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没有围墙的现场
微博将公民新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上海胶州路大火那关键几个小时,微博取代传统媒体,将熊熊火焰直接烧到我们面前。
不仅如此,宝宝学会走路的第一步、妻子回家发现老公跟小三在床上的那一刻、或者每天日复一日,行礼如仪的吃饭穿衣蜗居出行,还有对社会不公不义的追踪或丢失儿童的寻找,这个社会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全都尽在微博中。
手机自拍、博客、微博,这些媒介新宠不断蹿红,微博的迅速蔓延使得我们全面进入了微传播时代。江山代有新媒介出现,只有“为我所用”的媒介才能常青,这些媒介都围绕着一个人性特质——自恋。
自恋其来有自,希腊神话故事里,美男子纳西斯(Narcissus)在水中看见自己,不小心爱上自己的倒影,终日在水边观看,茶饭不思,憔悴而死,自恋(Narcissism)的英文就来自这个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对自恋也有说法,在人类进化初期,儿童的性本能冲动大多在自己身上求得满足,可以说,儿童都是自恋的。
著名传媒学者麦克卢汉早在1964年提出“媒介即信息”时,也探讨了“自恋”。他说,人类感官在媒介环境中延伸,人们在媒介影像中看见自己,感到自己身体的形象不断延伸而陶醉不已,这样的媒介消费行为是愉悦的,人们喜欢在媒介中看见自己的影像。
拍照可以延续我们的身体感官,拍照可以肯定自我的存在,我拍故我在。同样地,我在故我拍,以拍照记录当下,以拍照证明存在。
自拍就是自恋,我们越来越爱拍,越来越自恋,理直气壮的自恋,理直气壮的爱自己。人们有自拍与被拍的欲望,以科技延伸自我。拍照是为了自己爱秀,为了满足自我,以科技来肯定真实,所以网民说,“无图无真相”。
麦克卢汉还说,“照片是没有围墙的妓院”,而港星陈冠希的卧室就是最佳例证。艳照门事件将照片变成“没有围墙的卧室”,陈冠希的卧室,真实地呈现在你我眼前。这个事件最让人玩味之处在于,这些主角就是演员,卧室是舞台。我们集体参加了一场偷窥盛宴,当事者和网民共享人性与欲望。
微博出现后,迅速成为粘度最高、人气最高的网络新宠,微博取代自拍,我们在絮絮叨叨的留言、转发与评论中延伸自我感官,留下自己日常生活的痕迹,这些痕迹,无非只有我们自己感兴趣,满足了自恋,我微博故我在。
网上出现的微博捉奸门事件,将微博彻底变成没有围墙的卧室。当事人在微博上控诉对方的罪行,卧室里的风暴在微博上打转,抓住众人目光。媒体直接将双方留言变成新闻内容,人性的窥视欲望,将今日社会推波助澜变成一个舞台,人人随时随地是主角与观众,我们看也被看,无论你是否愿意。
今天媒介无所不在的环境中,人们以媒介科技展现自我,既观看又被看,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我们身处一个表演社会中,这是90年代欧美学者亚伯克朗比与朗•贺斯特提出的传播学研究方式——“观看与表演”范式。
媒介影像大量进入日常生活,人人直接间接成为受众,人们将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也同时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个研究范式的重要性在于深入探讨了受众的主动性。受众不再是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中面孔模糊的乌合之众,我们以消费凸显自我主体性,我们追星或恶搞,以网络发挥集体力量,挑战主流媒体及大型企业。
“观看与表演”范式延伸了“自恋”的概念。亚伯克朗比与朗•贺斯特认为,“自恋”存在人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我们不断在他人或自己想象的观众面前表演自我,留恋自我的影像。
我们的消费媒介行为围绕着自己,我们拍摄的照片,微博的内容,博客的更新,以我为核心。
我们去巴黎或纽约,摩洛哥或墨西哥,北京或杭州,旅行的照片都以自己为主角,名胜古迹为背景。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鸟巢、苏堤或白堤,只不过是旅游的场景,舞台的背景,来自全球的游客在最佳角度耐心排队拍照,只是为了证明,这个背景是为我存在的。这些照片,证明我存在的事实,伟大的故宫长城,只有在我的照片中,成为“我的故宫长城”之后才发生意义。
微博越来越流行,人们二十四小时发送自己的一举一动,还有脑子里在想什么。手机自拍加上短短的140个字,微博为你的生活留下痕迹,留下你存在的事实。这些芝麻蒜皮的小事,证明我存在。
微博是没有围墙的现场,是没有围墙的卧室,是我的现场。社会上每个人经由微博,直接连接在一起,层层串联。我们抛弃传统媒介,我们就是现场。我微博故我在,我拍故我在;与此同时,我在故我微博,我在故我拍。
不仅如此,宝宝学会走路的第一步、妻子回家发现老公跟小三在床上的那一刻、或者每天日复一日,行礼如仪的吃饭穿衣蜗居出行,还有对社会不公不义的追踪或丢失儿童的寻找,这个社会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全都尽在微博中。
手机自拍、博客、微博,这些媒介新宠不断蹿红,微博的迅速蔓延使得我们全面进入了微传播时代。江山代有新媒介出现,只有“为我所用”的媒介才能常青,这些媒介都围绕着一个人性特质——自恋。
自恋其来有自,希腊神话故事里,美男子纳西斯(Narcissus)在水中看见自己,不小心爱上自己的倒影,终日在水边观看,茶饭不思,憔悴而死,自恋(Narcissism)的英文就来自这个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对自恋也有说法,在人类进化初期,儿童的性本能冲动大多在自己身上求得满足,可以说,儿童都是自恋的。
著名传媒学者麦克卢汉早在1964年提出“媒介即信息”时,也探讨了“自恋”。他说,人类感官在媒介环境中延伸,人们在媒介影像中看见自己,感到自己身体的形象不断延伸而陶醉不已,这样的媒介消费行为是愉悦的,人们喜欢在媒介中看见自己的影像。
拍照可以延续我们的身体感官,拍照可以肯定自我的存在,我拍故我在。同样地,我在故我拍,以拍照记录当下,以拍照证明存在。
自拍就是自恋,我们越来越爱拍,越来越自恋,理直气壮的自恋,理直气壮的爱自己。人们有自拍与被拍的欲望,以科技延伸自我。拍照是为了自己爱秀,为了满足自我,以科技来肯定真实,所以网民说,“无图无真相”。
麦克卢汉还说,“照片是没有围墙的妓院”,而港星陈冠希的卧室就是最佳例证。艳照门事件将照片变成“没有围墙的卧室”,陈冠希的卧室,真实地呈现在你我眼前。这个事件最让人玩味之处在于,这些主角就是演员,卧室是舞台。我们集体参加了一场偷窥盛宴,当事者和网民共享人性与欲望。
微博出现后,迅速成为粘度最高、人气最高的网络新宠,微博取代自拍,我们在絮絮叨叨的留言、转发与评论中延伸自我感官,留下自己日常生活的痕迹,这些痕迹,无非只有我们自己感兴趣,满足了自恋,我微博故我在。
网上出现的微博捉奸门事件,将微博彻底变成没有围墙的卧室。当事人在微博上控诉对方的罪行,卧室里的风暴在微博上打转,抓住众人目光。媒体直接将双方留言变成新闻内容,人性的窥视欲望,将今日社会推波助澜变成一个舞台,人人随时随地是主角与观众,我们看也被看,无论你是否愿意。
今天媒介无所不在的环境中,人们以媒介科技展现自我,既观看又被看,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我们身处一个表演社会中,这是90年代欧美学者亚伯克朗比与朗•贺斯特提出的传播学研究方式——“观看与表演”范式。
媒介影像大量进入日常生活,人人直接间接成为受众,人们将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也同时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个研究范式的重要性在于深入探讨了受众的主动性。受众不再是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中面孔模糊的乌合之众,我们以消费凸显自我主体性,我们追星或恶搞,以网络发挥集体力量,挑战主流媒体及大型企业。
“观看与表演”范式延伸了“自恋”的概念。亚伯克朗比与朗•贺斯特认为,“自恋”存在人的内心深处,所以我们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我们不断在他人或自己想象的观众面前表演自我,留恋自我的影像。
我们的消费媒介行为围绕着自己,我们拍摄的照片,微博的内容,博客的更新,以我为核心。
我们去巴黎或纽约,摩洛哥或墨西哥,北京或杭州,旅行的照片都以自己为主角,名胜古迹为背景。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鸟巢、苏堤或白堤,只不过是旅游的场景,舞台的背景,来自全球的游客在最佳角度耐心排队拍照,只是为了证明,这个背景是为我存在的。这些照片,证明我存在的事实,伟大的故宫长城,只有在我的照片中,成为“我的故宫长城”之后才发生意义。
微博越来越流行,人们二十四小时发送自己的一举一动,还有脑子里在想什么。手机自拍加上短短的140个字,微博为你的生活留下痕迹,留下你存在的事实。这些芝麻蒜皮的小事,证明我存在。
微博是没有围墙的现场,是没有围墙的卧室,是我的现场。社会上每个人经由微博,直接连接在一起,层层串联。我们抛弃传统媒介,我们就是现场。我微博故我在,我拍故我在;与此同时,我在故我微博,我在故我拍。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817篇内容 · 25.5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257篇内容 · 61.4万次浏览
- 分享你夏天珍藏的一抹绿152篇内容 · 4.8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432篇内容 · 24.5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146篇内容 · 29.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07.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074篇内容 · 448.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15篇内容 · 121.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