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时光的悖论
本来是想把所谓前行的脚步放慢些,把人生的主题模糊一些,把沉重的东西放下一些,把关于丽江和你的记忆拷贝到一个有书,音乐,电影和酒的地方,开一个叫柔软时光的咖啡厅。
结果,从对成本效益的反复测算,到餐品的反复取舍,再到装修风格的反复权衡,到店长、吧台长的费心选择,不知不觉离最初“柔软时光”的本义越来越远。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看了三遍,还会看下去。柔软时光难道也在别处?而且非要在丽江温暖的阳光里?
看《花木兰》,别的无深印象,男女主人公浸透生死,刻骨铭心的爱情用一个并不热烈的拥抱划上句点,正是这一个并不热烈的拥抱让我感动,在电影院里不肯走,和很多人一起听那首主题歌,神思飘向远方------
我想,所谓柔软时光应该不需寄托在旖旎风光中,更不能说80后在MY扯淡所展现的生活质地就是柔软时光,我突然有些理解,说给您听:
人灿烂的生命流逝地很快,去的就去吧,目送其走远,来的请来,执手相握,请坐。
对生活多一些拥抱,淡淡地相拥和牵手比浓烈的誓言更温暖而踏实;
相信所有人,原谅所有人,也相信自己,原谅自己;
在雨天觉得温暖,在没灯的时候不恐慌,让前面骑自行车的人过去再开车,能不鸣喇叭就不鸣喇叭,穿名牌衣服是为了更舒服而不是为了炫耀;
读书,感动自己,享受属于自己的孤独不可耻,更不是浪费生命;
做了不害人的错事没什么大不了,没必要那么精致,精致太累也不真实;
别用概念麻醉自己,不如感受,感悟,感动,甚至无所感只是莫名其妙地笑了或哭,已经发明的概念只能遮盖生活的局部,生活是鲜活的裸体,去拥抱和触摸她,别去解剖她。
原来,何处的时光都柔软的流淌着,不仅仅在丽江、西藏或者凤凰;原来,何时的时光都柔软的流淌着,不非要在深夜弥漫着灯光;原来,你对任何人(首先包括自己)都可以柔软,即使,我们的微笑和眼泪没有贴着深刻的标签;原来,“柔软时光”咖啡馆开成什么样子都是柔软的,即使,我们坐在纯金属刚硬的椅子上,因为我们用目光相互温暖,一生。
结果,从对成本效益的反复测算,到餐品的反复取舍,再到装修风格的反复权衡,到店长、吧台长的费心选择,不知不觉离最初“柔软时光”的本义越来越远。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看了三遍,还会看下去。柔软时光难道也在别处?而且非要在丽江温暖的阳光里?
看《花木兰》,别的无深印象,男女主人公浸透生死,刻骨铭心的爱情用一个并不热烈的拥抱划上句点,正是这一个并不热烈的拥抱让我感动,在电影院里不肯走,和很多人一起听那首主题歌,神思飘向远方------
我想,所谓柔软时光应该不需寄托在旖旎风光中,更不能说80后在MY扯淡所展现的生活质地就是柔软时光,我突然有些理解,说给您听:
人灿烂的生命流逝地很快,去的就去吧,目送其走远,来的请来,执手相握,请坐。
对生活多一些拥抱,淡淡地相拥和牵手比浓烈的誓言更温暖而踏实;
相信所有人,原谅所有人,也相信自己,原谅自己;
在雨天觉得温暖,在没灯的时候不恐慌,让前面骑自行车的人过去再开车,能不鸣喇叭就不鸣喇叭,穿名牌衣服是为了更舒服而不是为了炫耀;
读书,感动自己,享受属于自己的孤独不可耻,更不是浪费生命;
做了不害人的错事没什么大不了,没必要那么精致,精致太累也不真实;
别用概念麻醉自己,不如感受,感悟,感动,甚至无所感只是莫名其妙地笑了或哭,已经发明的概念只能遮盖生活的局部,生活是鲜活的裸体,去拥抱和触摸她,别去解剖她。
原来,何处的时光都柔软的流淌着,不仅仅在丽江、西藏或者凤凰;原来,何时的时光都柔软的流淌着,不非要在深夜弥漫着灯光;原来,你对任何人(首先包括自己)都可以柔软,即使,我们的微笑和眼泪没有贴着深刻的标签;原来,“柔软时光”咖啡馆开成什么样子都是柔软的,即使,我们坐在纯金属刚硬的椅子上,因为我们用目光相互温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