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钱钟书--纪念钱钟书先生诞辰100周年(王凤英)
风华绝代钱钟书--纪念钱钟书先生诞辰100周年(王凤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11月24日14:02 西安日报 王凤英
钱钟书先生一生潜心于文化研究,他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一生。他的代表作《管锥编》,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他的《谈艺录》是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他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被誉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对于他的《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对于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到1984年再版,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对于他的《围城》,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钱钟书先生的著作确实体大思精,不同凡响。他的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而且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黄谨曾这样评论他:“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难怪他去世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足以代表了钱钟书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名气与威望。
他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既得益于上天所赐给的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天赋,也是他勇于攀越、勤于攀登文化高峰的结果。在钱钟书成为名震遐迩的大学者后,还经常钻进线装书库里,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他的夫人杨绛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管锥编》印出的书虽然只是5本,但钱钟书为它作了多么长期、多么深厚的学术积累!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但他更有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精神。当他的《围城》出版后,有一位外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喜欢《围城》,想见钱钟书。钱婉言谢绝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那你有没有必要非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开价16万美元,邀请他去讲学半年,食宿全包,可携夫人前往。而且,该大学只要求他几周授课一次,每次40分钟,半年只讲12次即可,如此优厚待遇,可钱钟书却不为所动。他虽显赫于朝堂之上,却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这使他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具有一种少见难有的隐逸风度。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这位风华绝代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里程碑。“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最美的纪念碑是这样的:即他独特的价值受到公众的承认。凡有能力接受全面教育的人都怀着爱和敬仰不断向他学习,甚至有人去钻研和理解他的精神产品的特点,一直探究到最精微之处;这才是作家最美的纪念碑。”施勒格尔的一段话,不正是他人生纪念碑的真实写照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11月24日14:02 西安日报 王凤英
钱钟书先生一生潜心于文化研究,他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一生。他的代表作《管锥编》,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他的《谈艺录》是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他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被誉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对于他的《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对于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到1984年再版,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对于他的《围城》,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钱钟书先生的著作确实体大思精,不同凡响。他的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而且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黄谨曾这样评论他:“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难怪他去世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足以代表了钱钟书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名气与威望。
他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既得益于上天所赐给的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天赋,也是他勇于攀越、勤于攀登文化高峰的结果。在钱钟书成为名震遐迩的大学者后,还经常钻进线装书库里,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他的夫人杨绛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管锥编》印出的书虽然只是5本,但钱钟书为它作了多么长期、多么深厚的学术积累!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但他更有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精神。当他的《围城》出版后,有一位外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喜欢《围城》,想见钱钟书。钱婉言谢绝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那你有没有必要非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开价16万美元,邀请他去讲学半年,食宿全包,可携夫人前往。而且,该大学只要求他几周授课一次,每次40分钟,半年只讲12次即可,如此优厚待遇,可钱钟书却不为所动。他虽显赫于朝堂之上,却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这使他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具有一种少见难有的隐逸风度。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这位风华绝代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里程碑。“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最美的纪念碑是这样的:即他独特的价值受到公众的承认。凡有能力接受全面教育的人都怀着爱和敬仰不断向他学习,甚至有人去钻研和理解他的精神产品的特点,一直探究到最精微之处;这才是作家最美的纪念碑。”施勒格尔的一段话,不正是他人生纪念碑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