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比喻
我的比喻很廉价,正如我的文字一样。
从我小学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做着一个叫做“当作家”的梦。当然我也没仅仅停留在想上,动手开始写小说。不知是谁说的,凡是小说,总会是一个别样形式的自传。我当然也逃不出这个圈子,但限于我经历太少,断断续续写了一两年,好不容易攒到一两万字了,回头一看,不禁让我哑然失笑的幼稚让我自己销毁了自己的梦想,痛苦万分,当时我就明白,成长必定是带着痛苦的。
但是作家梦并没有因此终结,被小说堵死路的我转而走上了杂文这条路。说是走上,不如用“推”这个词。放眼望去,文字堆在一起形成的东西,就那么几个类型,而杂文还偏偏占了其中一个很大分量,就像小叮当的口袋一样,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我以后的一些文字,自觉或不自觉的,就成了杂文,我也就改走这条路了,美其名曰曲线救国,只不过这有点大马路的味道。
杂文很多,但是大多很杂,好的不多。在我的评价体系当中,标准有二:一是思想,二是手法。跟我对女人的要求一样。但是每到这样的话题,总有人会习惯性的追问,那你更看重哪一个呢?我不知道,如果非要说的话,只能说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女人方面比较好理解,但是在杂文上面,就没少了我一段纠结。
有一段时间,我拒绝杂文、散文、微博、博客,拒绝一切短小的东西,我把它们视之为零散甚至是凌乱,虽然其中不乏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为了传播的方便,被剁得太碎了,虽然便于吸收,但是没有了咀嚼的过程,自然也就食之无味。更重要的是,这些零散的信息进入我的头脑中之后,很难被我有机的整理起来,我就想一个不称职的图书管理员一样,旧书已经一团糟,新书还在不断地飞进来,搞得我心烦意乱,一气之下便不再管理,任由其自己发展,结果可想而知。这时如果你说我“脑袋里面都是浆糊”,我不会觉得你在骂我而生气,反而有可能深情地对你说你一声,还是你懂我。
我对这段经历的解释是,我这个时候偏重于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和吸收。一篇文章,我读完之后,或精神振奋,或慷慨激昂,或皱眉沉思,或感动感伤,但是我的注意力过分的用在了这上面,而对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的文字,没有了应有的重视。不是我瞧不起,而是我真的没有在意。没看见和忽视,截然不同的两个情况。
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转入第二阶段的,估计从我的微波发布的频率上能找到点头绪。在思想之外,我也开始注意那些“虚的、表面的、浮躁的”技巧和手法了。可能是我写东西慢慢多起来的原因吧,那种想法在脑海里但是怎么也落不到笔头上、死气白列费了半天劲却表达不彻底的痛苦,是不言自明的,丝毫不亚于小学时哭丧着脸面对一张空白的800字作文格子时的感受。于是,碰到那种几个字一句话就说到我心坎里去的话,就越来越多地被我摘抄上本,一点一点馋食着原本属于“思想”的地盘。有时看到了某个你一直想表达但又无从表述的概念的时候,真的有种想立马冲到作者面前亲一口然后当面告诉他这句真给力的冲动。在我的摘抄本中,专门为这类型的东西取了个分类名,叫“惊为天句”。傻是傻了点,但是却能表达我看到这些文字时内心的触动。
而在这些手法当中,比喻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
好的比喻,应该是自然的,甚至让读者都无从察觉的;作者拿来作比较的东西或者经历,不会像一些文笔差劲加之翻译粗糙的外国文字一样,比喻除了本国人甚至除了作者之外,无人能懂,好的比喻,会让你觉得作者说的东西就好像在你的生命中发生过一样,让你觉得亲切、一点也不陌生;好的比喻应该是低调的,不会把读者生硬地拐走,拐到另一个世界另一中氛围,他会顺着整篇的基调,不出格也不得瑟,淡淡的,但不会有任何的不妥;好的比喻应该是无法替换的,不要说换一个,删一个增一个字,都会使整个比喻支离破碎。
前一段看北岛的《失败之书》的过程中,这种感受甚至演变为了震撼。让我对好的比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因为作者是诗人的原因。对了,好的比喻,就像诗一样。
我真想知道,那些作者在创作这些比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写出神喻时会不会也得意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在我看来,这些比喻应该都是一次成形的,因为这样的东西修改不来,不仅仅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底蕴。我这么肯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自身的反例,我在写文章的时候,行至一处,隐隐觉得这个地方似乎可以加点儿彩,便开始在我的凌乱的资料库中苦苦搜索,而那个合适的喻体则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肯着陆,情急之下,乱炮轰之,至于下来的是什么,还没来得及看清,就已经塞进了文章,不是我不看,而是我知道,那多半只是一只无辜的鸟而已。于是,一个廉价的比喻就这么诞生了,不光会污染一些人的眼,还连累的一个无辜的生命。
罪过罪过。
从我小学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做着一个叫做“当作家”的梦。当然我也没仅仅停留在想上,动手开始写小说。不知是谁说的,凡是小说,总会是一个别样形式的自传。我当然也逃不出这个圈子,但限于我经历太少,断断续续写了一两年,好不容易攒到一两万字了,回头一看,不禁让我哑然失笑的幼稚让我自己销毁了自己的梦想,痛苦万分,当时我就明白,成长必定是带着痛苦的。
但是作家梦并没有因此终结,被小说堵死路的我转而走上了杂文这条路。说是走上,不如用“推”这个词。放眼望去,文字堆在一起形成的东西,就那么几个类型,而杂文还偏偏占了其中一个很大分量,就像小叮当的口袋一样,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我以后的一些文字,自觉或不自觉的,就成了杂文,我也就改走这条路了,美其名曰曲线救国,只不过这有点大马路的味道。
杂文很多,但是大多很杂,好的不多。在我的评价体系当中,标准有二:一是思想,二是手法。跟我对女人的要求一样。但是每到这样的话题,总有人会习惯性的追问,那你更看重哪一个呢?我不知道,如果非要说的话,只能说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女人方面比较好理解,但是在杂文上面,就没少了我一段纠结。
有一段时间,我拒绝杂文、散文、微博、博客,拒绝一切短小的东西,我把它们视之为零散甚至是凌乱,虽然其中不乏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为了传播的方便,被剁得太碎了,虽然便于吸收,但是没有了咀嚼的过程,自然也就食之无味。更重要的是,这些零散的信息进入我的头脑中之后,很难被我有机的整理起来,我就想一个不称职的图书管理员一样,旧书已经一团糟,新书还在不断地飞进来,搞得我心烦意乱,一气之下便不再管理,任由其自己发展,结果可想而知。这时如果你说我“脑袋里面都是浆糊”,我不会觉得你在骂我而生气,反而有可能深情地对你说你一声,还是你懂我。
我对这段经历的解释是,我这个时候偏重于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和吸收。一篇文章,我读完之后,或精神振奋,或慷慨激昂,或皱眉沉思,或感动感伤,但是我的注意力过分的用在了这上面,而对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的文字,没有了应有的重视。不是我瞧不起,而是我真的没有在意。没看见和忽视,截然不同的两个情况。
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转入第二阶段的,估计从我的微波发布的频率上能找到点头绪。在思想之外,我也开始注意那些“虚的、表面的、浮躁的”技巧和手法了。可能是我写东西慢慢多起来的原因吧,那种想法在脑海里但是怎么也落不到笔头上、死气白列费了半天劲却表达不彻底的痛苦,是不言自明的,丝毫不亚于小学时哭丧着脸面对一张空白的800字作文格子时的感受。于是,碰到那种几个字一句话就说到我心坎里去的话,就越来越多地被我摘抄上本,一点一点馋食着原本属于“思想”的地盘。有时看到了某个你一直想表达但又无从表述的概念的时候,真的有种想立马冲到作者面前亲一口然后当面告诉他这句真给力的冲动。在我的摘抄本中,专门为这类型的东西取了个分类名,叫“惊为天句”。傻是傻了点,但是却能表达我看到这些文字时内心的触动。
而在这些手法当中,比喻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
好的比喻,应该是自然的,甚至让读者都无从察觉的;作者拿来作比较的东西或者经历,不会像一些文笔差劲加之翻译粗糙的外国文字一样,比喻除了本国人甚至除了作者之外,无人能懂,好的比喻,会让你觉得作者说的东西就好像在你的生命中发生过一样,让你觉得亲切、一点也不陌生;好的比喻应该是低调的,不会把读者生硬地拐走,拐到另一个世界另一中氛围,他会顺着整篇的基调,不出格也不得瑟,淡淡的,但不会有任何的不妥;好的比喻应该是无法替换的,不要说换一个,删一个增一个字,都会使整个比喻支离破碎。
前一段看北岛的《失败之书》的过程中,这种感受甚至演变为了震撼。让我对好的比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因为作者是诗人的原因。对了,好的比喻,就像诗一样。
我真想知道,那些作者在创作这些比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写出神喻时会不会也得意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在我看来,这些比喻应该都是一次成形的,因为这样的东西修改不来,不仅仅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底蕴。我这么肯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自身的反例,我在写文章的时候,行至一处,隐隐觉得这个地方似乎可以加点儿彩,便开始在我的凌乱的资料库中苦苦搜索,而那个合适的喻体则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肯着陆,情急之下,乱炮轰之,至于下来的是什么,还没来得及看清,就已经塞进了文章,不是我不看,而是我知道,那多半只是一只无辜的鸟而已。于是,一个廉价的比喻就这么诞生了,不光会污染一些人的眼,还连累的一个无辜的生命。
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