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什么是上海精神
上半年我曾写过一系列文章,批评和反思上海当下的保守一面,以及奇狭隘的地域观。那时我还没怎么接触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如果我那时也有所了解了,我会再加一句:这种狭隘和保守的最明显缩影就是周立波现象,大肆嘲弄外地人和外地文化,并因此赢得众多掌声的文艺工作者。
狭隘的反面是包容,保守的反面是开放。换言之,我始终认为包容和开放才是上海的精神所在,才是所谓海派文化的精髓。
现在我想更具体一点说什么是上海的精神。虽然她的狭隘一面依然存在,但其可贵的一面从来没有消失,只是在类似周立波现象的滥觞之下,它被暂时湮没了。好在仅仅是湮没,只要时机恰当,这种精神就会重新闪光。这就是时代的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意味着开放、包容、独立、自治,上海地处江南,江南自来是中国城市文明的桥头堡之一,尤其从明中叶开始,到反对阉党的时代,也就是五人墓事件中达到高潮。市本身是人民自发前往交易的所在,从封闭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到集市中自发的交易,并自发的形成秩序和规则,开放、包容、独立、自治等等精神都在这里体现。
作为上海,自南京条约签署后,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机遇,它的城市化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再加上移民城市本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城市化的进程比其他城市更快。移民精神本身成了主要的推动剂。
但移民精神只是饲料之一,最后哺育的结果就是城市文明。从那时起,上海的城市文明引领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并始终处于前列。也就是说,传统的上海精神所涵盖的就是中国城市文明的缩影,是对农业社会基础的变革,以及对商业文明的兼容并蓄。并使其生长出一种属于中国的生态。
尽管自1980年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移民城市,这种城市精神不再为上海所独有,但基于100多年的沉淀,上海的城市文明中包含有其他新兴城市所不具备的底蕴,如遵守秩序,贵族气质,优雅,从容不迫,善于寻找、发现和创造种种城市生活的乐趣等等,据说“文革中许多不堪受辱的上海人是换上整洁的西装,打开唱片机,从容地结束自己生命的”,换句话说,上海人习惯用一种较为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当然,因为时代的浮躁症无所不在,上海的优雅和贵族气质已稍不如前,但底子还在,就象衡山路的那些“梧桐树”,和两旁绿荫深处的洋房,这些场景总能唤起上海人的复古意识,并思考什么才是上海的贵族气质和优雅底蕴。
此外,还有一些精神即使在时代的浮躁症下,依然一代代传承下来,并继续在70后、80、90后身上发扬光广大,这就是独立、自治、遵守秩序(克制)、开放、善于学习等等,以及强大的人性关怀之力量。它们都在近些年得到不断累积,通过网络,通过交流,通过实践,通过比较,上海在喧嚣中成长,从反思中学习。在新一代的上海精神中,独立、自治、克制等等精神被进一步的放大,还加入了勇敢、理性、彼此关爱等等新的精神品质,同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及使命。他们不断的发现自己,确立自己,肯定自己,规划自己。通过这个过程,大量上海市民的公民意识开始复苏,成为当下中国公民意识成型的缩影。而又因为上海特殊的城市地位,及其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移民率等等先决条件,这种意识的苏醒再次走在了前列,和前些年的厦门,选择了另一条路径的温州等等城市,成为新一代中国城市文明的典范城市。
前几年上海曾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口号,可能以前这样的口号只是自娱自乐,但最近几天,在一次特殊的机遇下,上海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印证着这句口号的真实形象。不靠任何官方的作为,只靠每一个上海人觉醒的自己。而这就是上海时下真正的城市精神所在。
狭隘的反面是包容,保守的反面是开放。换言之,我始终认为包容和开放才是上海的精神所在,才是所谓海派文化的精髓。
现在我想更具体一点说什么是上海的精神。虽然她的狭隘一面依然存在,但其可贵的一面从来没有消失,只是在类似周立波现象的滥觞之下,它被暂时湮没了。好在仅仅是湮没,只要时机恰当,这种精神就会重新闪光。这就是时代的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意味着开放、包容、独立、自治,上海地处江南,江南自来是中国城市文明的桥头堡之一,尤其从明中叶开始,到反对阉党的时代,也就是五人墓事件中达到高潮。市本身是人民自发前往交易的所在,从封闭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到集市中自发的交易,并自发的形成秩序和规则,开放、包容、独立、自治等等精神都在这里体现。
作为上海,自南京条约签署后,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机遇,它的城市化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再加上移民城市本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城市化的进程比其他城市更快。移民精神本身成了主要的推动剂。
但移民精神只是饲料之一,最后哺育的结果就是城市文明。从那时起,上海的城市文明引领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并始终处于前列。也就是说,传统的上海精神所涵盖的就是中国城市文明的缩影,是对农业社会基础的变革,以及对商业文明的兼容并蓄。并使其生长出一种属于中国的生态。
尽管自1980年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移民城市,这种城市精神不再为上海所独有,但基于100多年的沉淀,上海的城市文明中包含有其他新兴城市所不具备的底蕴,如遵守秩序,贵族气质,优雅,从容不迫,善于寻找、发现和创造种种城市生活的乐趣等等,据说“文革中许多不堪受辱的上海人是换上整洁的西装,打开唱片机,从容地结束自己生命的”,换句话说,上海人习惯用一种较为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当然,因为时代的浮躁症无所不在,上海的优雅和贵族气质已稍不如前,但底子还在,就象衡山路的那些“梧桐树”,和两旁绿荫深处的洋房,这些场景总能唤起上海人的复古意识,并思考什么才是上海的贵族气质和优雅底蕴。
此外,还有一些精神即使在时代的浮躁症下,依然一代代传承下来,并继续在70后、80、90后身上发扬光广大,这就是独立、自治、遵守秩序(克制)、开放、善于学习等等,以及强大的人性关怀之力量。它们都在近些年得到不断累积,通过网络,通过交流,通过实践,通过比较,上海在喧嚣中成长,从反思中学习。在新一代的上海精神中,独立、自治、克制等等精神被进一步的放大,还加入了勇敢、理性、彼此关爱等等新的精神品质,同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及使命。他们不断的发现自己,确立自己,肯定自己,规划自己。通过这个过程,大量上海市民的公民意识开始复苏,成为当下中国公民意识成型的缩影。而又因为上海特殊的城市地位,及其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移民率等等先决条件,这种意识的苏醒再次走在了前列,和前些年的厦门,选择了另一条路径的温州等等城市,成为新一代中国城市文明的典范城市。
前几年上海曾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口号,可能以前这样的口号只是自娱自乐,但最近几天,在一次特殊的机遇下,上海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印证着这句口号的真实形象。不靠任何官方的作为,只靠每一个上海人觉醒的自己。而这就是上海时下真正的城市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