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 鲁迅批判 及其他
鲁迅文章我喜欢《故事新编》,我一直没长开化,据说传说故事是小说的幼稚阶段,我就偏爱幼稚的故事。
《朝花夕拾》,有种小孩子的稚气,文字感情俱佳。
杂文陆陆续续读过好多,除了课本上选的不得不读的,自己也曾有意识的收集,收集的结果是看完后书不知所踪,借给人或者其他?反正我那时没有书籍私有的观念,会借别人的,也会借给人,而且借给人人家不还也不会去要,主要是不好意思。还有就是我都看过了。确实没有藏书的观念。如此损失的书籍我不知多少,妈妈感叹过,我老实的说我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反正我看过了,能记住大半,也不算亏。妈妈无语。
反正我小时候的读物也多故事小说之类,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也有的面目全非的回到我的手中。破损不堪。我对面相不好的书总是提不起太多兴趣,除非版本难得不得不看。
如今决不敢夸口看完一本书能记住大半,逐渐的阅读和遗忘,已是常态。除了感叹自己脑力不佳,再就是多读几遍。不过很遗憾的说,现在很少有书我能读到两遍以上了。不是书不好,就是我不好。可是读完之前我很少能判断是否好。
偶读李长之《鲁迅批判》,才意识到自己对鲁迅居然读过不少。很多引用的段落都极熟悉。吃惊于自己的熟悉。印象里,我没读过多少鲁迅的。或者说,在我长大之后,我也就有时翻翻《故事新编》。我喜欢他散文的流畅平达深情以及质朴可爱,却难以喜欢他杂文的峻利刻薄。
李长之说,鲁迅有诗人的性情,却不是一个思想家。同意。不经意读过那么鲁迅,我在追溯自己的思想源头,没有鲁迅。这使我吃惊。
李长之分析判断鲁迅的个性:内向,敏感,单纯,孤独,不世故,压抑,无审美的情趣。。
无审美情趣使我大感兴趣,曾购得影印版《鲁迅诗稿》,他的字有一种很张扬压抑的活力,我见之后很是欣喜,文章写成这样,字也应该这样。无聊的时候试图临摹来着,几次之后作罢,我写不出那样的神韵,且从结构上讲,不算好贴。或者是因为我活不出那样的姿态。诗稿里最多的居然是李贺诗,壮丽,瑰异,有一些难言的沉静和孤愤。我想鲁迅是喜欢李贺的吧。记得鲁迅录《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也录钱起《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读之寂寞,同《故事新编》有种相承的东西,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有些感动,有些悲恸。其实,我一直挺同情鲁迅的,觉得他像个孩子。说不上喜爱。难道是母性泛滥?
同时想起他的弟弟周作人,极有审美情趣的周作人。虽然很早语文老师就狠狠地夸过周氏三兄弟,当然免不了对周二先生“汉奸”身份的遗憾。第一次对周作人的直观印象得自黄裳《老虎桥边看知堂》。不喜黄裳行文,当时年纪小,直觉不喜,到现在仍未改变,觉得黄偏狭急躁,容易沾沾自喜,气度小。此文对周作人没什么好话,落寞的知堂老人在坐牢,黄颇有幸灾乐祸之意。黄向周求字一幅,最后一句“东坡风貌不寻常”,后来才明白乌台诗狱的典故。再见周作人是读止庵文章,他对周作人推崇备至。在书店闲逛时买了周译《财神·希腊拟曲》,读之莞尔。文字很好,翻得很好,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不由感叹。《希腊神话》却没那样好读,那些故事多半熟习,就是人物译名很费脑筋,我不得不把那些小时候记得的名字一一对照——记忆妨碍阅读。不止一个朋友向我推荐周作人散文,说是真的好文字。终于读到了,有感于周的安静从容,于一花一叶间观看世界的欣喜,确实,很东方的审美。我却过了为这样的小品文字动容的年纪。
然后,就觉得奇怪,鲁迅和周作人,亲兄弟阿,都一个妈生的,一个家长的,早年的生活环境际遇都差不多,怎么后来的性情表现,差那么远?我有点想弄明白,是什么造成周氏兄弟之间的差异?人啊人,真是复杂。
《朝花夕拾》,有种小孩子的稚气,文字感情俱佳。
杂文陆陆续续读过好多,除了课本上选的不得不读的,自己也曾有意识的收集,收集的结果是看完后书不知所踪,借给人或者其他?反正我那时没有书籍私有的观念,会借别人的,也会借给人,而且借给人人家不还也不会去要,主要是不好意思。还有就是我都看过了。确实没有藏书的观念。如此损失的书籍我不知多少,妈妈感叹过,我老实的说我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反正我看过了,能记住大半,也不算亏。妈妈无语。
反正我小时候的读物也多故事小说之类,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也有的面目全非的回到我的手中。破损不堪。我对面相不好的书总是提不起太多兴趣,除非版本难得不得不看。
如今决不敢夸口看完一本书能记住大半,逐渐的阅读和遗忘,已是常态。除了感叹自己脑力不佳,再就是多读几遍。不过很遗憾的说,现在很少有书我能读到两遍以上了。不是书不好,就是我不好。可是读完之前我很少能判断是否好。
偶读李长之《鲁迅批判》,才意识到自己对鲁迅居然读过不少。很多引用的段落都极熟悉。吃惊于自己的熟悉。印象里,我没读过多少鲁迅的。或者说,在我长大之后,我也就有时翻翻《故事新编》。我喜欢他散文的流畅平达深情以及质朴可爱,却难以喜欢他杂文的峻利刻薄。
李长之说,鲁迅有诗人的性情,却不是一个思想家。同意。不经意读过那么鲁迅,我在追溯自己的思想源头,没有鲁迅。这使我吃惊。
李长之分析判断鲁迅的个性:内向,敏感,单纯,孤独,不世故,压抑,无审美的情趣。。
无审美情趣使我大感兴趣,曾购得影印版《鲁迅诗稿》,他的字有一种很张扬压抑的活力,我见之后很是欣喜,文章写成这样,字也应该这样。无聊的时候试图临摹来着,几次之后作罢,我写不出那样的神韵,且从结构上讲,不算好贴。或者是因为我活不出那样的姿态。诗稿里最多的居然是李贺诗,壮丽,瑰异,有一些难言的沉静和孤愤。我想鲁迅是喜欢李贺的吧。记得鲁迅录《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也录钱起《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读之寂寞,同《故事新编》有种相承的东西,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有些感动,有些悲恸。其实,我一直挺同情鲁迅的,觉得他像个孩子。说不上喜爱。难道是母性泛滥?
同时想起他的弟弟周作人,极有审美情趣的周作人。虽然很早语文老师就狠狠地夸过周氏三兄弟,当然免不了对周二先生“汉奸”身份的遗憾。第一次对周作人的直观印象得自黄裳《老虎桥边看知堂》。不喜黄裳行文,当时年纪小,直觉不喜,到现在仍未改变,觉得黄偏狭急躁,容易沾沾自喜,气度小。此文对周作人没什么好话,落寞的知堂老人在坐牢,黄颇有幸灾乐祸之意。黄向周求字一幅,最后一句“东坡风貌不寻常”,后来才明白乌台诗狱的典故。再见周作人是读止庵文章,他对周作人推崇备至。在书店闲逛时买了周译《财神·希腊拟曲》,读之莞尔。文字很好,翻得很好,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不由感叹。《希腊神话》却没那样好读,那些故事多半熟习,就是人物译名很费脑筋,我不得不把那些小时候记得的名字一一对照——记忆妨碍阅读。不止一个朋友向我推荐周作人散文,说是真的好文字。终于读到了,有感于周的安静从容,于一花一叶间观看世界的欣喜,确实,很东方的审美。我却过了为这样的小品文字动容的年纪。
然后,就觉得奇怪,鲁迅和周作人,亲兄弟阿,都一个妈生的,一个家长的,早年的生活环境际遇都差不多,怎么后来的性情表现,差那么远?我有点想弄明白,是什么造成周氏兄弟之间的差异?人啊人,真是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