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手记】2008年5月第1周
2008-5-1
《千疮百孔》(Bug);2006。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
《Saw》制作公司出品,总不至于让我太过失望。这部电影应该算是R级电影里的经典之作;并非因为其血腥的味道,而是因为其心理历程发展的描绘非常成功。
从孤独到渴望,从渴望到迷恋,从迷恋到爱,从爱到信任,再从信任到迷信。男女主角最终的自焚事件以及之前的自虐自残,从视觉角度来看其实都并不骇人;可是只要我们真的痴迷此道,并且在看电影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官心理都与电影里的人物联系起来,这部电影却能让我们不寒而慄。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2004。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
就视觉系恐怖片而言,这部电影应该可以算是个中翘楚了。视觉效果挺不错的。并且这部电影多少借鉴了东方恐怖电影的气氛营造,几个非常突兀的镜头剪辑造成的视觉反差让我印象深刻。
就情节而言,这也是一部让人打开头一看就没办法中途停下的电影。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本,很值得一赞的电影。
《第二次爱情》(Never Forever);2007。金真亚(Gina Kim)。
爱情,是不是真的会从一段爱情里而衍生出另一段的爱情。无关背叛与情欲。无需要任何理性的缘由。也许,该发生的时候,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部电影让我又一次相信了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
大量的床戏足以调剂我们已经枯竭的审美渴望。而更美好的是因为,这并非那种仅仅只是关于情欲的情色电影。情感的转变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寻找爱,实现爱,完整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居然找不到一个足以被苛责的角色。也许,人性自然更具备说服力。每个人都有他的或她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这个或那个的因缘。
这是一部好电影,我想。至少是我所喜欢的电影。
《呼吸》(Breath);2007。金基德(Ki-duk Kim)。
相比金基德之前的许多电影,这部电影显然有点妥协了。不再那么尖锐,不再那么激情,不再那么春色无边。从《空房间》(3-Iron)开始至《时间》(Time),再到这部《呼吸》(Breath);金基德似乎越来越倾向于主流电影的商业味道。
纵然他所关注的依旧是那些边缘世界的情感与欲望,然而潜在于电影底层的种种,已经不再是《空房间》之前的那个金基德了。当然,这种蜕变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也许是好的。作为大师的金基德已经不再被争议了,而尝试新的题材与风格也许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这部电影里金基德坐在屏幕后的寂静与希区柯克的遛狗有着异曲同共之妙。我只能说,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很美,很动人,只是那时——已枉然。
2008-5-2
《愤怒乒乓球》(Balls of Fury);2007。本·加兰特(Ben Garant)。
二字曰之:烂片。剧情乏味而苍白无力,纵然有混血美女Maggie Q,同样让人扼腕。这不是一部电影,根本就是恶搞。乒乓而不乒乓,情感而不情感,电影而不电影;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为什么我居然会为了这样的一个片子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
《三国之见龙卸甲》(Three Kingdoms: Resurrection of the Dragon);2008。李仁港(Daniel Lee)。
同样的Maggie Q,只是这一部要比《愤怒乒乓球》好上太多了。当然,这部电影所讲的并不是她所饰演的曹婴,而是刘德华所饰演的赵子龙。
就个人感觉而言,这部电影也许还比不上之前陈可辛的叶伟民联手执导的《投名状》。不管是就电影整体而言或者仅仅对比刘德华的表现。当然,08年大片,又属动作片,多少还是能看的。英雄暮年的悲凉特写还是颇能感动人。当然,责备归责备,我依旧还是喜欢这部电影。
《虎胆龙威》(Die Hard);1988。约翰·麦克蒂尔南(John McTiernan)。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老友记》(Friends)里Joey和Chandler对这部剧集的原因,而07年出了第四部,于是准备一并看完,从第一部开始。
大片,大制作,幽禁空间里的大英雄。一次探亲行为的意外遭遇把一个外地警员放在了一座封闭大厦里的自救行动。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所主演的电影里,这一部应该是他的崛起之作了。相比起前阵子看的那部《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我也许更喜欢作为警员的他——真实、无奈、奋力。整部电影像一部成功的RPG游戏一样紧凑而引人入胜,一个人战胜一个精英团队,至少这部电影让我们深信不疑,这是可能并且已经发生了的。
《虎胆龙威续集》(Die Hard 2: Die Harder);1990。雷尼·哈林(Renny Harlin)。
从剧情上来看,这部电影要比第一部更吸引我。同样是孤胆英雄,封闭之所从大厦移到了机场,更大的场景以及更大的灾难都给了电影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是,从气氛营造方面来说,这部电影似乎反而比不上第一部。
疯狂的空军退伍军人为了“解救”被捕的毒枭,斗智斗力自然是少不了的。飞机爆炸场面以及最后以逃去的飞机被引爆而留下的火焰跑道让人印象深刻。
《虎胆龙威:纽约大劫案》(Die Hard 3:Simon Says);1995。约翰·麦克蒂尔南(John McTiernan)。
场景一次比一次大——大厦、机场到城市。只是,有种每况愈下的感觉。并且,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扮演的Simon作为反角大有超过主角的嫌疑。当然,坏人最后应该有坏人的结局,战胜一切的总将是英雄;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思维模式里都会是一样。
只是,就个人喜好而言,我依旧更喜欢Simon那个角色。至于布鲁斯的那个英雄,也许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并且从性格上来看,这里的英雄警探多少有点过了,被刻意放大的狂放与不羁,让这个本来非常有亲和力的警探变得遥远而不可及,甚至有点做作了。
2008-5-3
《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Aliens vs Predator Requiem);2007。科林·施特劳斯(Colin Strause)&格雷格·施特劳斯(Greg Strause)。
我一直不喜欢这个系列,《异形》(Alien)系列勉强还能喜欢,而《铁血战士》(Predator)则完全是冲着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这个肌肉州长而去的。但是除了第一部之外其它的续作都不喜欢。而像这样一部把异形以及铁血混合到一起的电影,实在很难让我喜欢。从第一部感觉就非常一般,而这部看起来效果比第一部要好一些,而情节也更强一些,然而依旧只是图个热闹以及尝鲜而已。尝鲜之后,依旧无味直白。
《虎胆龙威4》(Live Free or Die Hard);2007。伦·怀斯曼(Len Wiseman)。
英雄总会老去,只是,这似乎并不像是一个英雄应该有的结局;或者说,这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个英雄的结局。孤独终老,妻离,女散;当然,这个故事最终把这对患难父女又给紧紧地拴到了一块,完成了我们对英雄无尽意淫的美好遐想。
结合了高科技的黑客,加上原来传统上的枪火,两手抓的政策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极宽敞的发展空间。近期的英雄主义电影,这部电影里显然比较出众。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大有宝刀未老的味道。
2008-5-4
《大白鲨》(Jaws);1975。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这次看这部电影应该算是重看了。我记得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对情节记得并不很清楚了。所以,又把整个《大白鲨》系列看了一遍。
纵观整个系列,作为开篇之作的这部作品,斯皮尔伯格的表现绝对要比后来的追风之作高上一个档次。情节合理流畅以及逼真的场景特写都是值得称道的。1975年所能用到的CGI并不多,然后作品出来的效果要比后来的几部都更好一点。
《大白鲨2》(Jaws 2);1978。Jeannot Szwarc。
Jeannot Szwarc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他的作品可称得上经典的并不多;然而这部续集却多少拍出了味道。也许,大部分地沿用前作的演员继续演绎上一个故事的后续发展多少总能占些好处的。
沿用旧有故事的框架多少有点牵强,毕竟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面对同样大白鲨的机率相对较低。何况那个地方本身就不是一个大白鲨常常出没的海域。然后在风格上的延续以及情节上的把握有度,这部电影可以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续作了。
《大白鲨3》(Jaws 3-D);1983。Joe Alves。
Joe Alves是第二部的制作人,于是他又担任了第三部的导演。只是,他的作品同样称不上经典,包括这一部。
开始使用了比较低级的CGI技术,只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CGI基本上很难让人信服。不过可以想像在当时来看,让一条活奔乱跳的大白鲨张牙舞爪地从银幕冲出来,应该还算是比较牛的了。相对前两部作品,这部电影似乎有些狗尾续貂了。主角从父辈转移到子辈,从大海转移到海洋公园;故事还算紧凑,只是视觉效果极其一般。
2008-5-5
《大白鲨大报复》(Jaws: The Revenge);1987。约瑟夫·萨金特(Joseph Sargent)。
导演看起来比前第二三集的导演更有分量,只是,这部电影如果不当是续集来看应该还算是不错的,而作为一个经典的续集作品,这部电影依旧难以逃出被拿来与前作比较的宿命。而放在斯皮乐伯格同样的起点,显然,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抓襟见肘的尴尬。
依旧是原来的故继续往前发展。可怕的,那个时候似乎已经挺热衷于前传,只是原来的这个故事似乎并无多少前传可言传,于是就只能一味地往下发展了。依旧还是子辈的故事,并且把空间直接移到一个根本不适合大白鲨的海域里去。复仇作为主线,这样的故事连基本的情节编排都不能让人信服,看着热闹罢了。
《深海狂鲨》(Deep Blue Sea);1999。雷尼·哈林(Renny Harlin)。
在林林总总的鲨鱼题材电影里,这一部电影的质量相对是比较高的。视觉效果不错,惊悚效果不错,尤其是那些随时出现的进化鲨鱼实在让人提心吊胆。
我喜欢这部电影,比整个《大白鲨》系列加起来都更喜欢。人物塑造方面也非常出色,并且CGI技术也更加先进;所以,这也许可以算是鲨鱼电影里的经典之作了。
2008-5-6
《决斗犹马镇》(3:10 to Yuma);2007。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
算起来,这部电影应该算是近期所看电影中相对比较出色的一部了。尤其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出色。也许,因为西部片的缅怀,这部电影虽说企图颠覆并且前去,但是依旧保留了浓郁的西部片味道。
看这部电影难免让我想起之前所看的《神枪手之死》(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同样的西部题材,两部电影可算是各有千秋了。而相比之下,我也许更喜欢这一部。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2004。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没想到,这是今年第一部让我看了一半就睡着的电影。实在难得。恢宏的大场景特写以及散落成片段的断章式叙事没能挽救我那已经颓死的困乏。也许,我应该找个时间重新再看这部电影。
2008-5-7
《算死草》(Lawyer Lawyer);1997。马伟豪(Joe Ma)。
偶尔翻出一些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电影来看,其实是个挺不错的选择。周星驰的这部电影也许算不上代表作,然而依旧足以让人捧腹。1997对于香港电影来说,也许算得上是一个挺尴尬的年份;一方面对于回归之后的假想,另一方面是对旧有一切的不舍。
英国法律和中国清政府的法律是否存在冲突,这一点并不曾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来,这部电影更彰显的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冲突。也许是因为英清法律皆为案例法则的原因,所以寻找冲突其实挺难。
情节单薄。搞笑无力。相对星爷主演的其它电影,这部电影并不出众。相对于马伟豪其它作品而言,这部电影算是中规中矩。
《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特德·科特切夫(Ted Kotcheff)。
一个经典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在看完整套《Rambo》系列之后给我最好的感觉,依旧是这一部。越战遗臣的独白与悲切,在史泰龙那个长长的演说里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感动。战场上的英雄与回归祖国后无助的失落以及归属感的缺失,流浪的经历与被屈辱的复仇;谁挑起这场战争,谁流了第一滴血其实已经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种隐藏在个人英雄主义背后的落魄味道足以把反战的味道变得极其强烈。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同为经典史泰龙的另一个动作系列的《Rocky》。个人的精神力战胜一切,史泰龙在银幕上所要告诉我们的,也许仅仅只是这一点。
《兰博: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2);1985。乔治P·科斯马图斯George P. Cosmatos。
拯救。被拯救。或者自救。很多人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似乎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自救。如果说,第一集是个人的失落,是一场被迫的战争,那么这一集则是蓝波自己的选择以及一场自主的战争。
为了对旧上司的信任以及对祖国的使命感,蓝波可以完成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孤军作战,直到最后耗尽了所有气力;就算他依旧被抛弃并且背叛。不会绝望,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第一滴血3》(Rambo III);1988。Peter MacDonald。
又一次自主的选择。只是这一次,史泰龙似乎不能让我完全信服。一个人战胜了一整个军营,虽说蓝波可能完成任何事,可是这依旧有点难以置信。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电影最后出来的视觉效果。坦克撞向飞机的太一幕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滴血4》(Rambo IV);2008。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cult。淋漓尽致的酣畅淋漓。断肢横飞。血肉飞溅。年华飞逝。铅华洗尽。老去了的史泰龙老去的蓝波依旧霸气十足。我喜欢这部电影,喜欢这个年迈却还依旧矫健的蓝波;至少他要比《洛奇6》(Rocky Balboa)更让我坚信。
机枪扫射与横刀相对。所有人所诟病的过分血腥,在我看来更恰到好处。因为战争本来就已经是残酷的。相比起片子开头所宣扬的那个暴力政权下的士兵们,年迈的蓝波不过是以牙还牙的拯救之途罢了。
相比之下,前这几在这部电影之后,显得有些内敛而温情了。
2008-5-8;戊子年丁巳四月戊申初四。完稿。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4865458833
《千疮百孔》(Bug);2006。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
《Saw》制作公司出品,总不至于让我太过失望。这部电影应该算是R级电影里的经典之作;并非因为其血腥的味道,而是因为其心理历程发展的描绘非常成功。
从孤独到渴望,从渴望到迷恋,从迷恋到爱,从爱到信任,再从信任到迷信。男女主角最终的自焚事件以及之前的自虐自残,从视觉角度来看其实都并不骇人;可是只要我们真的痴迷此道,并且在看电影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官心理都与电影里的人物联系起来,这部电影却能让我们不寒而慄。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2004。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
就视觉系恐怖片而言,这部电影应该可以算是个中翘楚了。视觉效果挺不错的。并且这部电影多少借鉴了东方恐怖电影的气氛营造,几个非常突兀的镜头剪辑造成的视觉反差让我印象深刻。
就情节而言,这也是一部让人打开头一看就没办法中途停下的电影。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本,很值得一赞的电影。
《第二次爱情》(Never Forever);2007。金真亚(Gina Kim)。
爱情,是不是真的会从一段爱情里而衍生出另一段的爱情。无关背叛与情欲。无需要任何理性的缘由。也许,该发生的时候,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部电影让我又一次相信了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
大量的床戏足以调剂我们已经枯竭的审美渴望。而更美好的是因为,这并非那种仅仅只是关于情欲的情色电影。情感的转变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寻找爱,实现爱,完整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居然找不到一个足以被苛责的角色。也许,人性自然更具备说服力。每个人都有他的或她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这个或那个的因缘。
这是一部好电影,我想。至少是我所喜欢的电影。
《呼吸》(Breath);2007。金基德(Ki-duk Kim)。
相比金基德之前的许多电影,这部电影显然有点妥协了。不再那么尖锐,不再那么激情,不再那么春色无边。从《空房间》(3-Iron)开始至《时间》(Time),再到这部《呼吸》(Breath);金基德似乎越来越倾向于主流电影的商业味道。
纵然他所关注的依旧是那些边缘世界的情感与欲望,然而潜在于电影底层的种种,已经不再是《空房间》之前的那个金基德了。当然,这种蜕变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也许是好的。作为大师的金基德已经不再被争议了,而尝试新的题材与风格也许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这部电影里金基德坐在屏幕后的寂静与希区柯克的遛狗有着异曲同共之妙。我只能说,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很美,很动人,只是那时——已枉然。
2008-5-2
《愤怒乒乓球》(Balls of Fury);2007。本·加兰特(Ben Garant)。
二字曰之:烂片。剧情乏味而苍白无力,纵然有混血美女Maggie Q,同样让人扼腕。这不是一部电影,根本就是恶搞。乒乓而不乒乓,情感而不情感,电影而不电影;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为什么我居然会为了这样的一个片子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
《三国之见龙卸甲》(Three Kingdoms: Resurrection of the Dragon);2008。李仁港(Daniel Lee)。
同样的Maggie Q,只是这一部要比《愤怒乒乓球》好上太多了。当然,这部电影所讲的并不是她所饰演的曹婴,而是刘德华所饰演的赵子龙。
就个人感觉而言,这部电影也许还比不上之前陈可辛的叶伟民联手执导的《投名状》。不管是就电影整体而言或者仅仅对比刘德华的表现。当然,08年大片,又属动作片,多少还是能看的。英雄暮年的悲凉特写还是颇能感动人。当然,责备归责备,我依旧还是喜欢这部电影。
《虎胆龙威》(Die Hard);1988。约翰·麦克蒂尔南(John McTiernan)。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老友记》(Friends)里Joey和Chandler对这部剧集的原因,而07年出了第四部,于是准备一并看完,从第一部开始。
大片,大制作,幽禁空间里的大英雄。一次探亲行为的意外遭遇把一个外地警员放在了一座封闭大厦里的自救行动。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所主演的电影里,这一部应该是他的崛起之作了。相比起前阵子看的那部《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我也许更喜欢作为警员的他——真实、无奈、奋力。整部电影像一部成功的RPG游戏一样紧凑而引人入胜,一个人战胜一个精英团队,至少这部电影让我们深信不疑,这是可能并且已经发生了的。
《虎胆龙威续集》(Die Hard 2: Die Harder);1990。雷尼·哈林(Renny Harlin)。
从剧情上来看,这部电影要比第一部更吸引我。同样是孤胆英雄,封闭之所从大厦移到了机场,更大的场景以及更大的灾难都给了电影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是,从气氛营造方面来说,这部电影似乎反而比不上第一部。
疯狂的空军退伍军人为了“解救”被捕的毒枭,斗智斗力自然是少不了的。飞机爆炸场面以及最后以逃去的飞机被引爆而留下的火焰跑道让人印象深刻。
《虎胆龙威:纽约大劫案》(Die Hard 3:Simon Says);1995。约翰·麦克蒂尔南(John McTiernan)。
场景一次比一次大——大厦、机场到城市。只是,有种每况愈下的感觉。并且,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扮演的Simon作为反角大有超过主角的嫌疑。当然,坏人最后应该有坏人的结局,战胜一切的总将是英雄;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思维模式里都会是一样。
只是,就个人喜好而言,我依旧更喜欢Simon那个角色。至于布鲁斯的那个英雄,也许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并且从性格上来看,这里的英雄警探多少有点过了,被刻意放大的狂放与不羁,让这个本来非常有亲和力的警探变得遥远而不可及,甚至有点做作了。
2008-5-3
《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Aliens vs Predator Requiem);2007。科林·施特劳斯(Colin Strause)&格雷格·施特劳斯(Greg Strause)。
我一直不喜欢这个系列,《异形》(Alien)系列勉强还能喜欢,而《铁血战士》(Predator)则完全是冲着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这个肌肉州长而去的。但是除了第一部之外其它的续作都不喜欢。而像这样一部把异形以及铁血混合到一起的电影,实在很难让我喜欢。从第一部感觉就非常一般,而这部看起来效果比第一部要好一些,而情节也更强一些,然而依旧只是图个热闹以及尝鲜而已。尝鲜之后,依旧无味直白。
《虎胆龙威4》(Live Free or Die Hard);2007。伦·怀斯曼(Len Wiseman)。
英雄总会老去,只是,这似乎并不像是一个英雄应该有的结局;或者说,这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个英雄的结局。孤独终老,妻离,女散;当然,这个故事最终把这对患难父女又给紧紧地拴到了一块,完成了我们对英雄无尽意淫的美好遐想。
结合了高科技的黑客,加上原来传统上的枪火,两手抓的政策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极宽敞的发展空间。近期的英雄主义电影,这部电影里显然比较出众。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大有宝刀未老的味道。
2008-5-4
《大白鲨》(Jaws);1975。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这次看这部电影应该算是重看了。我记得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对情节记得并不很清楚了。所以,又把整个《大白鲨》系列看了一遍。
纵观整个系列,作为开篇之作的这部作品,斯皮尔伯格的表现绝对要比后来的追风之作高上一个档次。情节合理流畅以及逼真的场景特写都是值得称道的。1975年所能用到的CGI并不多,然后作品出来的效果要比后来的几部都更好一点。
《大白鲨2》(Jaws 2);1978。Jeannot Szwarc。
Jeannot Szwarc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他的作品可称得上经典的并不多;然而这部续集却多少拍出了味道。也许,大部分地沿用前作的演员继续演绎上一个故事的后续发展多少总能占些好处的。
沿用旧有故事的框架多少有点牵强,毕竟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面对同样大白鲨的机率相对较低。何况那个地方本身就不是一个大白鲨常常出没的海域。然后在风格上的延续以及情节上的把握有度,这部电影可以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续作了。
《大白鲨3》(Jaws 3-D);1983。Joe Alves。
Joe Alves是第二部的制作人,于是他又担任了第三部的导演。只是,他的作品同样称不上经典,包括这一部。
开始使用了比较低级的CGI技术,只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CGI基本上很难让人信服。不过可以想像在当时来看,让一条活奔乱跳的大白鲨张牙舞爪地从银幕冲出来,应该还算是比较牛的了。相对前两部作品,这部电影似乎有些狗尾续貂了。主角从父辈转移到子辈,从大海转移到海洋公园;故事还算紧凑,只是视觉效果极其一般。
2008-5-5
《大白鲨大报复》(Jaws: The Revenge);1987。约瑟夫·萨金特(Joseph Sargent)。
导演看起来比前第二三集的导演更有分量,只是,这部电影如果不当是续集来看应该还算是不错的,而作为一个经典的续集作品,这部电影依旧难以逃出被拿来与前作比较的宿命。而放在斯皮乐伯格同样的起点,显然,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抓襟见肘的尴尬。
依旧是原来的故继续往前发展。可怕的,那个时候似乎已经挺热衷于前传,只是原来的这个故事似乎并无多少前传可言传,于是就只能一味地往下发展了。依旧还是子辈的故事,并且把空间直接移到一个根本不适合大白鲨的海域里去。复仇作为主线,这样的故事连基本的情节编排都不能让人信服,看着热闹罢了。
《深海狂鲨》(Deep Blue Sea);1999。雷尼·哈林(Renny Harlin)。
在林林总总的鲨鱼题材电影里,这一部电影的质量相对是比较高的。视觉效果不错,惊悚效果不错,尤其是那些随时出现的进化鲨鱼实在让人提心吊胆。
我喜欢这部电影,比整个《大白鲨》系列加起来都更喜欢。人物塑造方面也非常出色,并且CGI技术也更加先进;所以,这也许可以算是鲨鱼电影里的经典之作了。
2008-5-6
《决斗犹马镇》(3:10 to Yuma);2007。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
算起来,这部电影应该算是近期所看电影中相对比较出色的一部了。尤其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出色。也许,因为西部片的缅怀,这部电影虽说企图颠覆并且前去,但是依旧保留了浓郁的西部片味道。
看这部电影难免让我想起之前所看的《神枪手之死》(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同样的西部题材,两部电影可算是各有千秋了。而相比之下,我也许更喜欢这一部。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2004。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没想到,这是今年第一部让我看了一半就睡着的电影。实在难得。恢宏的大场景特写以及散落成片段的断章式叙事没能挽救我那已经颓死的困乏。也许,我应该找个时间重新再看这部电影。
2008-5-7
《算死草》(Lawyer Lawyer);1997。马伟豪(Joe Ma)。
偶尔翻出一些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电影来看,其实是个挺不错的选择。周星驰的这部电影也许算不上代表作,然而依旧足以让人捧腹。1997对于香港电影来说,也许算得上是一个挺尴尬的年份;一方面对于回归之后的假想,另一方面是对旧有一切的不舍。
英国法律和中国清政府的法律是否存在冲突,这一点并不曾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来,这部电影更彰显的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冲突。也许是因为英清法律皆为案例法则的原因,所以寻找冲突其实挺难。
情节单薄。搞笑无力。相对星爷主演的其它电影,这部电影并不出众。相对于马伟豪其它作品而言,这部电影算是中规中矩。
《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特德·科特切夫(Ted Kotcheff)。
一个经典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在看完整套《Rambo》系列之后给我最好的感觉,依旧是这一部。越战遗臣的独白与悲切,在史泰龙那个长长的演说里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感动。战场上的英雄与回归祖国后无助的失落以及归属感的缺失,流浪的经历与被屈辱的复仇;谁挑起这场战争,谁流了第一滴血其实已经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种隐藏在个人英雄主义背后的落魄味道足以把反战的味道变得极其强烈。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同为经典史泰龙的另一个动作系列的《Rocky》。个人的精神力战胜一切,史泰龙在银幕上所要告诉我们的,也许仅仅只是这一点。
《兰博: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2);1985。乔治P·科斯马图斯George P. Cosmatos。
拯救。被拯救。或者自救。很多人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似乎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自救。如果说,第一集是个人的失落,是一场被迫的战争,那么这一集则是蓝波自己的选择以及一场自主的战争。
为了对旧上司的信任以及对祖国的使命感,蓝波可以完成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孤军作战,直到最后耗尽了所有气力;就算他依旧被抛弃并且背叛。不会绝望,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第一滴血3》(Rambo III);1988。Peter MacDonald。
又一次自主的选择。只是这一次,史泰龙似乎不能让我完全信服。一个人战胜了一整个军营,虽说蓝波可能完成任何事,可是这依旧有点难以置信。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电影最后出来的视觉效果。坦克撞向飞机的太一幕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滴血4》(Rambo IV);2008。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cult。淋漓尽致的酣畅淋漓。断肢横飞。血肉飞溅。年华飞逝。铅华洗尽。老去了的史泰龙老去的蓝波依旧霸气十足。我喜欢这部电影,喜欢这个年迈却还依旧矫健的蓝波;至少他要比《洛奇6》(Rocky Balboa)更让我坚信。
机枪扫射与横刀相对。所有人所诟病的过分血腥,在我看来更恰到好处。因为战争本来就已经是残酷的。相比起片子开头所宣扬的那个暴力政权下的士兵们,年迈的蓝波不过是以牙还牙的拯救之途罢了。
相比之下,前这几在这部电影之后,显得有些内敛而温情了。
2008-5-8;戊子年丁巳四月戊申初四。完稿。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486545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