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廖伟棠出现在豆瓣
把最喜欢的他的一首诗录在这吧。后面附上杜少陵的原作,两首诗是互文的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
--现实需要现实主义
廖伟棠
这个冬天我复述那一个更凛冽的冬天:
追忆一个凡人,出生在这陵墓之国,
长大后为古老的理想驱使,
想把一个短暂的肉体
交托给谷物与平均律的精神,
即使因此而零落,也因此而辽阔,
被苍老淹没的人甘于忍受这辽阔
和随之而来泅渡的辛劳。死去,也罢,
那该说的话仍然要在黑暗中继续说。
那已被迫到绝路的一年
每一步都是炼狱,煎熬他的肝肠
像国家煎熬它的百姓。
海内没有同样忧愤的人吗?他们的歌声
也许更猛烈,飞纵于江河湖海之上
把生涯大刀阔斧地挥霍。
谁不想这样洒脱呢?只是既然活着
这一白马过隙的活,他就要把它充实,
即使为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世界,
也要像葵花一样倾身、烧火。
咆哮也咆哮到了尽头,听众
只有蚂蚁探首自它们的洞穴。
我却恍惚听见他像苍茫大海上的鲸鱼
奏响了更宏大的声乐。
他称赞善,也选择善
并知道这是人存在的道理,
他为之劳动,忍耐着尘世的洪流,
因为对古贤的言诺而不愿把自己屈折。
像鲸鱼,他饮尽冥黑的海水;
像海洋,他的声音把纠结的天空撕裂。
接下来就是叙述,叙述即干戈:
就是一年之将尽,世界草草结业
飘卷到一个悬崖上等猛风来打扫一空。
通天的大道也被乱墨涂得峥嵘,
只有他,这个永远是客人的人
在半夜被抛向长路。
严寒使他不得如力士束腰,
申诉的手掌也几乎不能握成拳头。
然而当他和冰冻的早晨越过骊山,
却听到权贵们在冬天的深处狂欢。
“有一个野蛮的大王”这比喻
同样见于曼德斯塔姆形容的暴君,
他说的却是血气升腾在寒气之上,
战争的星象倒映遍地的冰雪。
温泉中的老人吸尽世界的元气,
士兵们擦响了彩雉做的箭羽--
这一起蠕动着的,这充塞报纸和电视上的肥肠!
和资本共庆的精英,从轿车溜出
再溜出貂皮大衣,在钱币之海中
把那乌黑的学者冠冕洗得更污浊!
原谅那另一个世界的介入--
它们本是一个。一样豪华会所的红缎排场,
一样为其作供奉的廉价女工,
一样被重征赋税的农民,一样
用盲流到城市的身体垒起的高楼。
我还不敢说是否有所谓“圣人”,
做他也不相信的事:关注圣像脚底下的死活。
虽说也有人上万言书、乞情赋,
换来的只是读者的一个呵欠,不是战栗。
还是回到杜甫的世界:
他知道这一切繁华,以及繁华的腐败;
他知道金玉鸣响,为卫青们的后代;
他知道神仙就是那权贵者,用烟雾
遮盖他们不能被贫穷污染的眼。
他们需要艺术家营造的小悲伤,
为他们被暖气烘得冒汗的肥肉制凉。
喝下那西域来的驼蹄羹吧,
稍后还有香橘和霜橙--
在历史的肚脐眼里把你们噎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一句只有死者能够翻译。
叙述是无力的--华丽言辞
捅不破它和现实的咫尺距离。
然而叙述还是分披如洪水,
作者仓皇梳理,自己的命运影射
国家命运的倾泻。东南西北路
纷纷改辕易辙。黑暗之水运行
违背天道--来催促社会秩序的破裂。
他只好独自攀缘,逆笔书写:
用文字修补帝国的河梁,
支撑读书人的信念,仍险被湮灭。
命运必须出来总结,
而这总结却是最悲惨的一页。
谁能平静写下:“妻子匿藏在
永远的异乡,带着褴褛的全家,永远
为风雪所隔阻。谁能以国为借口
对家不顾?我也要去和他们一起
共同忍受一样的饥渴。
但走进门听见号哭,
才知道幼子已经饿死--
我平静,即使我平静,知道这也是
天道的必然,邻居的哭声却比这天道更真切!
我为自己是他的父亲而惭愧,在这
‘大唐盛世’,万物成熟的秋天,
惟独人子无情被夭折--”
他熟悉厄运如此,他知道厄运不止如此,
他甚至认为自己仍需忏悔--
因为仍有人在更深处呼号,
那要把生命捐做赋税的人,
那要把名字签上战神的帐单上的人,
那以“下岗”为借口从升平中涮下的人!
如此多的冤魂如何可以夷平?
如何可以流尽?纵然他的心如深谷
也仅能担当那不那么疼痛的一部分、
未能失声的一部分。
这个冬天我重读那一个更凛冽的冬天:
我刻意用那个冬天责问我的冬天,
墨水不够为之痛哭,剩下的只有泥泞、
一个凡人走进地狱的身影,这一个但丁
没有维吉尔引领。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
--现实需要现实主义
廖伟棠
这个冬天我复述那一个更凛冽的冬天:
追忆一个凡人,出生在这陵墓之国,
长大后为古老的理想驱使,
想把一个短暂的肉体
交托给谷物与平均律的精神,
即使因此而零落,也因此而辽阔,
被苍老淹没的人甘于忍受这辽阔
和随之而来泅渡的辛劳。死去,也罢,
那该说的话仍然要在黑暗中继续说。
那已被迫到绝路的一年
每一步都是炼狱,煎熬他的肝肠
像国家煎熬它的百姓。
海内没有同样忧愤的人吗?他们的歌声
也许更猛烈,飞纵于江河湖海之上
把生涯大刀阔斧地挥霍。
谁不想这样洒脱呢?只是既然活着
这一白马过隙的活,他就要把它充实,
即使为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世界,
也要像葵花一样倾身、烧火。
咆哮也咆哮到了尽头,听众
只有蚂蚁探首自它们的洞穴。
我却恍惚听见他像苍茫大海上的鲸鱼
奏响了更宏大的声乐。
他称赞善,也选择善
并知道这是人存在的道理,
他为之劳动,忍耐着尘世的洪流,
因为对古贤的言诺而不愿把自己屈折。
像鲸鱼,他饮尽冥黑的海水;
像海洋,他的声音把纠结的天空撕裂。
接下来就是叙述,叙述即干戈:
就是一年之将尽,世界草草结业
飘卷到一个悬崖上等猛风来打扫一空。
通天的大道也被乱墨涂得峥嵘,
只有他,这个永远是客人的人
在半夜被抛向长路。
严寒使他不得如力士束腰,
申诉的手掌也几乎不能握成拳头。
然而当他和冰冻的早晨越过骊山,
却听到权贵们在冬天的深处狂欢。
“有一个野蛮的大王”这比喻
同样见于曼德斯塔姆形容的暴君,
他说的却是血气升腾在寒气之上,
战争的星象倒映遍地的冰雪。
温泉中的老人吸尽世界的元气,
士兵们擦响了彩雉做的箭羽--
这一起蠕动着的,这充塞报纸和电视上的肥肠!
和资本共庆的精英,从轿车溜出
再溜出貂皮大衣,在钱币之海中
把那乌黑的学者冠冕洗得更污浊!
原谅那另一个世界的介入--
它们本是一个。一样豪华会所的红缎排场,
一样为其作供奉的廉价女工,
一样被重征赋税的农民,一样
用盲流到城市的身体垒起的高楼。
我还不敢说是否有所谓“圣人”,
做他也不相信的事:关注圣像脚底下的死活。
虽说也有人上万言书、乞情赋,
换来的只是读者的一个呵欠,不是战栗。
还是回到杜甫的世界:
他知道这一切繁华,以及繁华的腐败;
他知道金玉鸣响,为卫青们的后代;
他知道神仙就是那权贵者,用烟雾
遮盖他们不能被贫穷污染的眼。
他们需要艺术家营造的小悲伤,
为他们被暖气烘得冒汗的肥肉制凉。
喝下那西域来的驼蹄羹吧,
稍后还有香橘和霜橙--
在历史的肚脐眼里把你们噎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一句只有死者能够翻译。
叙述是无力的--华丽言辞
捅不破它和现实的咫尺距离。
然而叙述还是分披如洪水,
作者仓皇梳理,自己的命运影射
国家命运的倾泻。东南西北路
纷纷改辕易辙。黑暗之水运行
违背天道--来催促社会秩序的破裂。
他只好独自攀缘,逆笔书写:
用文字修补帝国的河梁,
支撑读书人的信念,仍险被湮灭。
命运必须出来总结,
而这总结却是最悲惨的一页。
谁能平静写下:“妻子匿藏在
永远的异乡,带着褴褛的全家,永远
为风雪所隔阻。谁能以国为借口
对家不顾?我也要去和他们一起
共同忍受一样的饥渴。
但走进门听见号哭,
才知道幼子已经饿死--
我平静,即使我平静,知道这也是
天道的必然,邻居的哭声却比这天道更真切!
我为自己是他的父亲而惭愧,在这
‘大唐盛世’,万物成熟的秋天,
惟独人子无情被夭折--”
他熟悉厄运如此,他知道厄运不止如此,
他甚至认为自己仍需忏悔--
因为仍有人在更深处呼号,
那要把生命捐做赋税的人,
那要把名字签上战神的帐单上的人,
那以“下岗”为借口从升平中涮下的人!
如此多的冤魂如何可以夷平?
如何可以流尽?纵然他的心如深谷
也仅能担当那不那么疼痛的一部分、
未能失声的一部分。
这个冬天我重读那一个更凛冽的冬天:
我刻意用那个冬天责问我的冬天,
墨水不够为之痛哭,剩下的只有泥泞、
一个凡人走进地狱的身影,这一个但丁
没有维吉尔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