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文化虚荣分子
如今,我读了一些东西了,有些东西是我真喜欢的,比如《红楼梦》,我在里面找到了丰富的感觉。有些则不是,是什么呢?“文化虚荣分子”这个词概括的好。
这个词来自《南方周末》,我有必要把这一段记录下来。在2008年2月14日,第13版上,题为《“被生活拧巴了的小说”——2007年度中国文情报告》的文章中,一位名叫路金波的出版商分析人们为什么买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书时候说:“看书稿相当于炒股,不关心细节。我看不懂他的状态和他写的什么事儿。但是他最大的价值就是:第一他是王朔,第二就是看不懂。有调查说《狼图腾》有97%的人看不懂,但是卖掉了100万册,所以我们是给文化虚荣分子看的。”
我曾经和现在都做过文化虚荣分子。比如说初中时候读所谓“外国文学名著”,那都是扯,我到现在什么都记不得了,更别提从中看到西方的历史背景或者文化背景了。还有现在,有些东西,明明读得半懂不懂,却硬说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真是怪可怜的,说好听是文化小资,不好听就是文化虚荣,叶公好龙!
究其原因,就我自己而言,可能是“阅读紧张”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我读一些东西的时候是有敬畏感的,比如张爱玲的小说,我有些许的敬畏,这敬畏感转化为紧张,妨碍了我做真实恰切的理解。把作者神化,把作品至上化,把自己高品位化,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像把作品大块用唾沫浸泡,咽进肚子里,说是吃饱了,实际上根本没吃细,没有用平常心态细嚼慢咽吃下去。这个比喻,可以从我小时候坐在“神圣”的小店窗台上连皮成把地嚼咽五香瓜子中找到强烈的印证。这是性格,也是中国式教育的后果。
明白了这些,我就不能继续做文化虚荣分子了。
读书要像我做很多事情一样,心平气和理直气壮慢慢悠悠游刃有余。跟自己说:读书,读自己真正共鸣的、有感觉的。绝不装作读过就很牛很特别。
读书,真正读给自己。
这个词来自《南方周末》,我有必要把这一段记录下来。在2008年2月14日,第13版上,题为《“被生活拧巴了的小说”——2007年度中国文情报告》的文章中,一位名叫路金波的出版商分析人们为什么买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书时候说:“看书稿相当于炒股,不关心细节。我看不懂他的状态和他写的什么事儿。但是他最大的价值就是:第一他是王朔,第二就是看不懂。有调查说《狼图腾》有97%的人看不懂,但是卖掉了100万册,所以我们是给文化虚荣分子看的。”
我曾经和现在都做过文化虚荣分子。比如说初中时候读所谓“外国文学名著”,那都是扯,我到现在什么都记不得了,更别提从中看到西方的历史背景或者文化背景了。还有现在,有些东西,明明读得半懂不懂,却硬说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真是怪可怜的,说好听是文化小资,不好听就是文化虚荣,叶公好龙!
究其原因,就我自己而言,可能是“阅读紧张”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我读一些东西的时候是有敬畏感的,比如张爱玲的小说,我有些许的敬畏,这敬畏感转化为紧张,妨碍了我做真实恰切的理解。把作者神化,把作品至上化,把自己高品位化,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像把作品大块用唾沫浸泡,咽进肚子里,说是吃饱了,实际上根本没吃细,没有用平常心态细嚼慢咽吃下去。这个比喻,可以从我小时候坐在“神圣”的小店窗台上连皮成把地嚼咽五香瓜子中找到强烈的印证。这是性格,也是中国式教育的后果。
明白了这些,我就不能继续做文化虚荣分子了。
读书要像我做很多事情一样,心平气和理直气壮慢慢悠悠游刃有余。跟自己说:读书,读自己真正共鸣的、有感觉的。绝不装作读过就很牛很特别。
读书,真正读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