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三则(过往)
《出离》
这几天生活出奇的紊乱和乏味。感觉自己像是个被年龄和肚子贩卖的牲口。想想处在类似于骗局的幸福中的自己,如同一个入定的老僧。现在到了挥舞法杖出离愤怒的时候了。越来越觉得反复和平庸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合伙串谋现实来暗杀生命。倒不是要作个愤青什么的,至少得坚持点自己的,有自己所怀疑的,那样日子才能有那么点新意,小布尔乔维亚的微小点缀在某些时候还是挺得人心的。
看了很多自以为是的艺术作品,请原谅他们命名艺术的热情。骗术的高明在于让自己都心悦诚服的坠入对自生产物的极度迷恋中。有一群学生招摇的到了某街头,开始用黑塑料袋子包扎领口袖口,然后在围观的审视者的猜测中,往身子周遭涂抹墨水,在完全的浸泡中,他们扮演雕塑,静止的时候,竟然十分的逼真。累的时候,也可以动一动身体,吓被骗者一跳,来博取一些笑声和惊奇。于是街头的浸墨雕塑艺术成了一场滑稽剧,不知道那些墨水涂料是否容易清洗,我们仍然要为他们的献身感动一下。
一直在买几本有关电影的刊物,《电影SHOW》《看电影》《新电影》。从创刊号到现在的2004未完待续,我收集,并乐此不疲。这几箱花花绿绿的铜版纸片被家里的老娘看到一定会骂作败家子。它们代表了中国杂志产业走向商业和正规运做的过程。可是时尚和讨好让我感觉不舒服,温吞水的写意,不切实际的赞扬,不冷静的个人崇拜都让我皮肤起不良反映。作为同城兄弟,《电影SHOW》提供了精致的STAR现场和专题知识归拢,它商业而冷静。《看电影》则更容易激动些,不乏专业常识的辅导,相对的侧重于一种电影精神的认同,所有的理想和现实,他们的热情和对电影FANS的敬意在后来的路上日渐遗失。于是几位愤青老编匆匆离去到了北京,我们祖国的心脏(当然也有物质诱惑在那里,相对而言,冰城哈尔滨显得过于萧条和冷峻了)。老编们揣着文人理想要独立门户,竖起一杆可以与旧相好分庭抗礼的大旗,热血后的结果让他们不那么快乐,可是他们还得作下去。有这么一个古老的寓言,我更喜欢称之为哲学思想,山的那边是什么?仍然是山。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或者那个山头安营扎寨。我们是一群举着红旗迁徙在路上的猴子,唯美的心脏让我们瞪大眼睛望梅止渴,幸好还有那么一点点善良,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饭碗下跪叩首连连。
不高明的影评没人看,自以为是的艺术没人懂。于是以此为界,界的那边是一望无际的垃圾。站在垃圾废墟上,我得承认自己也蓬头垢面的像个乞丐。
稍稍有了些不满和锐气,这个变化让我很痛快。也刚刚才发觉,有段时间,我的嘴巴是不属于我的。它属于居委会的大爷大妈,属于附和讨好。没有了家什,也就没有了手脚,所幸的是,我的嘴巴它回来了。隔床的哥们说,不到半个月,我们就要离校了。下床的哥们说什么时候吃散伙饭。我说真TMD 草蛋。大家吃饱喝足赶紧滚蛋。西北航天学校的拍了个DV,说人类是最完美的动物,他们可以思考。最后一群喝醉的家伙说,我们全是一群SB。承认是SB是这几个完美动物的四年大学思考的最终结果,实在有够搞笑又有够让人黯然泪下
《不圆满的》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是徒劳的。时间和光线总跟我作对,天气阴沉又或是晴朗的时候都会唤起我不同的记忆,这些呈碎片状交错的记忆打乱了我的叙述,让我一次次陷入惊慌失措无所事事中。
我能想象一个人可以过的最为简单的生活,这个人黑衣,微瘦,无需吃饭,精力无限。他的毕生时间是在推开一扇扇黑色的门,他希望锁在门里面的是光明,哪怕是些微的光亮。他在黑暗中生存,与门为伍,他的动作是摸索,推开,摸索,推开。这里的门似乎是无穷尽的,而门里的内容又是千篇一律的黑暗,我常常担心,不是担心他会失望致死,而是担心在黑暗中长期生存的他,一旦找到了光亮,即便是最微弱的光亮,也会一下子刺瞎他的双眼,从此,他无须找了,也不必推门了,他注定的是个黑暗中的老鼠。希望的实现会导致绝望。这是我最阴险的也是最担心的猜测了。
当然我不是他,不懂得他的想法,作为旁观的我,不必为建议付诸什么实施。也无须承担任何的风险。表面上我似乎是个高明的注视者和注解者,事实上,我只能是个扯扯闲篇的懦夫。
我说过不同的环境会勾起人不同的回忆。在黑暗中,这个不知疲倦的推门人会有什么回忆呢。或者他一无所有,只是空白,那空白又恰如他所面临的无尽的黑暗。又或者,他曾经享受过光明,只是暂时的失去了,所以他知道光明的芳香,他要找寻一下,也就是在找寻自己的回忆。又或者他本来就是光明的人,因为犯了过错要受惩罚才来到这里,他的推门只是惩罚实施的手段。而惩罚的目的就是让他得不到光明。他早就被告知门里的全部,但还是要遵循惩罚的规则,一直的延续下去。前一种情况,他至少不会痛苦,中间的情况使他执着的像个老人总在回望,后一种情况则是无间地狱。一如被鹰啄去心脏的希腊英雄。
我总在想象当一个人陷入无可复加的艰难境地时的反映,是反抗一下,还是失望的忍受。两种反映没有什么区别,对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人类而言,这都是最正常反映的两种可能。读过的书中几乎没有一部不会写及死亡。我曾经亲眼的见识过了死亡,是一个老太在七层楼的坠落,那么轻飘飘的掉落,然后被脏布包裹,抬走,掩埋,他的几个儿子都面无表情。当无力的时候,死亡也可以作为一种抗争的姿态。如同后种情况的推门人。何处不是无间。
《冬至》中那个懦弱的善良的终于贪婪的小公务员蜷缩在阔大的铁牢里拒绝言语时,旁白说道,如何才能树动风动而心不动呢。做人也要修禅,可成佛的无有几个。诺大厚重的烟重雾绕的尘世一双浊眼怎能看破。
《水中的玻璃房》
“越来越肤浅了,”他略带痛苦的抱怨。
“没有什么深度,”他把一杯水泼到地上。
他有些急噪和不安。“我试图让自己平静些,我把自己关在玻璃房子里,有距离的看这个城市。光怪陆离,浅绿,猩红,暗黄,那些建筑都散发着危险的颜色。只有这个暖房里含笑花的香味让我的精神有所舒解,我想看书了,突然的。”
他扬扬手中那本厚厚的书。
“我感觉卡夫卡就是我一位远方亲戚,或者我该亲昵的称呼他表哥。他一定不愿意自己的私人日记辗转若干年后被一个没有谋面的表弟看到。所以我决定还是不告诉表哥我的读感了。但是我想告诉你。”
“我想告诉你的不是他敏锐灵魂所洞悉的一个世界的凝固,我要告诉你我对表哥的一点看法,他是个可怜虫,他是个自我强迫者。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他的感情生活。要知道我也是个单身汉,我深有体会,又不甚理解,就像我的感觉一样,我表哥另一个名字应该是矛盾。”
他把中指扭绞在一起,变换着花样。他的手指修长而迷人,像蛇一样柔软灵活,当这些手指都打成结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我产生了类似于连体婴儿的幻觉。突然的,他两只手又迅速的分开了,仿佛一张纸被扯成两半。他得意的笑了,用舌尖舔了舔干燥的唇。
“每个母亲都很娇纵自己的孩子,害怕孩子会离开一去不返。于是她袒露着饱满的乳房,敞开自己的怀抱,随时的迎接着孩子的归来。
表哥也不例外,只是有些洁癖,并且喜欢为自己编造选择题。他固执的为自己设定了这么一道命题,写作和婚姻家庭的二选一。在解答的过程中,这个柔弱的男人转化成一个暴君。他镇压了爱情和家庭,清理了身外的一切,独居一隅。于是世界从此清净了,他可以不受干扰的生产。
独自的生活中也会遭遇一些不速之客,有些是他假想的,或者并非假想,表哥把他们都记录了下来,其中包括一个固执的小鬼魂,当时表哥可能陷入了对文字之外的孩子的思恋中,表哥并不是个坚定的人,即便在扫除了所有可能导致他不坚定的外因的同时,他也会有反复和忧虑。一次临睡前,表哥还唏嘘了单身汉可能面临的不幸,他看到了孑然一身的自己的未来:‘一辈子当个单身汉,看来是件很糟糕的事。等他上了年纪,想和别人一起度过一个晚上时,他既要保持尊严,又得请求人家接纳他;生了病,他只能从放在角落里的床上,连着几个星期看那空荡荡的房间;他总是在楼门前和人告别,从未带着妻子挤上楼梯;他的房间只有几扇侧门,通向人家的住房;买了晚饭后,他用一只手拿着回家;他只能赞叹别人的孩子,还不能老说我没有孩子;他得回忆年轻时的一两个单身汉熟人,按他们的样设计自己的外表和举止-所有这一切,真不是滋味。事情就是这样,无论今天还是以后,单身汉真的会这样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他有一个身躯,一个实实在在的脑袋,还有一个脑门,还让你用手拍打他。’
这一切都无损于我的表哥一个纯粹的人的生产,于是有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八本八开本笔记簿。只是在最后的时候,出了点小问题,出于某种艺术家式的即兴表演,或者处于生物的本能自我防护意识,这个母亲在临终前要谋杀她的孩子,终于她还是妥协了选择了寄养。”
他又开始不安份起来,拧开水龙头让房子中的草坪都浸入水中,让鱼和龟逃离水池在更大范围里惊奇的游走。
他说,我是个懦弱的人,懦弱到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我喜欢湿润的感觉,这种喜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造成了影响,出生本身就是一种抛离或者流浪。
我们都在水中,我们都在玻璃房子里。
这几天生活出奇的紊乱和乏味。感觉自己像是个被年龄和肚子贩卖的牲口。想想处在类似于骗局的幸福中的自己,如同一个入定的老僧。现在到了挥舞法杖出离愤怒的时候了。越来越觉得反复和平庸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合伙串谋现实来暗杀生命。倒不是要作个愤青什么的,至少得坚持点自己的,有自己所怀疑的,那样日子才能有那么点新意,小布尔乔维亚的微小点缀在某些时候还是挺得人心的。
看了很多自以为是的艺术作品,请原谅他们命名艺术的热情。骗术的高明在于让自己都心悦诚服的坠入对自生产物的极度迷恋中。有一群学生招摇的到了某街头,开始用黑塑料袋子包扎领口袖口,然后在围观的审视者的猜测中,往身子周遭涂抹墨水,在完全的浸泡中,他们扮演雕塑,静止的时候,竟然十分的逼真。累的时候,也可以动一动身体,吓被骗者一跳,来博取一些笑声和惊奇。于是街头的浸墨雕塑艺术成了一场滑稽剧,不知道那些墨水涂料是否容易清洗,我们仍然要为他们的献身感动一下。
一直在买几本有关电影的刊物,《电影SHOW》《看电影》《新电影》。从创刊号到现在的2004未完待续,我收集,并乐此不疲。这几箱花花绿绿的铜版纸片被家里的老娘看到一定会骂作败家子。它们代表了中国杂志产业走向商业和正规运做的过程。可是时尚和讨好让我感觉不舒服,温吞水的写意,不切实际的赞扬,不冷静的个人崇拜都让我皮肤起不良反映。作为同城兄弟,《电影SHOW》提供了精致的STAR现场和专题知识归拢,它商业而冷静。《看电影》则更容易激动些,不乏专业常识的辅导,相对的侧重于一种电影精神的认同,所有的理想和现实,他们的热情和对电影FANS的敬意在后来的路上日渐遗失。于是几位愤青老编匆匆离去到了北京,我们祖国的心脏(当然也有物质诱惑在那里,相对而言,冰城哈尔滨显得过于萧条和冷峻了)。老编们揣着文人理想要独立门户,竖起一杆可以与旧相好分庭抗礼的大旗,热血后的结果让他们不那么快乐,可是他们还得作下去。有这么一个古老的寓言,我更喜欢称之为哲学思想,山的那边是什么?仍然是山。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或者那个山头安营扎寨。我们是一群举着红旗迁徙在路上的猴子,唯美的心脏让我们瞪大眼睛望梅止渴,幸好还有那么一点点善良,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饭碗下跪叩首连连。
不高明的影评没人看,自以为是的艺术没人懂。于是以此为界,界的那边是一望无际的垃圾。站在垃圾废墟上,我得承认自己也蓬头垢面的像个乞丐。
稍稍有了些不满和锐气,这个变化让我很痛快。也刚刚才发觉,有段时间,我的嘴巴是不属于我的。它属于居委会的大爷大妈,属于附和讨好。没有了家什,也就没有了手脚,所幸的是,我的嘴巴它回来了。隔床的哥们说,不到半个月,我们就要离校了。下床的哥们说什么时候吃散伙饭。我说真TMD 草蛋。大家吃饱喝足赶紧滚蛋。西北航天学校的拍了个DV,说人类是最完美的动物,他们可以思考。最后一群喝醉的家伙说,我们全是一群SB。承认是SB是这几个完美动物的四年大学思考的最终结果,实在有够搞笑又有够让人黯然泪下
《不圆满的》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是徒劳的。时间和光线总跟我作对,天气阴沉又或是晴朗的时候都会唤起我不同的记忆,这些呈碎片状交错的记忆打乱了我的叙述,让我一次次陷入惊慌失措无所事事中。
我能想象一个人可以过的最为简单的生活,这个人黑衣,微瘦,无需吃饭,精力无限。他的毕生时间是在推开一扇扇黑色的门,他希望锁在门里面的是光明,哪怕是些微的光亮。他在黑暗中生存,与门为伍,他的动作是摸索,推开,摸索,推开。这里的门似乎是无穷尽的,而门里的内容又是千篇一律的黑暗,我常常担心,不是担心他会失望致死,而是担心在黑暗中长期生存的他,一旦找到了光亮,即便是最微弱的光亮,也会一下子刺瞎他的双眼,从此,他无须找了,也不必推门了,他注定的是个黑暗中的老鼠。希望的实现会导致绝望。这是我最阴险的也是最担心的猜测了。
当然我不是他,不懂得他的想法,作为旁观的我,不必为建议付诸什么实施。也无须承担任何的风险。表面上我似乎是个高明的注视者和注解者,事实上,我只能是个扯扯闲篇的懦夫。
我说过不同的环境会勾起人不同的回忆。在黑暗中,这个不知疲倦的推门人会有什么回忆呢。或者他一无所有,只是空白,那空白又恰如他所面临的无尽的黑暗。又或者,他曾经享受过光明,只是暂时的失去了,所以他知道光明的芳香,他要找寻一下,也就是在找寻自己的回忆。又或者他本来就是光明的人,因为犯了过错要受惩罚才来到这里,他的推门只是惩罚实施的手段。而惩罚的目的就是让他得不到光明。他早就被告知门里的全部,但还是要遵循惩罚的规则,一直的延续下去。前一种情况,他至少不会痛苦,中间的情况使他执着的像个老人总在回望,后一种情况则是无间地狱。一如被鹰啄去心脏的希腊英雄。
我总在想象当一个人陷入无可复加的艰难境地时的反映,是反抗一下,还是失望的忍受。两种反映没有什么区别,对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人类而言,这都是最正常反映的两种可能。读过的书中几乎没有一部不会写及死亡。我曾经亲眼的见识过了死亡,是一个老太在七层楼的坠落,那么轻飘飘的掉落,然后被脏布包裹,抬走,掩埋,他的几个儿子都面无表情。当无力的时候,死亡也可以作为一种抗争的姿态。如同后种情况的推门人。何处不是无间。
《冬至》中那个懦弱的善良的终于贪婪的小公务员蜷缩在阔大的铁牢里拒绝言语时,旁白说道,如何才能树动风动而心不动呢。做人也要修禅,可成佛的无有几个。诺大厚重的烟重雾绕的尘世一双浊眼怎能看破。
《水中的玻璃房》
“越来越肤浅了,”他略带痛苦的抱怨。
“没有什么深度,”他把一杯水泼到地上。
他有些急噪和不安。“我试图让自己平静些,我把自己关在玻璃房子里,有距离的看这个城市。光怪陆离,浅绿,猩红,暗黄,那些建筑都散发着危险的颜色。只有这个暖房里含笑花的香味让我的精神有所舒解,我想看书了,突然的。”
他扬扬手中那本厚厚的书。
“我感觉卡夫卡就是我一位远方亲戚,或者我该亲昵的称呼他表哥。他一定不愿意自己的私人日记辗转若干年后被一个没有谋面的表弟看到。所以我决定还是不告诉表哥我的读感了。但是我想告诉你。”
“我想告诉你的不是他敏锐灵魂所洞悉的一个世界的凝固,我要告诉你我对表哥的一点看法,他是个可怜虫,他是个自我强迫者。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他的感情生活。要知道我也是个单身汉,我深有体会,又不甚理解,就像我的感觉一样,我表哥另一个名字应该是矛盾。”
他把中指扭绞在一起,变换着花样。他的手指修长而迷人,像蛇一样柔软灵活,当这些手指都打成结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我产生了类似于连体婴儿的幻觉。突然的,他两只手又迅速的分开了,仿佛一张纸被扯成两半。他得意的笑了,用舌尖舔了舔干燥的唇。
“每个母亲都很娇纵自己的孩子,害怕孩子会离开一去不返。于是她袒露着饱满的乳房,敞开自己的怀抱,随时的迎接着孩子的归来。
表哥也不例外,只是有些洁癖,并且喜欢为自己编造选择题。他固执的为自己设定了这么一道命题,写作和婚姻家庭的二选一。在解答的过程中,这个柔弱的男人转化成一个暴君。他镇压了爱情和家庭,清理了身外的一切,独居一隅。于是世界从此清净了,他可以不受干扰的生产。
独自的生活中也会遭遇一些不速之客,有些是他假想的,或者并非假想,表哥把他们都记录了下来,其中包括一个固执的小鬼魂,当时表哥可能陷入了对文字之外的孩子的思恋中,表哥并不是个坚定的人,即便在扫除了所有可能导致他不坚定的外因的同时,他也会有反复和忧虑。一次临睡前,表哥还唏嘘了单身汉可能面临的不幸,他看到了孑然一身的自己的未来:‘一辈子当个单身汉,看来是件很糟糕的事。等他上了年纪,想和别人一起度过一个晚上时,他既要保持尊严,又得请求人家接纳他;生了病,他只能从放在角落里的床上,连着几个星期看那空荡荡的房间;他总是在楼门前和人告别,从未带着妻子挤上楼梯;他的房间只有几扇侧门,通向人家的住房;买了晚饭后,他用一只手拿着回家;他只能赞叹别人的孩子,还不能老说我没有孩子;他得回忆年轻时的一两个单身汉熟人,按他们的样设计自己的外表和举止-所有这一切,真不是滋味。事情就是这样,无论今天还是以后,单身汉真的会这样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他有一个身躯,一个实实在在的脑袋,还有一个脑门,还让你用手拍打他。’
这一切都无损于我的表哥一个纯粹的人的生产,于是有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八本八开本笔记簿。只是在最后的时候,出了点小问题,出于某种艺术家式的即兴表演,或者处于生物的本能自我防护意识,这个母亲在临终前要谋杀她的孩子,终于她还是妥协了选择了寄养。”
他又开始不安份起来,拧开水龙头让房子中的草坪都浸入水中,让鱼和龟逃离水池在更大范围里惊奇的游走。
他说,我是个懦弱的人,懦弱到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我喜欢湿润的感觉,这种喜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造成了影响,出生本身就是一种抛离或者流浪。
我们都在水中,我们都在玻璃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