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无名话剧:象忧亦忧 象喜亦喜
话剧:《 》
导演:徐昂
主演:班赞、苗驰、闫锐等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演出时间:2010年11月20日-12月7日
读家: persona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戏中有戏,情里藏情,虚实掺半,暗含玄机。
还是先捋一下整出戏的思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开演的背景音乐里,在一个貌似黑色电视机盒子的舞台空间中,灯光一亮,演员班赞先出来跟观众聊天,就是那种闲聊天,插科打诨,半真半假,诙谐而有趣地扯闲篇。聊人艺,聊话剧,聊爱情,聊当下,也聊过去。像是曲艺节目开场的定场诗、坐场白,用小段子套出大段子;也像《三言二拍》明清小说开篇的楔子,用小故事引出大故事,说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然后,北京人艺这座老剧院里的一帮年轻演员们纷纷粉末登场,开始进入一个不明地点年代莫辨的半荒诞半真切的戏剧故事的排演中。这时,你才发现,哦,原来是戏中有戏,情里藏情,虚实掺半,暗含玄机呢。
导演徐昂精巧地采用了套层结构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莫可名状的荒诞故事。先说戏核所在的内叙事层。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班赞扮演的“我”——一位民俗学者,来到大西南一个名为九阳镇的乡村采风,在九阳镇唯一的社交平台——酒馆里碰到了更夫车阿仓。阿仓有独门的口技绝活,在美酒玉钩藤的作用下,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别人的声音,好似留声机一般,这成为了九阳镇人最大的娱乐和消遣。“我”来了以后,使阿仓在玉钩藤的作用下,透露出了九阳镇车府大小姐不可告人的丑闻真相。阿仓却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叙事层里,演员的表演十分夸张,非常戏剧化。除了“我”和“阿仓”,其他演员带着假发套,涂着惨白的脸谱或者干脆是假面具。着装也千奇百怪,有的身着宫廷式戏服,有的穿着健美库,旧军装的,甚至有的身着睡衣踩着拖鞋。这既像一个布满隐喻的现代寓言,也像是一个完全无厘头的解构主义实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出戏的外叙事层就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们讨论怎么来演出这个故事,怎么对待艺术,怎么对待真实。在这一叙事层上,演员采用了非常写实、非常贴近生活的表演。甚至让观众忘掉了表演,忘掉了距离。演员迈出镜框式舞台,暂时停掉了排演,从戏里跳出来讨论表演跟观众交流,形成鲜明的陌生化效果,并且直接影响了荒诞故事的发展及走向。在排演到车阿仓死后。演员跳出来否定了这次表演及对剧情的选择,调整了故事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没有不同声音的“小妈妈找蝌蚪”的故事。
媒体上报道说这台北京人艺的戏非常“不人艺”,带有不少先锋和实验色彩。的确,在北京人艺青年戏剧人的探索中,这台还没有名字的小剧场话剧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戏仿、拼贴、互文、徘徊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元叙事。其中不乏对《茶馆》《窝头会馆》里经典台词和一贯的老北京话语风格的戏仿,细心的观众还惊喜地发现班赞居然还模仿了濮存昕在话剧《李白》中的形体表演,另一位有京剧功底的演员闫锐充分地发挥了京剧身段的优势,一个鲤鱼打挺和亮相也能成为犀利的戏剧语言。
舞美、 服装、化妆、灯光设计也充满语汇:虚假的头套,僵死的面具,不合时宜的服装,怪诞错位的配音,藏于身后的黑色曼纱、参差不一的老式椅子,悬于头顶的玉钩藤等等,一切的形式都参与到叙事中,饱有深意。假作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谁又能说那散落一地的空空如也的各式各样的椅子,不是在象征一个又一个坐在或者希望坐在上面的人呢,或者就是指涉这世间的人的方寸立足地,发言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是一部好看、引人发笑的戏,同是也是令人心生敬意的戏。从导表演上讲,这部戏的完成并不容易。没有前例可循,没有前情可鉴,班赞聪明地完成了两个角色的跳进跳出,尤其是其对台词的把握十分出彩,使之有一种轻盈的音律美,使我们看到人艺年轻演员们身上蕴藏的才华、光芒和力量。在这部戏里,徐昂的导演手法日趋娴熟,艺术上富有极大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难得。更重要的是他如此年轻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这是一切艺术前往的目的地。
《红楼梦》里宝玉有个雅谜:“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说得是镜子。博尔赫斯曾说艺术应当像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或变形或怪诞,在人艺这出无名的话剧的镜子里面,确实做到了博尔赫斯所说的“那里面,普通的陈旧的日常生活节目,会包含着反影所精心制造的一个虚幻而深刻的世界”。
散戏后,列位看官,无需多言,莞尔一笑或拱手抱拳,一个眼神即心领神会,尽在不言中。
导演:徐昂
主演:班赞、苗驰、闫锐等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演出时间:2010年11月20日-12月7日
读家: persona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戏中有戏,情里藏情,虚实掺半,暗含玄机。
还是先捋一下整出戏的思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开演的背景音乐里,在一个貌似黑色电视机盒子的舞台空间中,灯光一亮,演员班赞先出来跟观众聊天,就是那种闲聊天,插科打诨,半真半假,诙谐而有趣地扯闲篇。聊人艺,聊话剧,聊爱情,聊当下,也聊过去。像是曲艺节目开场的定场诗、坐场白,用小段子套出大段子;也像《三言二拍》明清小说开篇的楔子,用小故事引出大故事,说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然后,北京人艺这座老剧院里的一帮年轻演员们纷纷粉末登场,开始进入一个不明地点年代莫辨的半荒诞半真切的戏剧故事的排演中。这时,你才发现,哦,原来是戏中有戏,情里藏情,虚实掺半,暗含玄机呢。
导演徐昂精巧地采用了套层结构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莫可名状的荒诞故事。先说戏核所在的内叙事层。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班赞扮演的“我”——一位民俗学者,来到大西南一个名为九阳镇的乡村采风,在九阳镇唯一的社交平台——酒馆里碰到了更夫车阿仓。阿仓有独门的口技绝活,在美酒玉钩藤的作用下,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别人的声音,好似留声机一般,这成为了九阳镇人最大的娱乐和消遣。“我”来了以后,使阿仓在玉钩藤的作用下,透露出了九阳镇车府大小姐不可告人的丑闻真相。阿仓却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叙事层里,演员的表演十分夸张,非常戏剧化。除了“我”和“阿仓”,其他演员带着假发套,涂着惨白的脸谱或者干脆是假面具。着装也千奇百怪,有的身着宫廷式戏服,有的穿着健美库,旧军装的,甚至有的身着睡衣踩着拖鞋。这既像一个布满隐喻的现代寓言,也像是一个完全无厘头的解构主义实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出戏的外叙事层就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们讨论怎么来演出这个故事,怎么对待艺术,怎么对待真实。在这一叙事层上,演员采用了非常写实、非常贴近生活的表演。甚至让观众忘掉了表演,忘掉了距离。演员迈出镜框式舞台,暂时停掉了排演,从戏里跳出来讨论表演跟观众交流,形成鲜明的陌生化效果,并且直接影响了荒诞故事的发展及走向。在排演到车阿仓死后。演员跳出来否定了这次表演及对剧情的选择,调整了故事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没有不同声音的“小妈妈找蝌蚪”的故事。
媒体上报道说这台北京人艺的戏非常“不人艺”,带有不少先锋和实验色彩。的确,在北京人艺青年戏剧人的探索中,这台还没有名字的小剧场话剧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戏仿、拼贴、互文、徘徊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元叙事。其中不乏对《茶馆》《窝头会馆》里经典台词和一贯的老北京话语风格的戏仿,细心的观众还惊喜地发现班赞居然还模仿了濮存昕在话剧《李白》中的形体表演,另一位有京剧功底的演员闫锐充分地发挥了京剧身段的优势,一个鲤鱼打挺和亮相也能成为犀利的戏剧语言。
舞美、 服装、化妆、灯光设计也充满语汇:虚假的头套,僵死的面具,不合时宜的服装,怪诞错位的配音,藏于身后的黑色曼纱、参差不一的老式椅子,悬于头顶的玉钩藤等等,一切的形式都参与到叙事中,饱有深意。假作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谁又能说那散落一地的空空如也的各式各样的椅子,不是在象征一个又一个坐在或者希望坐在上面的人呢,或者就是指涉这世间的人的方寸立足地,发言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是一部好看、引人发笑的戏,同是也是令人心生敬意的戏。从导表演上讲,这部戏的完成并不容易。没有前例可循,没有前情可鉴,班赞聪明地完成了两个角色的跳进跳出,尤其是其对台词的把握十分出彩,使之有一种轻盈的音律美,使我们看到人艺年轻演员们身上蕴藏的才华、光芒和力量。在这部戏里,徐昂的导演手法日趋娴熟,艺术上富有极大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难得。更重要的是他如此年轻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这是一切艺术前往的目的地。
《红楼梦》里宝玉有个雅谜:“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说得是镜子。博尔赫斯曾说艺术应当像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或变形或怪诞,在人艺这出无名的话剧的镜子里面,确实做到了博尔赫斯所说的“那里面,普通的陈旧的日常生活节目,会包含着反影所精心制造的一个虚幻而深刻的世界”。
散戏后,列位看官,无需多言,莞尔一笑或拱手抱拳,一个眼神即心领神会,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