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
某日中午阳光明媚,作业让人烦了,搁下笔,荡到学校图书馆。对着一排排推满书的数架子,每一本都想翻开看看,每一本都有其中的故事,这时候胸口好像又溢满了说不出的解脱的快感。
学校里的书的数目是无法与市立图书馆里的藏书媲美的,但里头有许多泛黄的旧书,几十年的历史了,好像把时光都叠在一起夹在了里头,对于这样的老书,我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川端康成的作品就是藏匿在不起眼的老书里头被我寻获的。
老早就想看《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光听名字就觉得很美。在我的想象中,《雪国》是具有日本特色的纯爱故事,最好是穿着藏青色学生的男学生与美丽艺妓的爱恋;而后者则显得更悲情与现实,歌女总该有个悲惨的生事,经历了几段不成功的爱情,最后抑郁而终。直到看后,方知故事偏与我的想象背道而驰。
借来的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拿到手里头才晓得原来只是薄薄一个册子,我有些感慨,一部中篇,一个简短的故事就得到了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可见文字传递的神韵只能是透过它凝聚的灵魂。
故事很简单,要说梗概也不过几句话。总之传达一个惆怅的意境。
东京闲人岛村在一次北国温泉之旅中意外与三弦师傅家的驹子相识,而当时她尚是一个纯洁羞涩且执拗的女孩。通过自己闲时觅得的一些舞蹈知识,他博得了驹子的芳心。再次前来寻找驹子时,她已沦为艺妓,尽管两人从此开始维持肉体间的关系,尽管驹子对岛村炽烈的爱是显而易见的,岛村却不以为意,反而对另一个美丽的女子叶子产生了隐秘的情感。剧终,叶子在火灾中丧生。
看雪国时,有些急躁,因为书薄,一心等着高潮的到来。然而川端作品所属的“新感觉派”似乎并不注重这个。整部书充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好像兀自编制了一个潮湿的梦境,又好像春日里连呼吸都浸在一汪水中,竟让人有“闲梦江南梅熟日”的阴凉感。奇怪故事从始至终,多数都描绘着冬景。雪国本来就是个以雪著称的世界,而偏偏在白茫之中,就是萦绕春天潮湿的气息,或许是文中岛村与驹子共度的那个短暂春日给人的映像特别深刻。
文中有几个情感较为灼热的情节,姑且算是小高潮,都是由驹子一笔一划描绘的。相比较岛村的淡而无味,一如空虚的白水,驹子就像团烈火,女性的多愁善感叫她对这段看重的爱情,不惜付出所有,她的理智,她的身心。她明白一个小地方的末流艺妓不该有什么尊严,可她一直在日场夜场,人群散尽,杯盘狼藉时,清点自己心口累累伤痕,捏下一小块心尖上的肉,温柔地放到嘴上吹吹,放回去,她管那叫末日的尊严。如今她把这也碾成粉末,嘴对嘴进献给这个男人,企望他心里从此多出一块肉,能多少惦记着自己。只是她不会理解,这个纯真多过算计的欢场女子,不能也不愿窥探岛村演一场无关痛痒的戏的真实心理,他认为这一切均为徒劳与无义。
驹子为岛村送行,叶子赶来唤驹子回去为行男送终,驹子明确的拒绝。两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在这其中,一定藏着另一个故事。主角是驹子、行男与叶子。行男是三弦师傅家的儿子,与驹子是青梅竹马,后来又与叶子相恋,但村子里的人都说他是驹子的未婚夫。但当岛村问起两人的关系,驹子总是近乎偏执的全盘否定。接车站送别这个情节就昭示了驹子内心的惶恐。既想要守住自己的爱人岛村,又难以接受自己流离的生事连同与之相挂钩的童年玩伴。其中必须提到另一个细节,驹子是为了给患病的行男支付药费才开始艺妓生涯的,那么驹子本不应该与行男如此生疏,竟连临终最后一面,都吝啬给予,往后更连行男的墓地都不愿经过,想必其中是有着盘根错节的缘由的。这让我更同情驹子,命运没有为她画下公平的行路,一路崎岖,从被卖到东京当陪酒的侍女,赎下她的男人病逝,到重回雪国,明明已体无完肤,可在初见时岛村的严重,她依然是拥有明媚朝气的纯洁女孩。我猜想行男一定是她的初恋,在驹子独自上京时,只有行男为她送行。少年人没有能力为她另择出路,于是恋情绷断了,各奔东西。他又找到了美丽的姑娘,再见面时那姑娘称呼她“驹姐”。而她尽管痛心,却依然做出当艺妓的卑微选择,为他供上药费。
我喜欢驹子这个女人。她有满腔的爱,足以洗掉一身的淤泥。那爱尽管卑微,尽管无望与徒劳,依然是爱,是她燃烧生命换来的一缕烟。
我读到岛村本打算离去,但又后悔,回到的雪国,车子经过驹子,她奋不顾身地跳上车子。那张透过被水蒸气覆盖的窗子显现出的模糊的脸孔,那睁得圆而大的眼睛,半张的红嘴,抹着厚厚白粉的脸,格外凄厉,生生像个女鬼。可眸子中亮闪的愤怒,不解,企盼,无助和浓浓恐惧的光,有着常人也没有的人性深处的情绪。车子停下,岛村无奈地哄骗驹子,复又与她一道,终于让驹子快要被扯碎的心脏欢快地跳动起来了。
我喜欢驹子,可对她的悲哀更甚。
紧接着上文的情节,书已写到末尾。高潮终于到来。驹子正与岛村撒娇,火警的铃声骤然响起,预示着生命如陨星般的坠落。驹子担心着聚集在养蚕仓库看电影的村民,他们匆匆赶到,孩子们都已被解救,原以为平安无事,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女人在空中呈抛物线坠落到雪地上,她美丽的脸上燃起了火,不置一言死去。那便是叶子,岛村心中一个特别的女人,他因她的圣洁而不敢得到,更心生爱慕;驹子亦对她有复杂的情感,千头万绪,我无法理出一个脉络。
驹子抱着叶子,发出疯狂的喊叫,岛村抬眼看到银河流入了心里。故事在此处戛然而止,没有喧闹,没有平静。处在当中,让人惘然若失,也就没有心情为之勾画往后的种种,想想也并不会在意料之外,定然是岛村与驹子的永恒离别。平淡的继续过茶水样的生活,原本如火的此刻也熄灭了,只剩火星温暖余下的年华。
看过本书的读者都觉得《雪国》刻画了一个都市纨绔子弟所代表阶层反映出的徒劳。据说川端本人也是这样定位的。我想他一定留下弦外之音没有道明。这故事似是迷惘而无奈的,可从驹子角度,这悲哀是露骨的。作者借岛村的眼,不就是着力刻画了艺妓的不幸与幸。至于这书中的其它人,书中所反映的现实与社会,我不懂也不想领会。个人喜好,注定我向驹子寄托了全部情感。
随时可以看看《雪国》,在旅途中,在工作余,在疲惫时,翻开即刻有渺茫的景色围绕,没有复杂的情节,川端似诗非诗,似呢喃又不似的句子看几回都不觉得腻。尤其是他刻画人物与人物外观的奇妙笔触每每让人在脑海中产生美的联想。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岛村在火车玻璃上对叶子的观察。夜色中,流光忽明忽暗,镜中的容颜竟有了奇异的光辉,真实和虚幻让人无法分辨,好像这个世界整个坠入了镜中。
***********************************************************************
《伊豆的歌女》更短,情节更简单。“我”是个高等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个孤儿。在去伊豆的旅行中结识了一个卖艺人家,歌女薰子是其中的小女儿,一个十四岁不谙世事的纯洁少女。“我”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追随她的脚步,与卖艺一家人一同前行。这其中,算是体会了卖艺人生活的艰辛,而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自身的无限美好。离别时,“我“在船上落泪,似是为了离愁,似是为了他人关怀下的甜蜜空虚。
《伊豆的歌女》是川端的早期作品,读起来格外轻松。现实的残酷,譬如途中某些村子前树着的“卖艺人不许进入”被安排在文中不经意的字行间,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却能让人舒服的看下去。因此书中大量的光芒都被投注在歌女身上。融融的,透明的,像被置于一层卵膜中,血脉清晰,可是何其脆弱,碰一碰,它就要碎掉。
一本薄书,三两下就看完了。书旧了,没有油墨的香味。可让人在这春日的芬芳里,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让人记挂着一整个上午,一天,一个星期,一生一世。
学校里的书的数目是无法与市立图书馆里的藏书媲美的,但里头有许多泛黄的旧书,几十年的历史了,好像把时光都叠在一起夹在了里头,对于这样的老书,我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川端康成的作品就是藏匿在不起眼的老书里头被我寻获的。
老早就想看《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光听名字就觉得很美。在我的想象中,《雪国》是具有日本特色的纯爱故事,最好是穿着藏青色学生的男学生与美丽艺妓的爱恋;而后者则显得更悲情与现实,歌女总该有个悲惨的生事,经历了几段不成功的爱情,最后抑郁而终。直到看后,方知故事偏与我的想象背道而驰。
借来的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拿到手里头才晓得原来只是薄薄一个册子,我有些感慨,一部中篇,一个简短的故事就得到了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可见文字传递的神韵只能是透过它凝聚的灵魂。
故事很简单,要说梗概也不过几句话。总之传达一个惆怅的意境。
东京闲人岛村在一次北国温泉之旅中意外与三弦师傅家的驹子相识,而当时她尚是一个纯洁羞涩且执拗的女孩。通过自己闲时觅得的一些舞蹈知识,他博得了驹子的芳心。再次前来寻找驹子时,她已沦为艺妓,尽管两人从此开始维持肉体间的关系,尽管驹子对岛村炽烈的爱是显而易见的,岛村却不以为意,反而对另一个美丽的女子叶子产生了隐秘的情感。剧终,叶子在火灾中丧生。
看雪国时,有些急躁,因为书薄,一心等着高潮的到来。然而川端作品所属的“新感觉派”似乎并不注重这个。整部书充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好像兀自编制了一个潮湿的梦境,又好像春日里连呼吸都浸在一汪水中,竟让人有“闲梦江南梅熟日”的阴凉感。奇怪故事从始至终,多数都描绘着冬景。雪国本来就是个以雪著称的世界,而偏偏在白茫之中,就是萦绕春天潮湿的气息,或许是文中岛村与驹子共度的那个短暂春日给人的映像特别深刻。
文中有几个情感较为灼热的情节,姑且算是小高潮,都是由驹子一笔一划描绘的。相比较岛村的淡而无味,一如空虚的白水,驹子就像团烈火,女性的多愁善感叫她对这段看重的爱情,不惜付出所有,她的理智,她的身心。她明白一个小地方的末流艺妓不该有什么尊严,可她一直在日场夜场,人群散尽,杯盘狼藉时,清点自己心口累累伤痕,捏下一小块心尖上的肉,温柔地放到嘴上吹吹,放回去,她管那叫末日的尊严。如今她把这也碾成粉末,嘴对嘴进献给这个男人,企望他心里从此多出一块肉,能多少惦记着自己。只是她不会理解,这个纯真多过算计的欢场女子,不能也不愿窥探岛村演一场无关痛痒的戏的真实心理,他认为这一切均为徒劳与无义。
驹子为岛村送行,叶子赶来唤驹子回去为行男送终,驹子明确的拒绝。两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在这其中,一定藏着另一个故事。主角是驹子、行男与叶子。行男是三弦师傅家的儿子,与驹子是青梅竹马,后来又与叶子相恋,但村子里的人都说他是驹子的未婚夫。但当岛村问起两人的关系,驹子总是近乎偏执的全盘否定。接车站送别这个情节就昭示了驹子内心的惶恐。既想要守住自己的爱人岛村,又难以接受自己流离的生事连同与之相挂钩的童年玩伴。其中必须提到另一个细节,驹子是为了给患病的行男支付药费才开始艺妓生涯的,那么驹子本不应该与行男如此生疏,竟连临终最后一面,都吝啬给予,往后更连行男的墓地都不愿经过,想必其中是有着盘根错节的缘由的。这让我更同情驹子,命运没有为她画下公平的行路,一路崎岖,从被卖到东京当陪酒的侍女,赎下她的男人病逝,到重回雪国,明明已体无完肤,可在初见时岛村的严重,她依然是拥有明媚朝气的纯洁女孩。我猜想行男一定是她的初恋,在驹子独自上京时,只有行男为她送行。少年人没有能力为她另择出路,于是恋情绷断了,各奔东西。他又找到了美丽的姑娘,再见面时那姑娘称呼她“驹姐”。而她尽管痛心,却依然做出当艺妓的卑微选择,为他供上药费。
我喜欢驹子这个女人。她有满腔的爱,足以洗掉一身的淤泥。那爱尽管卑微,尽管无望与徒劳,依然是爱,是她燃烧生命换来的一缕烟。
我读到岛村本打算离去,但又后悔,回到的雪国,车子经过驹子,她奋不顾身地跳上车子。那张透过被水蒸气覆盖的窗子显现出的模糊的脸孔,那睁得圆而大的眼睛,半张的红嘴,抹着厚厚白粉的脸,格外凄厉,生生像个女鬼。可眸子中亮闪的愤怒,不解,企盼,无助和浓浓恐惧的光,有着常人也没有的人性深处的情绪。车子停下,岛村无奈地哄骗驹子,复又与她一道,终于让驹子快要被扯碎的心脏欢快地跳动起来了。
我喜欢驹子,可对她的悲哀更甚。
紧接着上文的情节,书已写到末尾。高潮终于到来。驹子正与岛村撒娇,火警的铃声骤然响起,预示着生命如陨星般的坠落。驹子担心着聚集在养蚕仓库看电影的村民,他们匆匆赶到,孩子们都已被解救,原以为平安无事,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女人在空中呈抛物线坠落到雪地上,她美丽的脸上燃起了火,不置一言死去。那便是叶子,岛村心中一个特别的女人,他因她的圣洁而不敢得到,更心生爱慕;驹子亦对她有复杂的情感,千头万绪,我无法理出一个脉络。
驹子抱着叶子,发出疯狂的喊叫,岛村抬眼看到银河流入了心里。故事在此处戛然而止,没有喧闹,没有平静。处在当中,让人惘然若失,也就没有心情为之勾画往后的种种,想想也并不会在意料之外,定然是岛村与驹子的永恒离别。平淡的继续过茶水样的生活,原本如火的此刻也熄灭了,只剩火星温暖余下的年华。
看过本书的读者都觉得《雪国》刻画了一个都市纨绔子弟所代表阶层反映出的徒劳。据说川端本人也是这样定位的。我想他一定留下弦外之音没有道明。这故事似是迷惘而无奈的,可从驹子角度,这悲哀是露骨的。作者借岛村的眼,不就是着力刻画了艺妓的不幸与幸。至于这书中的其它人,书中所反映的现实与社会,我不懂也不想领会。个人喜好,注定我向驹子寄托了全部情感。
随时可以看看《雪国》,在旅途中,在工作余,在疲惫时,翻开即刻有渺茫的景色围绕,没有复杂的情节,川端似诗非诗,似呢喃又不似的句子看几回都不觉得腻。尤其是他刻画人物与人物外观的奇妙笔触每每让人在脑海中产生美的联想。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岛村在火车玻璃上对叶子的观察。夜色中,流光忽明忽暗,镜中的容颜竟有了奇异的光辉,真实和虚幻让人无法分辨,好像这个世界整个坠入了镜中。
***********************************************************************
《伊豆的歌女》更短,情节更简单。“我”是个高等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个孤儿。在去伊豆的旅行中结识了一个卖艺人家,歌女薰子是其中的小女儿,一个十四岁不谙世事的纯洁少女。“我”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追随她的脚步,与卖艺一家人一同前行。这其中,算是体会了卖艺人生活的艰辛,而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自身的无限美好。离别时,“我“在船上落泪,似是为了离愁,似是为了他人关怀下的甜蜜空虚。
《伊豆的歌女》是川端的早期作品,读起来格外轻松。现实的残酷,譬如途中某些村子前树着的“卖艺人不许进入”被安排在文中不经意的字行间,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却能让人舒服的看下去。因此书中大量的光芒都被投注在歌女身上。融融的,透明的,像被置于一层卵膜中,血脉清晰,可是何其脆弱,碰一碰,它就要碎掉。
一本薄书,三两下就看完了。书旧了,没有油墨的香味。可让人在这春日的芬芳里,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让人记挂着一整个上午,一天,一个星期,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