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思考
在地震之后,言论空前的一致起来。“你们去救人了吗?地震的时候你们派上用场的么?”或者“什么都不管了。我们现在要的是团结”,这样的语调随处可见,而且,令人惊异的有威慑力。
事实上,这样的语调无非是想要使人沉默或者发出同一种声音。目的并没有变,只是赖以依附的借口变了。以前是圣火,现在是地震。
有趣的悖论是:似乎发问者就不避受他本身提出来的问题的束缚。简单的说,就是似乎有资格质疑别人有没有去救人的人自己可以不需要救人。事实上发出“你们去救人了吗?地震的时候你们派上用场的么?”这种论调的人本身就没有正在救人。这只是逻辑上的错误。
更深一层的说,这种论调的背后隐含的逻辑是:话语权应该按地震中贡献大小来衡量。简单的说,就是我正在救人而你没有,所以你应该听我的。之所以在这个时刻这种论调无比的有威力,正是因为这个逻辑。因为在这里,大多数人去判定一句话的对错是根据发言人是谁来判定的。其实顺着这个逻辑下去,我们不难想象的到这种临时的话语权优势将转变为长久的话语权优势。这种临时的一致和沉默也将变成长久的一致和沉默。因为我们一旦在心里承认了这种论调的合理性,我们也就丧失了自我的判断力。
事实上,这样的语调无非是想要使人沉默或者发出同一种声音。目的并没有变,只是赖以依附的借口变了。以前是圣火,现在是地震。
有趣的悖论是:似乎发问者就不避受他本身提出来的问题的束缚。简单的说,就是似乎有资格质疑别人有没有去救人的人自己可以不需要救人。事实上发出“你们去救人了吗?地震的时候你们派上用场的么?”这种论调的人本身就没有正在救人。这只是逻辑上的错误。
更深一层的说,这种论调的背后隐含的逻辑是:话语权应该按地震中贡献大小来衡量。简单的说,就是我正在救人而你没有,所以你应该听我的。之所以在这个时刻这种论调无比的有威力,正是因为这个逻辑。因为在这里,大多数人去判定一句话的对错是根据发言人是谁来判定的。其实顺着这个逻辑下去,我们不难想象的到这种临时的话语权优势将转变为长久的话语权优势。这种临时的一致和沉默也将变成长久的一致和沉默。因为我们一旦在心里承认了这种论调的合理性,我们也就丧失了自我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