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Time to read
在阅读刘瑜的过程中,总不由自主地多番质疑自己和重新审视自己。这是好的,证明书中的言语不是谈笑之间就流失掉的墨迹,而是可供思考的启示。在如此一个海量咨询的时代和世界里,能够激发人思考的信息确实是珍品。那当然,有知识的人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所以我一直有种隐隐的野心,就是多学习。甚至开始进化到某种学习强迫症的迹象,像看到桌面堆着没看完的书或是把从借来的书原封不动地还回去,都会觉得很焦虑。以前的生活太精彩,人来人往,从来不曾体会到书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偶尔拾起一本书,读几句,当作是繁复生活的提炼和情调。精读学术书,充其量为了丰富知识面,让人觉得这个历史学学士不是白当的。来了英国,在时或精彩时或平静的生活中才意识到,书给我的安抚和精神支撑。
可笑的是,即使是那些我阅读过的书,也不见得给我添了几滴墨水。我的野心不过就是多读几本书,即使地理政治很差,仍然不厌其烦地努力看经济学人杂志。结果把周刊当年刊看,看到100页忘了50页,记得住波罗的海又忘记巴尔干岛了。前后反复,小博士知道我爱看,瞒着我订阅了,也许他后来知道错了。现在茶几堆了一小叠未开封的经济学人,心理压力大得很。我连封面故事都来不及看,现在还在看8月份刚写完论文买的那期,那时候还在猜测澳大利亚的选举,还在讲印度联邦运动会开幕前的震惊。
Anyway,我那么low tech那么不像其他80后般新潮,总是觉得,书本中陈列阐述的东西可信度定比那些流动的、瞬息万变的新媒体高。也可能因为家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对书本那种可以接触到的质感和气味有种莫名的沉迷。
我理想中的舒适生活不过是在温饱满足的前提下,窝在家里看几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进行一些有营养的对话,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偶尔上一次不错的馆子会更理想,但鉴于我对进食要求实在太低,又对海鲜过敏,注定要与奢侈盛宴擦肩而过,经过唐人街吃个花生糊和韩国石锅饭就是最心满意足的犒赏了。这个周末因为某船在阿伯丁挑了个烂location要钻油井,害某人要整个周末work from home随时提供数据。于是我也“只得”呆在家里收拾、看书、做饭。周日晚上进行周末回顾,我顿觉非常满足开怀,即使只是到三小时内来回、就在家门外的pub吃了个brunch,也有种成就满满的欢乐。才发现,我那么宅那么反社会。
但担忧的是。要满足自己读书的小野心,注定就很难成为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一是出于时间都花在与书的对话,自然不及世界仔世界女的实操经验来的多。二是,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有最不该有的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觉得举世皆浊我独醒,更懒于应酬那些摩肩擦踵的社交。可是,越来越多案例事情告诉我,即使是很有学问的人,也必须学会处世和谈话,更何况我不是。
我希望,两者不是必然矛盾的。视乎平衡点该如何取。所以,我偏偏只对那些气质由心而发的人有种力不从心的崇拜。因为她们自信,她们所拥有的数据库足够让她们闪亮,即使没有任何名牌和华衣。这年头,能有这份淡定自如的人已经不多了,或者是,在我们这个年龄,要修成这份气质,还早着呢。因为还在建立基础,患得患失,缺少底气,没有一种“姐吃盐比你吃米多”的气场。
刚刚有人在我写此文的时候问起我已经在英国一年的感想,我想说,国外的生活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精彩,在都看过了到过了那些林林总总好的坏的event展览演出之外,能折腾的余地就所剩无几了。这就是生活在一个发展到一定完善程度的社会的坏处也是好处。在英国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选择可动可静的生活,这里的圈子也是可远可近的。于是就有了进退的余地,于是有了我们对生活的选择。在中国,太多不可开脱的应酬和聚会,静下心来地阅读成了时代最大的奢侈品。
冬天又要来了,昨天回到实习的地方帮忙,我这么跟Susannah说,这位40岁的可爱女人哭丧地语气说 ‘I know I know, don’t say that! It is sad!’ 尽管她是地道的伦敦人。所以也是时候该趁着下午3点就天黑的天时地利多进行有营养地活动,如阅读(书、碟或人)。这个周末就是冬令时的到来了。文晴,你知道吗,10月31号,本来是一个欢庆的日子,可是对于在这里的我来说,是意味着和中国多隔一个小时,是意味着开始迎来伦敦的漫漫长冬。中国也开始转凉了吧,台风到底有没有来呢。还是很庆幸这里的气候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理由好好学习,要是在中国,该怎么办呢,夜晚10点的街头还那么人头涌涌。
可笑的是,即使是那些我阅读过的书,也不见得给我添了几滴墨水。我的野心不过就是多读几本书,即使地理政治很差,仍然不厌其烦地努力看经济学人杂志。结果把周刊当年刊看,看到100页忘了50页,记得住波罗的海又忘记巴尔干岛了。前后反复,小博士知道我爱看,瞒着我订阅了,也许他后来知道错了。现在茶几堆了一小叠未开封的经济学人,心理压力大得很。我连封面故事都来不及看,现在还在看8月份刚写完论文买的那期,那时候还在猜测澳大利亚的选举,还在讲印度联邦运动会开幕前的震惊。
Anyway,我那么low tech那么不像其他80后般新潮,总是觉得,书本中陈列阐述的东西可信度定比那些流动的、瞬息万变的新媒体高。也可能因为家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对书本那种可以接触到的质感和气味有种莫名的沉迷。
我理想中的舒适生活不过是在温饱满足的前提下,窝在家里看几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进行一些有营养的对话,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偶尔上一次不错的馆子会更理想,但鉴于我对进食要求实在太低,又对海鲜过敏,注定要与奢侈盛宴擦肩而过,经过唐人街吃个花生糊和韩国石锅饭就是最心满意足的犒赏了。这个周末因为某船在阿伯丁挑了个烂location要钻油井,害某人要整个周末work from home随时提供数据。于是我也“只得”呆在家里收拾、看书、做饭。周日晚上进行周末回顾,我顿觉非常满足开怀,即使只是到三小时内来回、就在家门外的pub吃了个brunch,也有种成就满满的欢乐。才发现,我那么宅那么反社会。
但担忧的是。要满足自己读书的小野心,注定就很难成为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一是出于时间都花在与书的对话,自然不及世界仔世界女的实操经验来的多。二是,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有最不该有的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觉得举世皆浊我独醒,更懒于应酬那些摩肩擦踵的社交。可是,越来越多案例事情告诉我,即使是很有学问的人,也必须学会处世和谈话,更何况我不是。
我希望,两者不是必然矛盾的。视乎平衡点该如何取。所以,我偏偏只对那些气质由心而发的人有种力不从心的崇拜。因为她们自信,她们所拥有的数据库足够让她们闪亮,即使没有任何名牌和华衣。这年头,能有这份淡定自如的人已经不多了,或者是,在我们这个年龄,要修成这份气质,还早着呢。因为还在建立基础,患得患失,缺少底气,没有一种“姐吃盐比你吃米多”的气场。
刚刚有人在我写此文的时候问起我已经在英国一年的感想,我想说,国外的生活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精彩,在都看过了到过了那些林林总总好的坏的event展览演出之外,能折腾的余地就所剩无几了。这就是生活在一个发展到一定完善程度的社会的坏处也是好处。在英国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选择可动可静的生活,这里的圈子也是可远可近的。于是就有了进退的余地,于是有了我们对生活的选择。在中国,太多不可开脱的应酬和聚会,静下心来地阅读成了时代最大的奢侈品。
冬天又要来了,昨天回到实习的地方帮忙,我这么跟Susannah说,这位40岁的可爱女人哭丧地语气说 ‘I know I know, don’t say that! It is sad!’ 尽管她是地道的伦敦人。所以也是时候该趁着下午3点就天黑的天时地利多进行有营养地活动,如阅读(书、碟或人)。这个周末就是冬令时的到来了。文晴,你知道吗,10月31号,本来是一个欢庆的日子,可是对于在这里的我来说,是意味着和中国多隔一个小时,是意味着开始迎来伦敦的漫漫长冬。中国也开始转凉了吧,台风到底有没有来呢。还是很庆幸这里的气候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理由好好学习,要是在中国,该怎么办呢,夜晚10点的街头还那么人头涌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