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诱惑
新周刊-与糖为敌
《新周刊》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炫”,很“时尚”,有太多“主义”,但却远远没有真正触及“以糖为敌”背后的含义。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它深植于我们的基因,是亿万年动物进化而发展出的本能,因为甜的东西一般包含大量的热量(除了现在人造的),而这正是动物维持生存所急需的。嗜甜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能量的本能追求。哪怕你现在矢口否认,但千万别忘记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生命的进化发展出很多具有趋利避害机制的本能,比如说手碰到火不用大脑思考脊柱的神经会立刻下令缩回。再比如说嗜甜,暗示的是对生存所需能量形成的本能,同样还有性活动,其所带来的愉悦,其实本来只是对动物(包括人)繁衍后代延续物种行为的奖赏。进化的路途上,也应该产生出缺乏这种奖赏机制的物种,但可以想象,它们恰恰也因为缺乏这种奖励机制而早早灭绝。所以进化让我们形成嗜甜、嗜性的本能,但其本来的目的却是这些本能的副产品:获取生存所需的高能量和繁衍后代以延续物种。
在除了人以外的动物身上,这种具有“奖赏机制”的本能很好的执行着它的使命,但到了人身上却发生了分裂。首先产生割裂的应该是人类的性活动本能,因为人类意识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幼体存活率远远高于其他动物,可以轻而易举繁衍出足够数量的后代。人类文明进化的速度首次超过人类物种进化的速度,但固化在人类基因中本能的性欲却没有因为繁衍后代无虞而稍有减退,人类也许是整个动物界中唯一割裂性活动与繁衍后代之间关系的物种:追求性爱,但却有意控制繁殖。古代的一些道学家声称“非为色也,乃为后也”,不过是狡辩而已。从进化论的角度去理解和推测,人类性欲的下降应该是人类生物进化的趋势,不过这个过程也许要经历数万、数十万年。(性冷淡将成为人类的主流?)
终于到了198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终于摆脱了数千年自有文明史以来、甚至是数百万年产生人类以来始终伴随左右的食物匮乏。糖作为一种高热量的物质,由受到追捧,也逐渐遭到遗弃,这个转折在中国应该是在1990-2000之间发生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第二次超越人类物种的进化,作为人类的嗜甜本能与甜所代表着的高能量发生分裂。与第一次分裂一样,我们最终选择追求过程而放弃结果,甜,但却无糖或者低糖食品应运而生,仿佛如世界上第一件避孕工具产生一样。
《新周刊》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炫”,很“时尚”,有太多“主义”,但却远远没有真正触及“以糖为敌”背后的含义。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它深植于我们的基因,是亿万年动物进化而发展出的本能,因为甜的东西一般包含大量的热量(除了现在人造的),而这正是动物维持生存所急需的。嗜甜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能量的本能追求。哪怕你现在矢口否认,但千万别忘记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生命的进化发展出很多具有趋利避害机制的本能,比如说手碰到火不用大脑思考脊柱的神经会立刻下令缩回。再比如说嗜甜,暗示的是对生存所需能量形成的本能,同样还有性活动,其所带来的愉悦,其实本来只是对动物(包括人)繁衍后代延续物种行为的奖赏。进化的路途上,也应该产生出缺乏这种奖赏机制的物种,但可以想象,它们恰恰也因为缺乏这种奖励机制而早早灭绝。所以进化让我们形成嗜甜、嗜性的本能,但其本来的目的却是这些本能的副产品:获取生存所需的高能量和繁衍后代以延续物种。
在除了人以外的动物身上,这种具有“奖赏机制”的本能很好的执行着它的使命,但到了人身上却发生了分裂。首先产生割裂的应该是人类的性活动本能,因为人类意识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幼体存活率远远高于其他动物,可以轻而易举繁衍出足够数量的后代。人类文明进化的速度首次超过人类物种进化的速度,但固化在人类基因中本能的性欲却没有因为繁衍后代无虞而稍有减退,人类也许是整个动物界中唯一割裂性活动与繁衍后代之间关系的物种:追求性爱,但却有意控制繁殖。古代的一些道学家声称“非为色也,乃为后也”,不过是狡辩而已。从进化论的角度去理解和推测,人类性欲的下降应该是人类生物进化的趋势,不过这个过程也许要经历数万、数十万年。(性冷淡将成为人类的主流?)
终于到了198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终于摆脱了数千年自有文明史以来、甚至是数百万年产生人类以来始终伴随左右的食物匮乏。糖作为一种高热量的物质,由受到追捧,也逐渐遭到遗弃,这个转折在中国应该是在1990-2000之间发生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第二次超越人类物种的进化,作为人类的嗜甜本能与甜所代表着的高能量发生分裂。与第一次分裂一样,我们最终选择追求过程而放弃结果,甜,但却无糖或者低糖食品应运而生,仿佛如世界上第一件避孕工具产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