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风及其他
今天老陈跟我发了个邮件,问了我一个有趣的问题,嘿,其实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提炼一下是不是:
一个人的文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我承认我早期的阅读史里充斥着现在我不齿提及的作者:GJM,某某宝贝,ZYR……不过在那一拨21世纪初开始看书的人群,这些都是必备的阅读经验吧?对于中国出版产业的近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功臣。当然你也可以指责这种发展何其不健康。我想说的是,年少不懂事,从看书这个行为上就可以体现。我只能庆幸遇到的人和事没有那么矫情,在往后的岁月里随着阅历和阅读的丰富,自己的价值观终于没有误入歧途。我直到今日还是会反省,觉得自己某些言行很奇怪很矫揉造作的时候,也会思考是不是受了早期阅读的负面影响。就像现在如果写了排比句,一定会尽量改成正常点的句子,铺陈是一种特别恐怖的修辞。也竭力不引用某些被用滥了的作家的话,比如张爱玲,比如村上春树。某些作家的奇闻异事、感情纠葛即使我听闻得得再多,也只会作为谈资而不是写作素材,因为很琐碎很无聊。
假如有一天我有了小孩,在ta的青春期,我一定会检查ta的阅读取向。假如ta对某些又没营养又花里胡哨又自命不凡的文字产生了依赖,我一定会亲自来开书单,告诉ta吸毒没什么好处,读点好书才是正道!
一个人如何说话,一定会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同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而一个人如何写文章,一定会受阅读的影响。阅读体验和教育背景更多地影响文字的风格和口吻,而人生阅历和思考维度则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题材。
每一个人,不论是不是靠文字为生,不论曾经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理由能够用文字这种书面化的方式来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我们一直在批判中国的语文教育,但是谁都没有说应该取消。那是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进化里走向文明的真正标志。人需要物质来好好活命,但不仅仅是活命就可以了,不然灵魂永远都有饥饿感。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和在书面化表达中的语言风格其实是有区别的。纸张也好,网络也好,都是一种媒介,经过这种渠道传播的东西,和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说的话如此不同。如果说前者呈现出了一种拟态的环境,那么每个人都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自我形象的重构,希冀传达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想象的自己。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平日沉默寡言的人写东西洋洋洒洒、绵绵不绝,一个给人温文尔雅印象的人品时论世时锋芒毕露、斗志昂扬,一个在世俗生活里浸淫已久活得俗不可耐的人一下笔就是阳春白雪、诗词曲赋……只因为,离开了现实生活,在文字这个战场上,他们誓死捍卫那个他们想成为的自己。你已经看不到他们的本来面目,只能体会到他们内心幻象里的自己。
许多人都沉醉于这个幻象,就像希腊神话里顾影自怜的少年。但假如你一辈子都醒不过来的话,那么你就毁了。
所有不成器的文艺闷骚男女,大致都是这一型。当然,“成器”是一种功利角度的考量,不是每个人都想成器的,而至于什么算成器,更是千人有千种说法。
就我的经验来说,是情愿和讲义气、有担当却永远写不出所谓“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的文章的人做朋友,也不愿意和满纸仁义道德、风花雪月,擅长引经据典、故弄玄虚,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懦夫打交道。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是自欺欺人的面具。
读书,能让狂傲者因为发现了这个世界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新大陆,而真正懂得自身的渺小和浅薄;能让自卑者因为察觉了每个人在人性深处的共通,而对未来抱有希望。对一类作者或者书籍的偏好,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写作,但东施效颦者,大有人在。还有宗璞曾经暗讽钱钟书的话也可供所有爱书者引以为戒:“书读多了,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
对于好文字,各国各时代都有不同标准。其实我最棒的经验是,当沉浸在一本小说的精妙情节里无法自拔的时候,手边还有一封朋友的信,她说,只要你需要,我永远在你身后。
这才是人生啊。不仅仅是文学就可以拯救你我的。我们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一场认认真真的生活。万一有一天我们丧失了思考与创造的激情了呢?那么请上帝让我还拥有一点感受温暖和幸福的能力。万一这点能力也失却了,那人间便没什么好留恋的了。
其实探讨一个人的文风怎么形成的,再重要,也抵不过研究这个人是怎么形成的。世间所有好玩的事情,都蕴含在人,这个奇怪的生物里。
一个人的文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我承认我早期的阅读史里充斥着现在我不齿提及的作者:GJM,某某宝贝,ZYR……不过在那一拨21世纪初开始看书的人群,这些都是必备的阅读经验吧?对于中国出版产业的近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功臣。当然你也可以指责这种发展何其不健康。我想说的是,年少不懂事,从看书这个行为上就可以体现。我只能庆幸遇到的人和事没有那么矫情,在往后的岁月里随着阅历和阅读的丰富,自己的价值观终于没有误入歧途。我直到今日还是会反省,觉得自己某些言行很奇怪很矫揉造作的时候,也会思考是不是受了早期阅读的负面影响。就像现在如果写了排比句,一定会尽量改成正常点的句子,铺陈是一种特别恐怖的修辞。也竭力不引用某些被用滥了的作家的话,比如张爱玲,比如村上春树。某些作家的奇闻异事、感情纠葛即使我听闻得得再多,也只会作为谈资而不是写作素材,因为很琐碎很无聊。
假如有一天我有了小孩,在ta的青春期,我一定会检查ta的阅读取向。假如ta对某些又没营养又花里胡哨又自命不凡的文字产生了依赖,我一定会亲自来开书单,告诉ta吸毒没什么好处,读点好书才是正道!
一个人如何说话,一定会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同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而一个人如何写文章,一定会受阅读的影响。阅读体验和教育背景更多地影响文字的风格和口吻,而人生阅历和思考维度则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题材。
每一个人,不论是不是靠文字为生,不论曾经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理由能够用文字这种书面化的方式来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我们一直在批判中国的语文教育,但是谁都没有说应该取消。那是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进化里走向文明的真正标志。人需要物质来好好活命,但不仅仅是活命就可以了,不然灵魂永远都有饥饿感。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和在书面化表达中的语言风格其实是有区别的。纸张也好,网络也好,都是一种媒介,经过这种渠道传播的东西,和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说的话如此不同。如果说前者呈现出了一种拟态的环境,那么每个人都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自我形象的重构,希冀传达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想象的自己。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平日沉默寡言的人写东西洋洋洒洒、绵绵不绝,一个给人温文尔雅印象的人品时论世时锋芒毕露、斗志昂扬,一个在世俗生活里浸淫已久活得俗不可耐的人一下笔就是阳春白雪、诗词曲赋……只因为,离开了现实生活,在文字这个战场上,他们誓死捍卫那个他们想成为的自己。你已经看不到他们的本来面目,只能体会到他们内心幻象里的自己。
许多人都沉醉于这个幻象,就像希腊神话里顾影自怜的少年。但假如你一辈子都醒不过来的话,那么你就毁了。
所有不成器的文艺闷骚男女,大致都是这一型。当然,“成器”是一种功利角度的考量,不是每个人都想成器的,而至于什么算成器,更是千人有千种说法。
就我的经验来说,是情愿和讲义气、有担当却永远写不出所谓“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的文章的人做朋友,也不愿意和满纸仁义道德、风花雪月,擅长引经据典、故弄玄虚,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懦夫打交道。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是自欺欺人的面具。
读书,能让狂傲者因为发现了这个世界在另一个层面上的新大陆,而真正懂得自身的渺小和浅薄;能让自卑者因为察觉了每个人在人性深处的共通,而对未来抱有希望。对一类作者或者书籍的偏好,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写作,但东施效颦者,大有人在。还有宗璞曾经暗讽钱钟书的话也可供所有爱书者引以为戒:“书读多了,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
对于好文字,各国各时代都有不同标准。其实我最棒的经验是,当沉浸在一本小说的精妙情节里无法自拔的时候,手边还有一封朋友的信,她说,只要你需要,我永远在你身后。
这才是人生啊。不仅仅是文学就可以拯救你我的。我们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一场认认真真的生活。万一有一天我们丧失了思考与创造的激情了呢?那么请上帝让我还拥有一点感受温暖和幸福的能力。万一这点能力也失却了,那人间便没什么好留恋的了。
其实探讨一个人的文风怎么形成的,再重要,也抵不过研究这个人是怎么形成的。世间所有好玩的事情,都蕴含在人,这个奇怪的生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