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日子
电影艺术相较于绘画、雕塑等,不过百年历史,还相当年轻,但现在已是在艺术世界中不 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第七艺术”。经过几代电影艺术家共同努力,电影已取得迅猛发展。由卢米.爱尔兄弟改造了爱迪生的“电影透视箱”发明了“电影”(Le cinematographe)到乔治.梅里爱创造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再到1907年百代电影公司的建立,电影作为一门由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浅浅的几千字,是写不出电影历史的,而我只能选择一部电影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
我喜欢的影片有很多,为避免大家对陌生片子的困惑,所以我选择这部很多人都看过的片子来阐述一下——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
首先,应对其背景有些了解。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末期大师安东尼奥尼的收山之作。拍摄于1994年,当时的老人已经沉寂十多年,因疾病丧失了说话的权利,屈服在轮椅上,只能通过妻子来表达思想。当他决定拍摄这部影片时,一向景仰他的德国著名导演维姆.门德斯,甘为马前走卒,担当了执行导演。安东尼奥尼选择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泰伯河上的保龄球道》中四个故事,衍生了一段《云上的日子》留下大师最后的手势。
剧中一个卡夫卡式的导演,眼神不安的漂移,他游走在传说似的故事中,用他的眼睛诉说这四个故事:
偶遇的青年男女卡门和施凡洛互生爱意,却在迟疑中,幸福像手中的沙砾泻出。即使再次相遇,却因为对完美的追求而选择放弃,只留下凭窗而望的双眼和无可奈何的背影。
然后第二个故事属于这双眼睛的主人,剧中的导演。他来到一个叫拉玛卡娜的小镇,海水的苍凉注入了一缕青涩的潮湿。他遇见一个杀了父亲并砍了十二刀的美丽女子,眼神如冬日的海浪,不安中裹着如荼的火焰,两人的真实相触在瑟瑟风中,连欢愉也带着无处可藏的孤寂。
而在城市的某处,男人在妻子与情人面前左右逢源。最后妻子走了,搬空了家。当另一个女人来租房时,他面临和这个女人丈夫同样的问题。
青石路的幽静,是这个美丽的女孩更加丽质动人,英俊的男孩对她紧追不舍。从街道到水池到教堂,雨陪伴着他们。最后到了女孩家,女孩说:“我明天要去当修女。”
《云上的日子》的确是“云上的日子”。青涩朴质的故事使心灵隐隐作痛,冥冥的忧伤在冰冷与无奈交织的眼神中如云一般清晰又遥不可及,生命的爱欲流动倾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影片及涵义。
片头代表了整部影片。蓝底白字没有任何修饰。安东尼奥尼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靠画面说话。蓝色的深邃表达了客观的态度,表现了内心的孤独感,记忆的深邃,使人们在记忆中存活。
影片开始用一个角色即那个导演的独白展开:“我相信生命里有一种动力驱使我前进,它是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的源泉,但我们每每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与世界同步变化,而其实我们恐怕是冥顽不灵的原地踏步。”导演的工作是捕捉生活的表象,而这段话即表明了他的观念,也告诉了我们他的目的——不止剧中导演,包括这部电影所揭示的目的——发现事物背后的东西。接着大雾的画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状态: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隔阂。一组长廊镜头切换到叙述的故事,将导演、角色、情节、故事等紧密的混杂。另外,影片并不注重因果叙事关系,没有交代性场面,所以看起来有断裂感,但也凭添了思考的空间。
进入了第一段故事,卡门与施凡洛。技巧上,戏剧性的故事,但未用镜头调度,并没有使情节戏剧性,很客观,是影片故事本身的戏剧性,而并非镜头的戏剧性,冷静的阐述,不用导演的想法来控制观众的想法。情节上,两人第一次相遇因客观原因而离开;第二次是主观上,两人意愿的冷静的离开。感情上,细腻的情感表述,因为两人的记忆中对于彼此是美好的,中间的两三年未知的经历,以及特定的时间、场合下的欲望与理智,向往、疑惑、好奇,还有各自未知的生活背景、价值观,纠缠着这份纯真的爱,以至对这种纯真的爱产生了瑕疵,而回忆中曾经那份爱,只在记忆中,不可再现,很单纯、神圣。哲学上,表述了曾经的美好在后来的经历中已经找不回,为了保存这份感情的纯真,宁可选择迷失、逃避。
苏珊.朗格曾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儿童嬉戏的海滩边一所废弃的电话亭拿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暗示了下一个故事的环境,而这一段又与第一段暗藏联系,是对纯真的怀念,即苏珊.朗格的那句话。
第二段故事的背景是那个风光旖旎的海边小镇。技术上,同样是情节上的直率,并不用刻意营造的情节来叙述这段一夜情的因果。感情上,这个美丽女子对导演的爱,仿佛是与她父亲的爱的延续,似乎是一种乱伦的畸爱;而导演对这个女人的感情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的: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杀了父亲?等等。而在欢愉之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两人都寻求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弑父”与“恋父”的因果关系。哲学观点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求,表现人的沦丧,爱情与情欲相离。
第三段是个黑色幽默。技巧上使之情节戏剧化,这种中年的婚外情已是随处可见的事件,相较于前两段,这一段显得富有激情,或许因为一段爱中,三个人太拥挤了。在感情上,男人在外地工作的寂寞,自然产生了情人。而我觉得是男人对青春年华的眷恋,这也是中年男人更易发生婚外恋的原因之一,是对青春的向往。而使之一切发生的可能却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不确定性,及思想的隔阂,再深究其因,即是“人性本恶”,可曾听过“最爱”“次爱”的说法吗?在男人心中,只有“次爱”没有“最爱”,最爱的只有自己,以至造成沟通上的隔阂。哲学上的观点即是对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层层深入,即安东尼奥尼说的:“追求绝对无人可知的迷一样的终极现实。”
火车飞驰而过,男人救下卧轨的女人。画外音:“疑惑、救赎、懊悔,我们的思维经验、文化、灵感、想象力和感性的局限,我感到庸懒,与其反复思索,毋宁去感受生活。”这段作为引导第四段的一个暗示,也是本片主旨之一—救赎。
然后画面插入一段与本片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老画家在模仿大师作品。有一句话:“临摹大师名作,等于重复他的动作,或可意外的捕捉他的手势……哪怕捕捉到大师的一个手势,也比我胡乱涂鸦更能满足我。”本片的执行导演门德斯对安东尼奥尼非常崇拜,这句话似乎表述了他对大师的崇敬之情。
第四段情节一直推进,到了高潮时,突然峰回路转,打碎我们本已建立的幻象,让我们的感情遭受一次打击。两人的感情就像海水与火焰。男孩青春的炙热,而女孩却像海水的宁静,因为她害怕将青春丢失,宁可交给上帝,得到上帝的圣爱。富有哲理的阐述对爱情的看法,爱情的神圣,肉体的欲念,表明这两个态度的相存相悖。“放弃肉体的欲念,就会得到广阔的宁静。”
最后,一组长镜头推向一排透着灯光的窗户:赤裸的人体、倚窗的女人、孤独的面孔……以及导演在一扇窗子后面忽隐忽现,强化了主题:男女个体的孤独并不能因肉体的欲恋而消失。
纵观整部电影,处处隐喻,暗藏玄机。每个角色,画面镜头,声音语言都富有深刻的哲学含义。
对比一下四个故事中的女人。卡门,代表了青春叛逆;小镇上的女子,正值女人一生最为艳丽的时节,代表了肉体欢愉与寂寞;两个卷走丈夫财产的成熟女人,中年危机,处在美好与衰败之间,代表了人的矛盾;最后那个信教的女孩,成为修女——“美人迟暮”,代表了救赎。她们各自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生活,却都让人惋惜,都让人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再注意所有的窗户、玻璃。片头,导演在飞机上向窗外看。第一段中,在旅馆中拉开窗帘;二次相遇,男人在女孩家的窗前向外看;离开女孩家时——这组镜头很美:男人慢慢走向镜头,在他走出画面时,镜头飘起推进,一扇小窗,女孩在无奈的张望。第二段,导演在商店前隔着玻璃门看这个女子;两人欢愉之后,导演走了,女子站到窗前,细腻的皮肤流淌着炙灼的青春。第三段,男人回到家,妻子隔着玻璃和他调情;男人在窗前与情人做爱。第四段,街道两边都是窗户,避雨时也有对窗户的描写。最后,一组长镜头展现了窗子后面的人生百像;然后,导演以窥视的镜头出现在窗子后又隐没。首先,窗户是一个视点,可以由人向外窥视一切,人的自我封闭,但又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所以代表窥视;然后,隔着的这层玻璃,正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隔阂,看似清楚清晰又遥不可及,切合主题;这是人们相互了解的障碍,不可知,不真实,不彻底,是在内心中隐藏着的保护自己的屏障。
再来分析一下几段情爱场面。片中,有一个观点是贯穿始终的:“爱情与情欲的相离”。第一段,确切的说没有性。细致的光线轻抚在卡门光洁的皮肤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次次抚摩,更是试探,欲拒还迎,突然两人都冷然了。他们爱着对方,却不用情欲来完成这份爱,似乎是遗憾,却使这种情感一直存在,精神上是不可撤消的,是爱情与情欲的相离。小镇女子与导演之间没有存在爱情,即使有爱,也是对一个残留的影像的爱,他们的床戏很笨拙,没有技巧,没有美感,以至他们回到人类最原始最本源的欲望中,同样是爱情与情欲的相离。第三段,更加直白,男人究竟爱谁,他自己也不清楚。和妻子的调情与情人激烈的交欢,都并非他真实去爱的意识,同样切合主题。第四段中,没有任何的欢愉场面,却用最直接的哲学般的对话来阐述观点。
影片大量的独白,以及诗意般的对白,更是一句句禅机。如“说话从不像声音般变成你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我认为在影片中,或许是想表达真实与虚幻的关系,说话永远是不真实的,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隔阂,因为人们总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而声音永远是属于真实的。再如“他说他们走的太快,把灵魂也丢掉了,所以要等一等”。太精彩了!简简单单的对话,却将现代人的情感诠释清了。工作、生活、学习、爱情……终于在奔波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只剩下一个左右逢源的躯壳。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写到这里,已经对影片有一个较为粗浅的认识了,就像电影本身,看似精致朴质,简单平实,却处处隐喻,处处禅机。这几千字并不能完全阐述大师的意念,但也只能如此了。再来看看大师作品的特征。
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师的主题:“异化”。人的异化问题,社会沟通的断裂,人与人理解的消失,以及人们对生活现实愿望的麻木。这个主题正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代表“存在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归纳一下大师作品的特点:一、关心和追随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二、强调背景的选择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大师一生的作品都围绕着对人的探索,从开山之作《喊叫》以及《夜》、《蚀》、《红色沙漠》的“人的孤独四部曲”,转变到《放大》、《中国》等等,都有着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空虚贫乏和在道德上的混乱、沦丧以及人与人在情感上的难以沟通。大师曾说:“我不是学盲目服从日常生活的进程,但我认为通过这种力求符合真实(包括精神的、内心的,以至道德的绝对真实)的尝试,将会促成某种今天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电影,这种电影并不十分注重外部的东西,而是更为关心那些左右着我们行为的力量。”大师的艺术风格是追求隐喻象征,即佛家的“见佛亦佛亦非佛”的道理。当然仅仅这些符号的文字是不够解释大师的。
安东尼奥尼的确是位大师,但毕竟只是意大利电影艺术的一方面。意大利还有诸如帕索里尼“痛苦的现实”,费里尼的“理性主义”等等。而意大利电影也只是世界电影中的沧海一粟,所以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
这篇文章就一部电影来粗浅的探讨了一下电影的魅力,很多地方也都浅尝辄止了,仅仅用些概括的、典型的东西来阐述,但作为了解已是差不多了。
我喜欢的影片有很多,为避免大家对陌生片子的困惑,所以我选择这部很多人都看过的片子来阐述一下——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
首先,应对其背景有些了解。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末期大师安东尼奥尼的收山之作。拍摄于1994年,当时的老人已经沉寂十多年,因疾病丧失了说话的权利,屈服在轮椅上,只能通过妻子来表达思想。当他决定拍摄这部影片时,一向景仰他的德国著名导演维姆.门德斯,甘为马前走卒,担当了执行导演。安东尼奥尼选择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泰伯河上的保龄球道》中四个故事,衍生了一段《云上的日子》留下大师最后的手势。
剧中一个卡夫卡式的导演,眼神不安的漂移,他游走在传说似的故事中,用他的眼睛诉说这四个故事:
偶遇的青年男女卡门和施凡洛互生爱意,却在迟疑中,幸福像手中的沙砾泻出。即使再次相遇,却因为对完美的追求而选择放弃,只留下凭窗而望的双眼和无可奈何的背影。
然后第二个故事属于这双眼睛的主人,剧中的导演。他来到一个叫拉玛卡娜的小镇,海水的苍凉注入了一缕青涩的潮湿。他遇见一个杀了父亲并砍了十二刀的美丽女子,眼神如冬日的海浪,不安中裹着如荼的火焰,两人的真实相触在瑟瑟风中,连欢愉也带着无处可藏的孤寂。
而在城市的某处,男人在妻子与情人面前左右逢源。最后妻子走了,搬空了家。当另一个女人来租房时,他面临和这个女人丈夫同样的问题。
青石路的幽静,是这个美丽的女孩更加丽质动人,英俊的男孩对她紧追不舍。从街道到水池到教堂,雨陪伴着他们。最后到了女孩家,女孩说:“我明天要去当修女。”
《云上的日子》的确是“云上的日子”。青涩朴质的故事使心灵隐隐作痛,冥冥的忧伤在冰冷与无奈交织的眼神中如云一般清晰又遥不可及,生命的爱欲流动倾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影片及涵义。
片头代表了整部影片。蓝底白字没有任何修饰。安东尼奥尼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靠画面说话。蓝色的深邃表达了客观的态度,表现了内心的孤独感,记忆的深邃,使人们在记忆中存活。
影片开始用一个角色即那个导演的独白展开:“我相信生命里有一种动力驱使我前进,它是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的源泉,但我们每每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与世界同步变化,而其实我们恐怕是冥顽不灵的原地踏步。”导演的工作是捕捉生活的表象,而这段话即表明了他的观念,也告诉了我们他的目的——不止剧中导演,包括这部电影所揭示的目的——发现事物背后的东西。接着大雾的画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状态: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隔阂。一组长廊镜头切换到叙述的故事,将导演、角色、情节、故事等紧密的混杂。另外,影片并不注重因果叙事关系,没有交代性场面,所以看起来有断裂感,但也凭添了思考的空间。
进入了第一段故事,卡门与施凡洛。技巧上,戏剧性的故事,但未用镜头调度,并没有使情节戏剧性,很客观,是影片故事本身的戏剧性,而并非镜头的戏剧性,冷静的阐述,不用导演的想法来控制观众的想法。情节上,两人第一次相遇因客观原因而离开;第二次是主观上,两人意愿的冷静的离开。感情上,细腻的情感表述,因为两人的记忆中对于彼此是美好的,中间的两三年未知的经历,以及特定的时间、场合下的欲望与理智,向往、疑惑、好奇,还有各自未知的生活背景、价值观,纠缠着这份纯真的爱,以至对这种纯真的爱产生了瑕疵,而回忆中曾经那份爱,只在记忆中,不可再现,很单纯、神圣。哲学上,表述了曾经的美好在后来的经历中已经找不回,为了保存这份感情的纯真,宁可选择迷失、逃避。
苏珊.朗格曾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儿童嬉戏的海滩边一所废弃的电话亭拿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暗示了下一个故事的环境,而这一段又与第一段暗藏联系,是对纯真的怀念,即苏珊.朗格的那句话。
第二段故事的背景是那个风光旖旎的海边小镇。技术上,同样是情节上的直率,并不用刻意营造的情节来叙述这段一夜情的因果。感情上,这个美丽女子对导演的爱,仿佛是与她父亲的爱的延续,似乎是一种乱伦的畸爱;而导演对这个女人的感情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的: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杀了父亲?等等。而在欢愉之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两人都寻求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弑父”与“恋父”的因果关系。哲学观点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求,表现人的沦丧,爱情与情欲相离。
第三段是个黑色幽默。技巧上使之情节戏剧化,这种中年的婚外情已是随处可见的事件,相较于前两段,这一段显得富有激情,或许因为一段爱中,三个人太拥挤了。在感情上,男人在外地工作的寂寞,自然产生了情人。而我觉得是男人对青春年华的眷恋,这也是中年男人更易发生婚外恋的原因之一,是对青春的向往。而使之一切发生的可能却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不确定性,及思想的隔阂,再深究其因,即是“人性本恶”,可曾听过“最爱”“次爱”的说法吗?在男人心中,只有“次爱”没有“最爱”,最爱的只有自己,以至造成沟通上的隔阂。哲学上的观点即是对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层层深入,即安东尼奥尼说的:“追求绝对无人可知的迷一样的终极现实。”
火车飞驰而过,男人救下卧轨的女人。画外音:“疑惑、救赎、懊悔,我们的思维经验、文化、灵感、想象力和感性的局限,我感到庸懒,与其反复思索,毋宁去感受生活。”这段作为引导第四段的一个暗示,也是本片主旨之一—救赎。
然后画面插入一段与本片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老画家在模仿大师作品。有一句话:“临摹大师名作,等于重复他的动作,或可意外的捕捉他的手势……哪怕捕捉到大师的一个手势,也比我胡乱涂鸦更能满足我。”本片的执行导演门德斯对安东尼奥尼非常崇拜,这句话似乎表述了他对大师的崇敬之情。
第四段情节一直推进,到了高潮时,突然峰回路转,打碎我们本已建立的幻象,让我们的感情遭受一次打击。两人的感情就像海水与火焰。男孩青春的炙热,而女孩却像海水的宁静,因为她害怕将青春丢失,宁可交给上帝,得到上帝的圣爱。富有哲理的阐述对爱情的看法,爱情的神圣,肉体的欲念,表明这两个态度的相存相悖。“放弃肉体的欲念,就会得到广阔的宁静。”
最后,一组长镜头推向一排透着灯光的窗户:赤裸的人体、倚窗的女人、孤独的面孔……以及导演在一扇窗子后面忽隐忽现,强化了主题:男女个体的孤独并不能因肉体的欲恋而消失。
纵观整部电影,处处隐喻,暗藏玄机。每个角色,画面镜头,声音语言都富有深刻的哲学含义。
对比一下四个故事中的女人。卡门,代表了青春叛逆;小镇上的女子,正值女人一生最为艳丽的时节,代表了肉体欢愉与寂寞;两个卷走丈夫财产的成熟女人,中年危机,处在美好与衰败之间,代表了人的矛盾;最后那个信教的女孩,成为修女——“美人迟暮”,代表了救赎。她们各自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生活,却都让人惋惜,都让人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再注意所有的窗户、玻璃。片头,导演在飞机上向窗外看。第一段中,在旅馆中拉开窗帘;二次相遇,男人在女孩家的窗前向外看;离开女孩家时——这组镜头很美:男人慢慢走向镜头,在他走出画面时,镜头飘起推进,一扇小窗,女孩在无奈的张望。第二段,导演在商店前隔着玻璃门看这个女子;两人欢愉之后,导演走了,女子站到窗前,细腻的皮肤流淌着炙灼的青春。第三段,男人回到家,妻子隔着玻璃和他调情;男人在窗前与情人做爱。第四段,街道两边都是窗户,避雨时也有对窗户的描写。最后,一组长镜头展现了窗子后面的人生百像;然后,导演以窥视的镜头出现在窗子后又隐没。首先,窗户是一个视点,可以由人向外窥视一切,人的自我封闭,但又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所以代表窥视;然后,隔着的这层玻璃,正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隔阂,看似清楚清晰又遥不可及,切合主题;这是人们相互了解的障碍,不可知,不真实,不彻底,是在内心中隐藏着的保护自己的屏障。
再来分析一下几段情爱场面。片中,有一个观点是贯穿始终的:“爱情与情欲的相离”。第一段,确切的说没有性。细致的光线轻抚在卡门光洁的皮肤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次次抚摩,更是试探,欲拒还迎,突然两人都冷然了。他们爱着对方,却不用情欲来完成这份爱,似乎是遗憾,却使这种情感一直存在,精神上是不可撤消的,是爱情与情欲的相离。小镇女子与导演之间没有存在爱情,即使有爱,也是对一个残留的影像的爱,他们的床戏很笨拙,没有技巧,没有美感,以至他们回到人类最原始最本源的欲望中,同样是爱情与情欲的相离。第三段,更加直白,男人究竟爱谁,他自己也不清楚。和妻子的调情与情人激烈的交欢,都并非他真实去爱的意识,同样切合主题。第四段中,没有任何的欢愉场面,却用最直接的哲学般的对话来阐述观点。
影片大量的独白,以及诗意般的对白,更是一句句禅机。如“说话从不像声音般变成你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我认为在影片中,或许是想表达真实与虚幻的关系,说话永远是不真实的,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隔阂,因为人们总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而声音永远是属于真实的。再如“他说他们走的太快,把灵魂也丢掉了,所以要等一等”。太精彩了!简简单单的对话,却将现代人的情感诠释清了。工作、生活、学习、爱情……终于在奔波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只剩下一个左右逢源的躯壳。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写到这里,已经对影片有一个较为粗浅的认识了,就像电影本身,看似精致朴质,简单平实,却处处隐喻,处处禅机。这几千字并不能完全阐述大师的意念,但也只能如此了。再来看看大师作品的特征。
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师的主题:“异化”。人的异化问题,社会沟通的断裂,人与人理解的消失,以及人们对生活现实愿望的麻木。这个主题正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代表“存在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归纳一下大师作品的特点:一、关心和追随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二、强调背景的选择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大师一生的作品都围绕着对人的探索,从开山之作《喊叫》以及《夜》、《蚀》、《红色沙漠》的“人的孤独四部曲”,转变到《放大》、《中国》等等,都有着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空虚贫乏和在道德上的混乱、沦丧以及人与人在情感上的难以沟通。大师曾说:“我不是学盲目服从日常生活的进程,但我认为通过这种力求符合真实(包括精神的、内心的,以至道德的绝对真实)的尝试,将会促成某种今天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电影,这种电影并不十分注重外部的东西,而是更为关心那些左右着我们行为的力量。”大师的艺术风格是追求隐喻象征,即佛家的“见佛亦佛亦非佛”的道理。当然仅仅这些符号的文字是不够解释大师的。
安东尼奥尼的确是位大师,但毕竟只是意大利电影艺术的一方面。意大利还有诸如帕索里尼“痛苦的现实”,费里尼的“理性主义”等等。而意大利电影也只是世界电影中的沧海一粟,所以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
这篇文章就一部电影来粗浅的探讨了一下电影的魅力,很多地方也都浅尝辄止了,仅仅用些概括的、典型的东西来阐述,但作为了解已是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