MBA学校毕业或者是冷门专业奇才有机会移民。美国的情况不会好多少,事实上由于美国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去美国的高技术人才更是多上加多。当然投资移民这种事以凤姐的case来说绝无可能(虽然有人跟我谈起过美国的不靠谱移民政策EB5项目)。即使不移民,留下来打几年工再回国,以她的学历和经历也谋不到任何高就,充其量继续通过娱乐人民来挣点小钱(只要人们一直保持对她的兴趣)...所以对于凤姐去美国面试中文媒体这次事件报以乐观态度的国人,我想说你们too simple,sometimes,naive...(更何况,在外的人都知道国外更不好混。没准儿还不如国内。)
回到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在国内的各种炒作事件层出不穷,各种裸照门各种不要脸各种李刚爸,国人从嬉笑怒骂到逐渐认可,心底迸发出对钱权的空前渴望(有时候过度的对抗亦是渴望的意识折射),令人压抑的政治意识形态,严苛的生存环境和构建于其上的功利主义厚黑学侵染下的畸形心态,让大部分人失去了对崇高的生活意义的探寻,而转为更急功近利的虚无主义态度。凤姐,一个无学养无教养,没有正常的人格品性,用低级的夸夸其谈迅速蹿红的跳梁小丑,在跌破无数人眼球打破无数人下限最低值后,最终仅仅以‘出国/移民’就获得了人群的感动,挽回了她的形象,成为‘成功学’的新晋代表,使人不得不对国人的新价值观表示甚忧。
这一态度的转变又撕裂了多少伪道学和伪爱国人士的面具:一点钱,一张绿卡,就可以让一个原本外表和人格都不值得欣赏的人变得值得尊敬起来。现在还有多少人可以扪心自问:在钱权诱惑下,我能坚持原则多久?一张绿卡,能否买断我的话语权?时过二十载,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头破血流之后,我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横眉冷目尖锐敏感?
如果你的下限仅仅是完成作为人的使命,工作到最后一刻,并不期待此生能有所建树,在我眼里你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你的下限仅仅是安居乐业相夫教子,一生得以保障和平安,在我眼里你也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你的下限是通过正当的奋斗获得小范围的成功,即使你爱财如命也是值得尊敬的。但如果,你的下限低到欣赏凤姐的‘成功’,那么,我不屑与你为伍,更不敢与你做朋友,因为我知道此时你羡慕这种做法,彼时你就会为了出名主动曝光裸照,为了钱权出卖自己的人格,甚至可能某天会踩着朋友的脑袋登上你向往的高度。
人生对你而言是什么,人类、生命、知识与尊严、奋斗以及一切美好崇高的意义,在你眼里或许不如一沓现钞来得更实在。
关于炒作:
前两年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教职高调回清华任教,并且在博客号召“归来吧,我的朋友们”,提倡众学人回来为国效力。他在自己的看法中谈到,他觉得中国需要的是功成名就的学者,能抵抗得住中国本土的恶劣习气,就好像大树一样,为青年科学家营造出一个好的小环境,等这些小辈长成后,就能改变中国科学界的整体风气。同时也有助于学人们的‘自我实现’。
有人用酸葡萄心理解读为一种炒作。
或许这确实带有炒作性质,这个年代,炒作已经不再是贬义,而具更有效的传播学意义。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种层面的炒作比起凤姐那种层面,或者各种艳照门的炒作要高尚得多,即使它的背后最终还是关于钱与权(但愿不是),但它的作用也是正面的,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炒作。
故本文并没有将矛头对准‘炒作’这一行为,而是更多地对准了受众的心态,女尸写此文的目的是再也不能忍受更多好友分享推荐关于‘凤姐式方法论’和‘厚黑成功学’的文字,如若好友圈中有人还继续对这种低级炒作报以认可,那么请自动点击我页面的‘解除好友关系’按钮。
关于凤姐本人:
在从网发的时候没说,结果果然有人没明白本文主旨,关于凤姐我没神马想多说的,毕竟人各有志,如何实现它的过程属于人家的自由,我再多说就属于所谓的‘酸葡萄心理’了(虽说我既不羡慕她是‘红人’,也不羡慕她能去美国面试,目前该有的我都有)。令我感到不安和诧异的是受众心理的巨大改变,从那个采访视频我也看到了,很多人感受到了正面鼓舞力量,觉得‘罗玉凤那种2货也能通过不懈地努力获得美国面试机会,我肿么不能!’,一改以前的谩骂与嘲讽。我想说,通过正常渠道和值得尊敬的手段获得任何成功都是足以让人膜拜的,通过晒无知和晒耸人听闻的作秀,以及拍点艳照火一把,迅速上位获得‘成功’机会,那就不属于你们任何一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如果你们愿意效仿这种行为我也无话说,还是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做人没点骨气,不如去做罗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