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建设问题
看了一天的东西,整理一下,发现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1:抗震设防等级是否需要提高。
现在汶川地区是七度设防。单纯提高抗震等级带来的是经济条件的极大要求,搞不好还会带来浪费。因此,保证大震时房屋主体结构损坏但是不倒塌,室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到路面,仍然是目前只能达到的要求。
2:震后重建选址。
对于岷江沿岸的板块活跃地带,重建的新城镇选址也需要考虑。是否考虑部分移民?
这需要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建设部门一起给意见。
3:重建的过渡时期灾民的临时住屋。
2-3年使用期的临时性住屋,安置失去住所的灾民。需要寻找一种廉价、卫生、安全又有普遍适应性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快速建造是首要重点。
4:临时性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临时性建筑在重建部分完成之后何去何从,避免成为新的建筑垃圾。因此考虑功能转变,以及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环保。
5:“部分损坏”建筑的过渡性改造利用。
灾区城镇中有相当数量的“部分损坏”建筑,其中很多还可以继续使用。对损坏程度进行分类,在过渡期内对损坏部分加固,改造。使之成为过渡期内灾民的临时性住所或者转变其他功能。重建部分完成后,将损坏严重者拆除、新建。
6:农村公共建筑。
乡镇、农村中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是最为薄弱环节。除了提出合理的批量重建设计之外,如何上升到决策层面,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公共建筑形成保障制度?当然,这是后话。
1:抗震设防等级是否需要提高。
现在汶川地区是七度设防。单纯提高抗震等级带来的是经济条件的极大要求,搞不好还会带来浪费。因此,保证大震时房屋主体结构损坏但是不倒塌,室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到路面,仍然是目前只能达到的要求。
2:震后重建选址。
对于岷江沿岸的板块活跃地带,重建的新城镇选址也需要考虑。是否考虑部分移民?
这需要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建设部门一起给意见。
3:重建的过渡时期灾民的临时住屋。
2-3年使用期的临时性住屋,安置失去住所的灾民。需要寻找一种廉价、卫生、安全又有普遍适应性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快速建造是首要重点。
4:临时性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临时性建筑在重建部分完成之后何去何从,避免成为新的建筑垃圾。因此考虑功能转变,以及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环保。
5:“部分损坏”建筑的过渡性改造利用。
灾区城镇中有相当数量的“部分损坏”建筑,其中很多还可以继续使用。对损坏程度进行分类,在过渡期内对损坏部分加固,改造。使之成为过渡期内灾民的临时性住所或者转变其他功能。重建部分完成后,将损坏严重者拆除、新建。
6:农村公共建筑。
乡镇、农村中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是最为薄弱环节。除了提出合理的批量重建设计之外,如何上升到决策层面,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公共建筑形成保障制度?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