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伤心无数——从南宋词夜景描写中看南宋作家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强的民族,而且在千百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家和国的概念已十分笼统。家国情怀不是一个特有的概念,而是本文用来指称古代仁人志士的一种乡土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天然的对自己家乡和以皇帝为首的“大家庭”的一种眷恋,一种情感。它是复杂、内涵丰富的,而又是朴素的“集体无意识”。
家国情怀是一种不同于爱国主义的朴素的情感,两者存在着区别与联系。
首先,封建时代的文化制度与文化心态和现代的很不一样。古代的卫国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现在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古代讲究的民族情感是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现在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古代人鄙视周边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夷,现在强调的是民族平等。这就构成了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文化基础。其二,思维性质不一样。家国情怀指的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以现在的世界观看来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在当时却无可厚非。爱国主义则是强调一个阶级对于自己祖国问题的系统的思想和观点。这就构成了二者不同的思想基础。
然而,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历史基础和带有历史局限性的表现,而爱国主义是源于家国情怀又高于家国情怀的一种更为科学的现代化观念。鉴于本文要论述的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主张将南宋时期的仁人志士的情感视为家国情怀,而不是很多人所称的爱国主义。
夜是美丽温柔的,然而在南宋一代又一代词人手中,却因为家国情怀的迸发在夜景描写中充满了慷慨悲歌和悲愁怨愤,铸成了一首首光彩耀人的词章。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南宋词人们夜景描写的艺术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一、夜景描写时的意象选择
夜中书怀,词人往往从眼前攫取景物入词,别有用心地使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意象是经过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感受的客观景象或物象。如此多个意象组合起来,便构成了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意境。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其后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南宋的这些词作是如何通过选择和组合意象来表现作者的家国情怀的。请看蒋捷《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声音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在词作中,作者连写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马动声、笳声、砧声、蛩声和雁声十种声音,用“凄凉”二字统领,一种悲凉哀伤的气氛从中流
露,令人泪下。这些声音已不仅仅是作者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而是作者苦闷的心声。对远方老
友的思念之情,国破家亡之感,自身漂泊的辛酸感受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令人更觉声音凄凉之切。
蒋捷的这首词以哀声写哀情,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李纲的一首《永遇乐》同写秋夜的感受,同寄家国之恨,却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秋色方浓,好天凉夜,风雨初霁。缺月如钩,微云半掩,的烁星河碎。爽来轩户,凉生枕簟,夜永悄然无寐。起徘徊,凭栏凝伫,片时万情千意。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烛兰缸,呼童取酒,且图径醉。
作品中,作者运用意象表现了思维的跳跃过程:由惬意到伤感,由伤感到痛苦,又由痛苦到悲愤得难以言表,不得不借酒浇愁。“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一句,写出了作者的伤心缘由,也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家国之恨,恨君王的不思进取,恨自己年老体衰,恨没机会杀敌立功。这“满襟清泪”不是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之泪,而是壮志未酬的英雄之泪。
又如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本篇上阙即是写梦境,开头三句语气不凡,用雪、笳、铁骑等意象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表达了作者渴望在边地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下阙用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情境和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用“寒灯”、“断漏”、“斜月”三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的夜景图。它既是放翁寂寞心情的体现,也浸透着词人浓郁的感情色彩。有了前边各类意象的铺
垫,最后的感情自然流露,悲愤之情,沉痛之心,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意象在构建词境抒发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起的是基础性的作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夜景描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人们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细腻而又复杂的感受,仅仅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构建已难以完全表达,或不甚明了,于是在创作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灌注在文本之中,并借助形式技巧营造意味深长和个性风貌的词境。下面我们主要从两种南宋词人大量运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修辞手法中去分析作者词中的夜景,体会他们的家国情怀。
(一) 对比
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南宋词人的作品中有大量运用。他们深深的家国之情在强烈对比中传达出来,令人感叹不已。在众多表现家国情怀的词作中,大概存在着以下几种对比:
1 、个人前后人生经历的对比
这类对比在南宋词作中很具代表性。他们对故国和现状两种悬殊的生活状况有着亲身体验,而且靖康之耻和南宋灭亡分别在两代词人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陈与义晚年的作品。他在37 岁时经历了靖康之变,目睹亡国惨祸,避乱南行,又经历了辗转流亡的生活。词作上片回忆了二十年前在洛阳故乡度过的豪酣饮乐生活。“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句,描写了作者富贵淡雅恬静的夜生活。“二十馀年如一梦”则是作者针对靖康之变和金兵继续南下的巨大变化而发的感慨。“此身虽在堪惊”,一个“惊”字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生活的艰辛,而“身虽在”,国已亡了,这又怎能不给作者留下深深的创伤?“闲登小阁看初晴”,轻松的语气中透露的却是万般的无奈和辛酸。“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作者似乎要努力看淡一切,借此权作安慰,然而,二十年前的夜晚和二十年后的夜晚的现实差距,词人在两个夜晚的心境差距,恐怕不是简简单单的句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又如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的下阕: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很具有代表性,南渡前她有美满幸福的家庭,而南渡之后,真正体会了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死,自己孤身在南方颠沛流离。这首词就是南渡之后的作品。在下阕中,她将过去和如今元宵节的经历作了对比。“中州盛日”,作者可以打扮得花枝招展,同伙伴出去热热闹闹地闹元宵。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经历了各样的变故,自己惨遭打击,憔悴了,年老色衰了,也心灰意懒不愿出去了。只是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忧患余生的寂寞心情,也流露了作者强烈的家国之思。这一阕将今昔不同的情景构成鲜明对比,对比之中令读者为之动情。果不其然,数十年后,刘辰翁诵读此作,不禁为之涕下,并和《永遇乐》(璧月初晴) 一首,同样感人。
2 、个人前后心态的对比
靖康之变,深深地震撼了当时词人们的心灵。
不少词人的风格为之一变,他们一扫徽、钦年间的
绮靡之习,或走向避世一途,悲观沉沦从此不理世
事,或走向入世一途,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而随
后号称“中兴”的南宋王朝的懦弱无为,更在南宋
词人的心灵创伤上撒了一把盐,不少人的一片爱
国热情从此湮灭。这样矛盾的心理自然而然地被
词人们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刘克庄《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
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
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
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
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重要作家,以荫补官,以龙
图阁学士致仕。在经历多年官场之后,作者看透
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堕落。在这首词序中,
作者点明,这天晚上下着雨,天气很凉爽,“我”忽
然动了“从戎之兴”。在上片,作者很详细地回顾
了当年从戎时风姿绰约的盛况和雄风。下片却来
了一个急转弯,表现得心灰意懒,而且生怕谈起与
军事相关的事情,只是拿起《花间集》之类的书籍
诵读。强颜欢笑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深深的自
责“,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一句用烛之武
典故。表面上作者在说自己已经年老体衰,技不
如人,而字里行间透露的却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惆
怅。同样如此的,还有辛弃疾的“都将万字平戎
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3 、家国前后境况的对比
前两种对比手法是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反映时
代的变化,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多多少少带着个人
主义的色彩。而直接描写国家和人民的前后境
况,给人的感受更直接,更形象,令人感触更深,如
刘辰翁《宝鼎现·春月》就是这样的作品。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
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
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
河多丽。 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光成红绮。
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
碎。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
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
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宝鼎现》这个三叠长调
分别写了北宋、南宋和当前(元代) 元宵佳节的境
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词作中,作者用大量篇幅
回忆了宋代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景象,抒发了自
己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不堪回首”的感慨。
(二) 譬喻
譬喻的手法亦是常见手法之一,它其中包括
明喻、隐喻、博喻等多种手法。在许多时候,作者
不方便直言其事,则多暗指其事,如1278 年,番僧
杨琏真珈为江南总摄掌释教,在会稽发掘宋高宗、
孟妃等六个帝后陵墓,收其金银财宝而弃其遗骸。
1279 年,周密、王沂孙等十四人即以词分咏龙诞
香、白莲、蝉等物,哀悼宋帝后的六陵被发,譬喻对
皇族的怀念。这类咏物词最重比兴,往往过于隐
约其辞。后来这些词被总题为《乐府补题》,成为
宋末遗民寄托亡国之思的一个咏物专集。而同样
寄予了家国之情的夜景描写的词作中,譬喻也是
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最突出的如王沂孙的《眉
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
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
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
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
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
是难以忘怀,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
面对故土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
寄予了对亡国的哀思。
上片词人着力描摹新月,隐含哀思。下片随
之将笔一纵“, 千古”二字尽显苍凉。“千古盈亏休
问”一句括尽月亮与人世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反
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
人问的悲哀。“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
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
绝望和哀叹。“休问”、“慢磨玉斧”(慢同谩,徒劳
之意) 、“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了一种极其
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紧接其后,“太液池犹
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有感而发,物是人非
的极其凄凉情景被寥寥数笔勾画出来。“故山夜
永”“, 夜永”衬托出残月黯淡之景,象征亡国之哀。
漫漫长夜中,它在无尽地煎熬着亡国遗民的心灵。
64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至此,词人已将亡国哀伤写到极致。
修辞作为一种形式技巧,文字功夫的确值得
学习,然而,我们今天在阅读这些词作时,更重要
的是对这种修辞格荷载信息的理解和欣赏。只有
这样,我们才可以领会作者的对家对国的一片深
情。当然,词作中夜景描写时使用的修辞手法远
远不仅如此。还有夸饰、对偶、顶真、拟人等。
三、夜中抒怀时的典故运用
用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故事、成语或诗句等,
强化表达自己的一种莫可名状的感情的方式。然
而在南宋中后期,人人讳言谈兵,爱国词人们的许
多万不得已只能含蓄地表露在词作中。一般来
说,唐五代、北宋前期和中期的词作较少用典,而
从北宋末的周邦彦开始,典故的使用逐渐增多,南
宋中期以辛弃疾和吴文英为代表,大量使用典故,
造成了词的晦涩难懂,广受非议。
在大量夜景描写的词作中,陈人杰《沁园春·
丁酉岁感事》中典故的使用颇具代表性。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
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
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
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
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
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
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这首词是陈人杰二十岁时的作品。词中描写
了一位深夜不寐,在灯下凝视着利剑,跃跃欲试的
年轻爱国志士的英姿。词中运用的大量的典故,
既表达了作者复杂思维的跳跃,也表达了作者希
望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抱负。如词的第一句的:
“陆沉”,是无水而沉沦的意思,比喻中原土地沦
陷,作者借用西晋王衍、桓温的故事斥责当时南宋
当权者。紧接其后“青毡”用王献之典。有小偷进
到王献之书房里,偷了他所有东西,献之慢吞吞的
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将小偷吓跑
了。这里以“青毡”喻中原故土,敌方被比作盗贼,
说国土再遭掠夺后,没有归还。“东帝”,即齐愍
王,自恃国力而不审时度势,后来被燕将乐毅攻破
临淄,他在出逃中被杀。作者以之喻南宋岌岌可
危的局势。后文又连用刘表、深源(东晋殷浩之
字) 、麒麟阁等典故,抨击了朝廷的不思进取,表达
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赤诚可嘉也!
又如张炎《月下笛》,小序曰:“孤游万竹山中,
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
翠山舍。”其词如下: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
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
夜雨。谩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
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
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这首词作于南宋沦亡多年之后,作者自云“因
动黍离之感”,怀念故乡杭州以及隐居在那里的不
肯出仕元朝的朋友,表达一种深婉曲折的难言之
隐痛。于是其中暗含了许多典故。以唐代别宫
“连昌”宫借指南宋故宫。以南齐风流人物张绪为
诗人自比。“西州泪”《, 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扶
病还都时曾经过西州(今南京市西) 门,安薨后其
所知名羊昙者,曾醉至西州门,触景生悲,痛哭而
去。这里以“西州”借指杭州,借羊昙事寄寓家国
之愁;以唐长安城外名胜“杜曲”,借指南宋故都杭
州的风景区。这首词中,唐代一些典故的使用不
仅使词作显得相当典雅,而且寄托了作者对国家
深切的期望,其意境又和黯淡的时代色彩相调和,
深刻的家国情怀也不呼自出。
四、夜中抒怀时的音乐因素
词原是一种音乐文学。她从一产生就与音乐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词作写得好并不
一定让别人接受和理解而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
并不是每个人能够理解文字和典故,并不是每个
人都能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真情实
感。而词与音乐相配,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调不下数百,有豪放,
有婉约,相题选调,贵得其宜。调合,则词之声情
始合。”在这里,沈祥龙就主要讲述了词与调相配
合的重要性。音乐很好地体现了词要抒之情,而
在重抒情形式的夜景描写的词作中,这样一种家
国情怀的表现如何令人动容,令人泪下,选声择
调,功不可没。这个“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曲调的风格直接有助于情感的表现
声音是生命情感意志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
节奏的繁简升降、急促轻缓与音符的跳腾撒落、明
亮晦暗都是创作主体情志的外射和外化。显然,
当时的词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能够较好地
把握。如岳飞《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
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
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在这首词作中,勇武刚毅的岳家军领袖岳飞
柔婉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更妙之处在于,他
选择了《小重山》这个词调。《小重山》到底是一个
怎样的词调呢? 李之仪《跋小重山词》中有云:“是
谱不传久矣。张先子野,始从梨园乐工花日新度
之,然卒无其词。异时秦观少游,为其声中有琴中
韵,将为予写其欲言者,竟亦不逮。崇宁四年冬,
65
汪惠民:别有伤心无数
予遇故人贺铸方回,遂传两阕,宛转抽绎,能到人
所不到处。”从中可知《, 小重山》是一个“宛转抽
绎”“, 其声有琴声韵”的调,而且“能到人所不到
处”,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我们今天无从领
略该调之妙,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词语中了解“琴
中韵”———剑胆琴心。岳飞在军事方面成绩斐然,
为南宋王朝抗金军队中的中流砥柱,其另一篇词
作《满江红》可谓“剑胆”一面,这首词作则正体现
了他的“琴心”。
又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一词。“壮词”即豪壮之词也。辛弃疾所选《破阵
子》一调是唐教坊曲《破阵乐》中的一段,它是武舞
曲,演奏时兵士军马上场,十分壮观。这个豪壮曲
调在声情方面直接有助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
角连营”的昂扬情感的表达。
又如“霜天晓角”一调,光从词牌名我们就能
体会出一种凄婉的意境。韩元吉《霜天晓角》词序
云:“夜饮武家将,有歌《霜天晓角》者,声调凄婉。”
宋末宫人吴淑贞《霜天晓角》一词云:“塞门桂月。
蔡琰琴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愁
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一片关山怀抱,如何
对,别人说。”斯情斯景,亦足以催人泪下,而她又
配上如此凄婉之词调,更如锦上添花。作者一腔
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眷恋之意和身陷囹圄的万般
无奈愁恨之情,全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尽情流露。
(二) 、词牌名的意义有助于词意的表达
词调或来源于民间,或创自唐代教坊、宋代大
晟府等官方音乐机构,或来自于文人谱曲⋯⋯而
词牌名的来源也大致与词调相同,其组成是复杂
的。词牌名在产生之时,能够恰当的表示词作的
内容。在词的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趋势渐渐
减弱,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词牌名的选择与词作
内容之间的联系仍然相当紧密。
如德祐二年(公元1276 年) 三月,汪元量随谢
太后北迁,在大都住了十三年。至元二十五年(公
元1288 年) ,他不愿再在翰林院供职,自请出家为
道士,因得南归钱塘。南返前夕,他与金德淑、连
妙淑、黄静淑、陶敏淑等十位故宋旧时宫人先后应
和十首词作,全部以《望江南》为词牌名。如汪元
量作《望江南·幽州九日》: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
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陶明淑《望江南》词:
秋夜永,月影上阑干。客枕梦回燕塞冷,角声
吹彻五更寒。无语翠眉攒。天渐晚,把酒泪先弹。
塞北江南千万里,别君容易见君难。何处是长安。
这些词作普遍流露出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
情,题为《望江南》,不仅仅是借《望江南》的词调的
风格,更多的恐怕是作者急于表达对江南故土的
思念和眷恋。“塞北江南千万里”、“何处是长安”
两句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作为乐师
宫人,对国家大事所知所为有限,但是他们绝对同
爱国将领们有着一样的强烈的家国情怀。
南宋的词人们是不幸的,他们满怀爱国激情,
却受制于软弱无能的朝廷;他们有心卫国保家,却
又遭遇投降势力的阻挠和迫害;他们渴望建功立
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却又屡屡遭到现实的打
击。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
境,令他们悲愤,令他们痛心,令他们忧伤,又令他
们心灰意懒。不论是何种样的表现,我们知道,他
们放不下的是内心深处不可割舍的家国情怀。而
每当夜幕降临,每当残月东升,每当宁静美丽的夜
来到他们身旁,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可割舍的情感
全都被激荡起来,注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这些
词作,包含着无限凄丽的文字,无限伤感悲情穿越
了时空,来到我们面前。
是啊,恰似姜虁在《齐天乐·蝉》所言:他们的
词作“哀音似诉”,“夜凉独自甚情绪”,他们“别有
伤心无数”。他们的词作今天读来,仍是“一声声
更苦”!
家国情怀是一种不同于爱国主义的朴素的情感,两者存在着区别与联系。
首先,封建时代的文化制度与文化心态和现代的很不一样。古代的卫国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现在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古代讲究的民族情感是大汉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现在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古代人鄙视周边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夷,现在强调的是民族平等。这就构成了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文化基础。其二,思维性质不一样。家国情怀指的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以现在的世界观看来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在当时却无可厚非。爱国主义则是强调一个阶级对于自己祖国问题的系统的思想和观点。这就构成了二者不同的思想基础。
然而,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历史基础和带有历史局限性的表现,而爱国主义是源于家国情怀又高于家国情怀的一种更为科学的现代化观念。鉴于本文要论述的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主张将南宋时期的仁人志士的情感视为家国情怀,而不是很多人所称的爱国主义。
夜是美丽温柔的,然而在南宋一代又一代词人手中,却因为家国情怀的迸发在夜景描写中充满了慷慨悲歌和悲愁怨愤,铸成了一首首光彩耀人的词章。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南宋词人们夜景描写的艺术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一、夜景描写时的意象选择
夜中书怀,词人往往从眼前攫取景物入词,别有用心地使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意象是经过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感受的客观景象或物象。如此多个意象组合起来,便构成了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意境。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其后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南宋的这些词作是如何通过选择和组合意象来表现作者的家国情怀的。请看蒋捷《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声音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在词作中,作者连写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马动声、笳声、砧声、蛩声和雁声十种声音,用“凄凉”二字统领,一种悲凉哀伤的气氛从中流
露,令人泪下。这些声音已不仅仅是作者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而是作者苦闷的心声。对远方老
友的思念之情,国破家亡之感,自身漂泊的辛酸感受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令人更觉声音凄凉之切。
蒋捷的这首词以哀声写哀情,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李纲的一首《永遇乐》同写秋夜的感受,同寄家国之恨,却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秋色方浓,好天凉夜,风雨初霁。缺月如钩,微云半掩,的烁星河碎。爽来轩户,凉生枕簟,夜永悄然无寐。起徘徊,凭栏凝伫,片时万情千意。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烛兰缸,呼童取酒,且图径醉。
作品中,作者运用意象表现了思维的跳跃过程:由惬意到伤感,由伤感到痛苦,又由痛苦到悲愤得难以言表,不得不借酒浇愁。“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一句,写出了作者的伤心缘由,也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家国之恨,恨君王的不思进取,恨自己年老体衰,恨没机会杀敌立功。这“满襟清泪”不是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之泪,而是壮志未酬的英雄之泪。
又如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本篇上阙即是写梦境,开头三句语气不凡,用雪、笳、铁骑等意象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表达了作者渴望在边地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下阙用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情境和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用“寒灯”、“断漏”、“斜月”三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的夜景图。它既是放翁寂寞心情的体现,也浸透着词人浓郁的感情色彩。有了前边各类意象的铺
垫,最后的感情自然流露,悲愤之情,沉痛之心,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意象在构建词境抒发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起的是基础性的作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夜景描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人们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细腻而又复杂的感受,仅仅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构建已难以完全表达,或不甚明了,于是在创作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灌注在文本之中,并借助形式技巧营造意味深长和个性风貌的词境。下面我们主要从两种南宋词人大量运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修辞手法中去分析作者词中的夜景,体会他们的家国情怀。
(一) 对比
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南宋词人的作品中有大量运用。他们深深的家国之情在强烈对比中传达出来,令人感叹不已。在众多表现家国情怀的词作中,大概存在着以下几种对比:
1 、个人前后人生经历的对比
这类对比在南宋词作中很具代表性。他们对故国和现状两种悬殊的生活状况有着亲身体验,而且靖康之耻和南宋灭亡分别在两代词人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陈与义晚年的作品。他在37 岁时经历了靖康之变,目睹亡国惨祸,避乱南行,又经历了辗转流亡的生活。词作上片回忆了二十年前在洛阳故乡度过的豪酣饮乐生活。“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句,描写了作者富贵淡雅恬静的夜生活。“二十馀年如一梦”则是作者针对靖康之变和金兵继续南下的巨大变化而发的感慨。“此身虽在堪惊”,一个“惊”字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生活的艰辛,而“身虽在”,国已亡了,这又怎能不给作者留下深深的创伤?“闲登小阁看初晴”,轻松的语气中透露的却是万般的无奈和辛酸。“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作者似乎要努力看淡一切,借此权作安慰,然而,二十年前的夜晚和二十年后的夜晚的现实差距,词人在两个夜晚的心境差距,恐怕不是简简单单的句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又如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的下阕: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很具有代表性,南渡前她有美满幸福的家庭,而南渡之后,真正体会了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死,自己孤身在南方颠沛流离。这首词就是南渡之后的作品。在下阕中,她将过去和如今元宵节的经历作了对比。“中州盛日”,作者可以打扮得花枝招展,同伙伴出去热热闹闹地闹元宵。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经历了各样的变故,自己惨遭打击,憔悴了,年老色衰了,也心灰意懒不愿出去了。只是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字里行间反映了作者忧患余生的寂寞心情,也流露了作者强烈的家国之思。这一阕将今昔不同的情景构成鲜明对比,对比之中令读者为之动情。果不其然,数十年后,刘辰翁诵读此作,不禁为之涕下,并和《永遇乐》(璧月初晴) 一首,同样感人。
2 、个人前后心态的对比
靖康之变,深深地震撼了当时词人们的心灵。
不少词人的风格为之一变,他们一扫徽、钦年间的
绮靡之习,或走向避世一途,悲观沉沦从此不理世
事,或走向入世一途,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而随
后号称“中兴”的南宋王朝的懦弱无为,更在南宋
词人的心灵创伤上撒了一把盐,不少人的一片爱
国热情从此湮灭。这样矛盾的心理自然而然地被
词人们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刘克庄《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
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
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
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
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重要作家,以荫补官,以龙
图阁学士致仕。在经历多年官场之后,作者看透
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堕落。在这首词序中,
作者点明,这天晚上下着雨,天气很凉爽,“我”忽
然动了“从戎之兴”。在上片,作者很详细地回顾
了当年从戎时风姿绰约的盛况和雄风。下片却来
了一个急转弯,表现得心灰意懒,而且生怕谈起与
军事相关的事情,只是拿起《花间集》之类的书籍
诵读。强颜欢笑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深深的自
责“,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一句用烛之武
典故。表面上作者在说自己已经年老体衰,技不
如人,而字里行间透露的却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惆
怅。同样如此的,还有辛弃疾的“都将万字平戎
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3 、家国前后境况的对比
前两种对比手法是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反映时
代的变化,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多多少少带着个人
主义的色彩。而直接描写国家和人民的前后境
况,给人的感受更直接,更形象,令人感触更深,如
刘辰翁《宝鼎现·春月》就是这样的作品。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
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
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
河多丽。 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光成红绮。
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
碎。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
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
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宝鼎现》这个三叠长调
分别写了北宋、南宋和当前(元代) 元宵佳节的境
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词作中,作者用大量篇幅
回忆了宋代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景象,抒发了自
己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不堪回首”的感慨。
(二) 譬喻
譬喻的手法亦是常见手法之一,它其中包括
明喻、隐喻、博喻等多种手法。在许多时候,作者
不方便直言其事,则多暗指其事,如1278 年,番僧
杨琏真珈为江南总摄掌释教,在会稽发掘宋高宗、
孟妃等六个帝后陵墓,收其金银财宝而弃其遗骸。
1279 年,周密、王沂孙等十四人即以词分咏龙诞
香、白莲、蝉等物,哀悼宋帝后的六陵被发,譬喻对
皇族的怀念。这类咏物词最重比兴,往往过于隐
约其辞。后来这些词被总题为《乐府补题》,成为
宋末遗民寄托亡国之思的一个咏物专集。而同样
寄予了家国之情的夜景描写的词作中,譬喻也是
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最突出的如王沂孙的《眉
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
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
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
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
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
是难以忘怀,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
面对故土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
寄予了对亡国的哀思。
上片词人着力描摹新月,隐含哀思。下片随
之将笔一纵“, 千古”二字尽显苍凉。“千古盈亏休
问”一句括尽月亮与人世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反
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
人问的悲哀。“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
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
绝望和哀叹。“休问”、“慢磨玉斧”(慢同谩,徒劳
之意) 、“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了一种极其
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紧接其后,“太液池犹
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有感而发,物是人非
的极其凄凉情景被寥寥数笔勾画出来。“故山夜
永”“, 夜永”衬托出残月黯淡之景,象征亡国之哀。
漫漫长夜中,它在无尽地煎熬着亡国遗民的心灵。
64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至此,词人已将亡国哀伤写到极致。
修辞作为一种形式技巧,文字功夫的确值得
学习,然而,我们今天在阅读这些词作时,更重要
的是对这种修辞格荷载信息的理解和欣赏。只有
这样,我们才可以领会作者的对家对国的一片深
情。当然,词作中夜景描写时使用的修辞手法远
远不仅如此。还有夸饰、对偶、顶真、拟人等。
三、夜中抒怀时的典故运用
用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故事、成语或诗句等,
强化表达自己的一种莫可名状的感情的方式。然
而在南宋中后期,人人讳言谈兵,爱国词人们的许
多万不得已只能含蓄地表露在词作中。一般来
说,唐五代、北宋前期和中期的词作较少用典,而
从北宋末的周邦彦开始,典故的使用逐渐增多,南
宋中期以辛弃疾和吴文英为代表,大量使用典故,
造成了词的晦涩难懂,广受非议。
在大量夜景描写的词作中,陈人杰《沁园春·
丁酉岁感事》中典故的使用颇具代表性。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
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
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
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
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
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
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这首词是陈人杰二十岁时的作品。词中描写
了一位深夜不寐,在灯下凝视着利剑,跃跃欲试的
年轻爱国志士的英姿。词中运用的大量的典故,
既表达了作者复杂思维的跳跃,也表达了作者希
望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抱负。如词的第一句的:
“陆沉”,是无水而沉沦的意思,比喻中原土地沦
陷,作者借用西晋王衍、桓温的故事斥责当时南宋
当权者。紧接其后“青毡”用王献之典。有小偷进
到王献之书房里,偷了他所有东西,献之慢吞吞的
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将小偷吓跑
了。这里以“青毡”喻中原故土,敌方被比作盗贼,
说国土再遭掠夺后,没有归还。“东帝”,即齐愍
王,自恃国力而不审时度势,后来被燕将乐毅攻破
临淄,他在出逃中被杀。作者以之喻南宋岌岌可
危的局势。后文又连用刘表、深源(东晋殷浩之
字) 、麒麟阁等典故,抨击了朝廷的不思进取,表达
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赤诚可嘉也!
又如张炎《月下笛》,小序曰:“孤游万竹山中,
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
翠山舍。”其词如下: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
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
夜雨。谩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
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
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这首词作于南宋沦亡多年之后,作者自云“因
动黍离之感”,怀念故乡杭州以及隐居在那里的不
肯出仕元朝的朋友,表达一种深婉曲折的难言之
隐痛。于是其中暗含了许多典故。以唐代别宫
“连昌”宫借指南宋故宫。以南齐风流人物张绪为
诗人自比。“西州泪”《, 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扶
病还都时曾经过西州(今南京市西) 门,安薨后其
所知名羊昙者,曾醉至西州门,触景生悲,痛哭而
去。这里以“西州”借指杭州,借羊昙事寄寓家国
之愁;以唐长安城外名胜“杜曲”,借指南宋故都杭
州的风景区。这首词中,唐代一些典故的使用不
仅使词作显得相当典雅,而且寄托了作者对国家
深切的期望,其意境又和黯淡的时代色彩相调和,
深刻的家国情怀也不呼自出。
四、夜中抒怀时的音乐因素
词原是一种音乐文学。她从一产生就与音乐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词作写得好并不
一定让别人接受和理解而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
并不是每个人能够理解文字和典故,并不是每个
人都能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真情实
感。而词与音乐相配,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调不下数百,有豪放,
有婉约,相题选调,贵得其宜。调合,则词之声情
始合。”在这里,沈祥龙就主要讲述了词与调相配
合的重要性。音乐很好地体现了词要抒之情,而
在重抒情形式的夜景描写的词作中,这样一种家
国情怀的表现如何令人动容,令人泪下,选声择
调,功不可没。这个“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曲调的风格直接有助于情感的表现
声音是生命情感意志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
节奏的繁简升降、急促轻缓与音符的跳腾撒落、明
亮晦暗都是创作主体情志的外射和外化。显然,
当时的词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能够较好地
把握。如岳飞《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
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
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在这首词作中,勇武刚毅的岳家军领袖岳飞
柔婉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更妙之处在于,他
选择了《小重山》这个词调。《小重山》到底是一个
怎样的词调呢? 李之仪《跋小重山词》中有云:“是
谱不传久矣。张先子野,始从梨园乐工花日新度
之,然卒无其词。异时秦观少游,为其声中有琴中
韵,将为予写其欲言者,竟亦不逮。崇宁四年冬,
65
汪惠民:别有伤心无数
予遇故人贺铸方回,遂传两阕,宛转抽绎,能到人
所不到处。”从中可知《, 小重山》是一个“宛转抽
绎”“, 其声有琴声韵”的调,而且“能到人所不到
处”,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我们今天无从领
略该调之妙,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词语中了解“琴
中韵”———剑胆琴心。岳飞在军事方面成绩斐然,
为南宋王朝抗金军队中的中流砥柱,其另一篇词
作《满江红》可谓“剑胆”一面,这首词作则正体现
了他的“琴心”。
又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一词。“壮词”即豪壮之词也。辛弃疾所选《破阵
子》一调是唐教坊曲《破阵乐》中的一段,它是武舞
曲,演奏时兵士军马上场,十分壮观。这个豪壮曲
调在声情方面直接有助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
角连营”的昂扬情感的表达。
又如“霜天晓角”一调,光从词牌名我们就能
体会出一种凄婉的意境。韩元吉《霜天晓角》词序
云:“夜饮武家将,有歌《霜天晓角》者,声调凄婉。”
宋末宫人吴淑贞《霜天晓角》一词云:“塞门桂月。
蔡琰琴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愁
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一片关山怀抱,如何
对,别人说。”斯情斯景,亦足以催人泪下,而她又
配上如此凄婉之词调,更如锦上添花。作者一腔
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眷恋之意和身陷囹圄的万般
无奈愁恨之情,全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尽情流露。
(二) 、词牌名的意义有助于词意的表达
词调或来源于民间,或创自唐代教坊、宋代大
晟府等官方音乐机构,或来自于文人谱曲⋯⋯而
词牌名的来源也大致与词调相同,其组成是复杂
的。词牌名在产生之时,能够恰当的表示词作的
内容。在词的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趋势渐渐
减弱,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词牌名的选择与词作
内容之间的联系仍然相当紧密。
如德祐二年(公元1276 年) 三月,汪元量随谢
太后北迁,在大都住了十三年。至元二十五年(公
元1288 年) ,他不愿再在翰林院供职,自请出家为
道士,因得南归钱塘。南返前夕,他与金德淑、连
妙淑、黄静淑、陶敏淑等十位故宋旧时宫人先后应
和十首词作,全部以《望江南》为词牌名。如汪元
量作《望江南·幽州九日》: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
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陶明淑《望江南》词:
秋夜永,月影上阑干。客枕梦回燕塞冷,角声
吹彻五更寒。无语翠眉攒。天渐晚,把酒泪先弹。
塞北江南千万里,别君容易见君难。何处是长安。
这些词作普遍流露出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
情,题为《望江南》,不仅仅是借《望江南》的词调的
风格,更多的恐怕是作者急于表达对江南故土的
思念和眷恋。“塞北江南千万里”、“何处是长安”
两句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作为乐师
宫人,对国家大事所知所为有限,但是他们绝对同
爱国将领们有着一样的强烈的家国情怀。
南宋的词人们是不幸的,他们满怀爱国激情,
却受制于软弱无能的朝廷;他们有心卫国保家,却
又遭遇投降势力的阻挠和迫害;他们渴望建功立
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却又屡屡遭到现实的打
击。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
境,令他们悲愤,令他们痛心,令他们忧伤,又令他
们心灰意懒。不论是何种样的表现,我们知道,他
们放不下的是内心深处不可割舍的家国情怀。而
每当夜幕降临,每当残月东升,每当宁静美丽的夜
来到他们身旁,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可割舍的情感
全都被激荡起来,注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这些
词作,包含着无限凄丽的文字,无限伤感悲情穿越
了时空,来到我们面前。
是啊,恰似姜虁在《齐天乐·蝉》所言:他们的
词作“哀音似诉”,“夜凉独自甚情绪”,他们“别有
伤心无数”。他们的词作今天读来,仍是“一声声
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