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叽歪几句
那天在某个小组被删回复,因为是评论了几句首经贸412剧社的缘故。我当时的原话感觉现在的他们的演员不如当时于翔宋媛王一言樊汐施名轩雪凌他们。被删回复后,我就退组了。
在北京这几年关注过校园戏剧,实话说是失望多,惊喜少,但每次惊喜都是刻骨铭心的。晚上看到于翔的以前的剧照,突然想叽歪几句。
我这里说的校园戏剧,首先排除了中戏北影北广这种艺术院校的。再细分下来,有两种:有老师指导,专业半专业训练的——比如北师大北国剧社和人大话剧团,和纯粹靠学生自己琢磨的,比如412。
412和我的一些朋友很熟,也和我们学校某民间剧社关系很好。所以对我这几届的演员们很熟悉——就是我上面提到了一些。最早看他们的戏是某次校外比赛,他们的《梁祝》无论从剧本改编,导演编排还是演员表演的角度,都堪称一流。我记得我对他们的评论是专业有余,自然不足,太过于像场戏。但是就凭他们这群人当时的水平,在北京算是超一流的。
其实大学生的校园戏剧,最大的特点之一我觉得倒是非剧场化。比如我们学校某民间剧社一贯传统广场戏剧。也正因如此,学生自身的天赋显得很重要。我比较讨厌的对一个话剧如此评价:演员很努力,很认真——认真的事情谁都会做,很努力很认真的评价请留给失败者。同时,这也意味一旦进入剧场,学生剧团往往缺乏驾驭舞台的张力。冷场是必然的。
同时相对而言,我对北国剧社的评价更高,可能是大二时观看北京大学生文艺展演戏剧专场的映象。那个不长的短剧,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堪称完美。几位演员虽然没有搭讪,但是我这几年见过的最有水平的学生演员之一。至少从驾驭舞台的能力,基本素质和演员的天赋来看,比较出色而没有短板。当然这里面老师指导和专业训练起了多大的作用我就不知道。后来北国剧社的《卤煮》就觉得很一般,除了个别的演员除外,当然我一直觉得是导演和剧本傻逼。
去年看过人大话剧的团的Let's drama。同样来说,至少指导老师的水平比上文提到的北国剧社的就差了好一个档次。学生努力,但真正有天赋的不多。
其实天赋这个东西,是需要看感觉的。我的判断方式是演员一上台,一走位,一开口,一说话,就感觉出来了。这种东西,专业演员经过训练,至少能让你呆在剧场里不显得突兀——虽然现在的演员很多称不上专业。但是学生身上,如果没有天赋,一上台你就觉得冷,觉得尴尬,觉得哪里都不对劲。
那次文艺展演,还看好多学校剧团的戏。总的来说,出色的少,混事的多……这也就是北京大学生话剧的水平了。
此外提下二外的司南剧社。这个剧社的戏也仅限于那次文艺展演的二十多分钟,其中女演员还忘词了,但就那么短的时间里给我带来的震撼,还是相当的。后来同去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我忘了……
鉴于避嫌,不谈我们学校的某民间剧团了。至少就这两年来看,也是江郎才尽了……
在北京这几年关注过校园戏剧,实话说是失望多,惊喜少,但每次惊喜都是刻骨铭心的。晚上看到于翔的以前的剧照,突然想叽歪几句。
我这里说的校园戏剧,首先排除了中戏北影北广这种艺术院校的。再细分下来,有两种:有老师指导,专业半专业训练的——比如北师大北国剧社和人大话剧团,和纯粹靠学生自己琢磨的,比如412。
412和我的一些朋友很熟,也和我们学校某民间剧社关系很好。所以对我这几届的演员们很熟悉——就是我上面提到了一些。最早看他们的戏是某次校外比赛,他们的《梁祝》无论从剧本改编,导演编排还是演员表演的角度,都堪称一流。我记得我对他们的评论是专业有余,自然不足,太过于像场戏。但是就凭他们这群人当时的水平,在北京算是超一流的。
其实大学生的校园戏剧,最大的特点之一我觉得倒是非剧场化。比如我们学校某民间剧社一贯传统广场戏剧。也正因如此,学生自身的天赋显得很重要。我比较讨厌的对一个话剧如此评价:演员很努力,很认真——认真的事情谁都会做,很努力很认真的评价请留给失败者。同时,这也意味一旦进入剧场,学生剧团往往缺乏驾驭舞台的张力。冷场是必然的。
同时相对而言,我对北国剧社的评价更高,可能是大二时观看北京大学生文艺展演戏剧专场的映象。那个不长的短剧,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堪称完美。几位演员虽然没有搭讪,但是我这几年见过的最有水平的学生演员之一。至少从驾驭舞台的能力,基本素质和演员的天赋来看,比较出色而没有短板。当然这里面老师指导和专业训练起了多大的作用我就不知道。后来北国剧社的《卤煮》就觉得很一般,除了个别的演员除外,当然我一直觉得是导演和剧本傻逼。
去年看过人大话剧的团的Let's drama。同样来说,至少指导老师的水平比上文提到的北国剧社的就差了好一个档次。学生努力,但真正有天赋的不多。
其实天赋这个东西,是需要看感觉的。我的判断方式是演员一上台,一走位,一开口,一说话,就感觉出来了。这种东西,专业演员经过训练,至少能让你呆在剧场里不显得突兀——虽然现在的演员很多称不上专业。但是学生身上,如果没有天赋,一上台你就觉得冷,觉得尴尬,觉得哪里都不对劲。
那次文艺展演,还看好多学校剧团的戏。总的来说,出色的少,混事的多……这也就是北京大学生话剧的水平了。
此外提下二外的司南剧社。这个剧社的戏也仅限于那次文艺展演的二十多分钟,其中女演员还忘词了,但就那么短的时间里给我带来的震撼,还是相当的。后来同去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我忘了……
鉴于避嫌,不谈我们学校的某民间剧团了。至少就这两年来看,也是江郎才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