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孔雀与温和的老虎(心理测中验常见的误区)
你做过心理测验吗?我想有,现代的上班族没做过心理测验的我想并不多。那么你测验出的结果是什么?外向的孔雀?还是凶猛的老虎?
现代人面对不确定与快速变化的环境,对自己越来越不了解。但每个人又都希望对自己能够多一点的认识以发挥所长(其实更多的是希望找到一种肯定),所以在网路上各式的心理测验就非常的风行。
但心理测验可靠吗?心理测验对我们是否真有帮助?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参考一本书:发现我的天才),只要你能避开心理测验中常见误区。
通常个人在使用心理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下列几种:
第一个误区 用心理游戏来做心理判断。
心理游戏是游戏,看起和心理测验很像,但毕竟不是心理测验。很多电视上的碰到什么什么,然后怎么反应等等,基本上都是心理游戏。既然是游戏,其结果也只能一笑置之。心理游戏和心理测验最大的差异是,心理测验是一门科学,每个心理测验都必须有大量基础研究和数字论证。而多数的心理游戏都属于情境类推的经验法则。因此在结果的可靠度上自然不同。一般我们用测验背后的信度、效度、常模、鉴别度等讯息,来决定测验的价值。
第二个误区 是被暗示的性格特徵所影响。
很多心理测验为让结果与应用能更浅显的让受测者明白与掌握,所以使用很多的形象代称,例如孔雀、老虎、狮子等等来进行描述。初衷是好的,并且让心理测验更容易的被使用。但往往没有提到的是,性格的形成与表现会有许多差异,并且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变化。过度的用形象来描述性格,会产生暗示与导引的效果。本来是小老虎,有可能变成大老虎。本来可以很温柔的,会突然觉得要变得更凶猛(这样比较符合形象)。甚至,当我们认定任一只大熊猫特质的时候,我们也就同时认定用对付这种特质的方式来做行为的应对,而缺乏弹性。
第三误区 缺乏对性格程度的判断。
许多测验在电脑化后,基本上用电脑来进行判断。但是电脑的判断与人为的判断相比缺乏了弹性和许多关系对照的比较。电脑习惯用很多文字来描述你的性格,但对这些性格只有定义却缺乏对程度的说明。其实性格是有强弱的,在很多不同条件下,强弱的判断差异会很大,容易让受测者对自己真实的性格产生误解。同时性格也是对照比较的,要比对周遭的人才能更分辨性格的差异。
第四个误区 追求完美的测验结果
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认知的心理测验,所以就不断尝试各种心理测验。越做越多,每一个的结果又有差异,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其实多数的心理测验,如果能符合前面所提到的信度、效度、常模、鉴别度的要求,同类型的测验做出的结果虽不可能完全一样(就算同一个测验隔个几天做一次也会有差异更不要说不同的测验)但整体来说一定大同小异。要知道测验只能给个轮廓性描述,而非精准到每个细节。人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下也都可能出现极大差异。所以做的测验越多只是给自己越多的困扰。
第五个误区 对性格稳定性的误解
性格会改变吗?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这也是心理学家长期关注研究的重点。性格是会改变的,随著环境、时间而产生变化。有些时候是环境的要求(工作压力或是生活环境,有些人在工作時的性格表现和生活中都会有差异),有的时候是自我的调整。唯一的差异是有些性格容易改变有些不容易改变,有些性格的改变是短暂的变动,而有些性格的改变是长期稳定的变动。
第六个误区 心理測驗使用时机与条件的差异
事实上心理测验的结果和使用的时间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处在人生转捩点的当头,在面对重大的失败、挫折或是抉择的时候,心理测验的结果肯定与平常不同。当你心情很好和心情不好、当测验结果对你有重大的影响、当你在受限制的环境中施测,心理测验的结果有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会有太多的外在因素影响到心理测验的结果,使结果产生偏差。
看了这六个误区,難道心理測驗就没有价值吗?当然不是。如果能够明白心理测验常见的误区,避开错误运用,心理测验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寻找可能造成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发现自己的特质运用的方向还是有很多帮助的。
现代人面对不确定与快速变化的环境,对自己越来越不了解。但每个人又都希望对自己能够多一点的认识以发挥所长(其实更多的是希望找到一种肯定),所以在网路上各式的心理测验就非常的风行。
但心理测验可靠吗?心理测验对我们是否真有帮助?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参考一本书:发现我的天才),只要你能避开心理测验中常见误区。
通常个人在使用心理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下列几种:
第一个误区 用心理游戏来做心理判断。
心理游戏是游戏,看起和心理测验很像,但毕竟不是心理测验。很多电视上的碰到什么什么,然后怎么反应等等,基本上都是心理游戏。既然是游戏,其结果也只能一笑置之。心理游戏和心理测验最大的差异是,心理测验是一门科学,每个心理测验都必须有大量基础研究和数字论证。而多数的心理游戏都属于情境类推的经验法则。因此在结果的可靠度上自然不同。一般我们用测验背后的信度、效度、常模、鉴别度等讯息,来决定测验的价值。
第二个误区 是被暗示的性格特徵所影响。
很多心理测验为让结果与应用能更浅显的让受测者明白与掌握,所以使用很多的形象代称,例如孔雀、老虎、狮子等等来进行描述。初衷是好的,并且让心理测验更容易的被使用。但往往没有提到的是,性格的形成与表现会有许多差异,并且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变化。过度的用形象来描述性格,会产生暗示与导引的效果。本来是小老虎,有可能变成大老虎。本来可以很温柔的,会突然觉得要变得更凶猛(这样比较符合形象)。甚至,当我们认定任一只大熊猫特质的时候,我们也就同时认定用对付这种特质的方式来做行为的应对,而缺乏弹性。
第三误区 缺乏对性格程度的判断。
许多测验在电脑化后,基本上用电脑来进行判断。但是电脑的判断与人为的判断相比缺乏了弹性和许多关系对照的比较。电脑习惯用很多文字来描述你的性格,但对这些性格只有定义却缺乏对程度的说明。其实性格是有强弱的,在很多不同条件下,强弱的判断差异会很大,容易让受测者对自己真实的性格产生误解。同时性格也是对照比较的,要比对周遭的人才能更分辨性格的差异。
第四个误区 追求完美的测验结果
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认知的心理测验,所以就不断尝试各种心理测验。越做越多,每一个的结果又有差异,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其实多数的心理测验,如果能符合前面所提到的信度、效度、常模、鉴别度的要求,同类型的测验做出的结果虽不可能完全一样(就算同一个测验隔个几天做一次也会有差异更不要说不同的测验)但整体来说一定大同小异。要知道测验只能给个轮廓性描述,而非精准到每个细节。人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下也都可能出现极大差异。所以做的测验越多只是给自己越多的困扰。
第五个误区 对性格稳定性的误解
性格会改变吗?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这也是心理学家长期关注研究的重点。性格是会改变的,随著环境、时间而产生变化。有些时候是环境的要求(工作压力或是生活环境,有些人在工作時的性格表现和生活中都会有差异),有的时候是自我的调整。唯一的差异是有些性格容易改变有些不容易改变,有些性格的改变是短暂的变动,而有些性格的改变是长期稳定的变动。
第六个误区 心理測驗使用时机与条件的差异
事实上心理测验的结果和使用的时间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处在人生转捩点的当头,在面对重大的失败、挫折或是抉择的时候,心理测验的结果肯定与平常不同。当你心情很好和心情不好、当测验结果对你有重大的影响、当你在受限制的环境中施测,心理测验的结果有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会有太多的外在因素影响到心理测验的结果,使结果产生偏差。
看了这六个误区,難道心理測驗就没有价值吗?当然不是。如果能够明白心理测验常见的误区,避开错误运用,心理测验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寻找可能造成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发现自己的特质运用的方向还是有很多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