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纽约!
应朗基地产系列文集约稿, 2011年1月出版.
---------
在纽约住了接近三年,提笔的时候正好到了要离开它的时候。这时发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丝毫未减,比怀着一腔热血来的时候甚至更加迷恋。于我而言,纽约早已超越了符号意义,在心中纠成了一团情结。这股情结既情绪化,又很理性,全然是某种“理想主义”情怀的产物。
周围的朋友们常常感到不解,在生活与现实面前,纽约无非以只是千千万万个城市之一,甚至还不如大多数城市的是,这里既不干净也不有序,物价很高而生活压力更不小。各花入各眼,我对这座城市的迷恋已成为一种“我执”,执着的不是现实的城市,而是自身看重它的各种意义和精神。
这是全然是一种私体验,在这个有太多面向和可能性的国际大都会里,每个人眼中的纽约极可能相差至光怪陆离。游客眼中的是各式各样的著名地标:时代广场、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华尔街、世贸中心遗址等。这些符号的意义是历史承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到此一游”式的照片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其意味大致类似人们见到公众人物都愿意去要个签名合张影一样,行为远大过于照片,而无关你对其的认知和态度,仅仅是出于“机会难得”。
对本地纽约客而言,纽约的生活显然大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美国生活”。没有大房,不用豪车,更没有沃尔玛。美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一个个的卫星城组成,人人都住在郊区,集居地分散,没有汽车完全出不了门。所谓市中心(downtown)只是耸立的一栋又一栋办公高楼,几乎无人烟居住的痕迹。而大部分的大城市,实际上downtown的面积很小,居住地与工作区分离,跟中国城市聚集区的概念相去甚远。以曼哈顿区为主的纽约城则是其中的唯一例外,整个曼哈顿岛就是一个大downtown,没有沃尔玛,实际上生活所需物品都基本上在步距范围之内。
在这里的城市生活是鲜活而动人的, 曼哈顿可以被解读为金融中心或时尚之城,甚至世界之都(Captial of the World),但它更是一座属于普通人的城市。寸金寸土的土地上,却保留着3.41平方公里之大的公共城市绿地“中央公园”。这是全美第一个公众公园,是真正属于普通纽约人的休闲方式——健身运动、亲子活动,还有许许多多公众艺术文化活动。在著名的Summerstage(夏季舞台)上,上演过纽约爱乐交响乐团、莎士比亚戏剧节、阿尔文艾利现代舞团及各种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演出活动。你只要早早去占上一个好位置,在草坪上铺上毯子,就可以家人和朋友边吃野餐边欣赏世界顶级水平的演出了,这是纽约人特有艺术文化福利。
这也正是我眼中的纽约,它的历史感给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移民城市, 其开放、兼容并包的多元性,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文化人才。虽然这并非意味着,生活对在这里居住的艺术家们不再艰辛,但纽约人的包容性和生活品味,让艺术家们不再是彻底的边缘人群,艺术欣赏和艺术教育更是社会主流不可缺的部分。几乎所有热爱创作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位置,心态上可以活得无比满足和舒适。反过来,只要你愿意,即使作为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异常丰富的文化生活,博物馆、画廊及各种艺术文化机构时常都有大量面对公众的免费活动,让你常常不经意间就可以碰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人和事。甚至许多惊喜就发生在街角,地铁里的爵士乐,或是公园里的Hip-Pop,你即使只是偶然路过,仍然会为这些创作者真挚的激情而感动不已。
这对于向往纽约的外来客,也许在《欲望城市》里四个摩登女郎五光十色的生活里似曾相见,除却其物质消费上的戏剧夸张,这样的纽约生活其实并非遥不可及。不过拨开时尚和情感包装的外衣, 这部纽约启蒙片让我中毒太深的更是里面不经意透出的纽约精神,传达的印象是“自信独立的单身女人在这座城市可以活得自足又精彩”。这般让人着迷的幻象充满着"女权主义"的意味,更是纽约这个"自由主义"大本营的侧面缩影。要知道从政治价值观的角度上而言,纽约精神里的反叛与包容,和传统的、以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为首的正统美国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世人往往误读纽约代表美国形象,殊不知这仅仅是一个强势的文化输出窗口,而并非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美国版本的海市蜃楼,因为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世界化的。
这都来自于移民文化式的根基,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里,纽约五个辖区里各个种族聚集的密集程度也是十分惊人的。近36%的居民在非美国的国家和地区出生,八百多万人口说着170多种语言。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布鲁克林有着正宗的纽约黑人文化;波多黎各人每年举行盛大游行纵贯第五大道;中国城里有个“小意大利”,中国人和意大利人出奇和谐地聚居着,一百多年来鲜有种族冲突的案件发生。多元的民族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架构和公平的法律体系中共存发展着。某种意义上与自己理想主义中世界大同的情怀十分吻合,令我对多元性(Diversity),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都着迷不已。也许民族大融合在客观上永远是个飘渺的距离,但多元性促生的理解与尊重,让各种族间的距离却不再遥远宛如天堑。
这么一个城市,给了你这样的希望和期待;然后,你就有了热爱纽约的许多理由。
---------
在纽约住了接近三年,提笔的时候正好到了要离开它的时候。这时发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丝毫未减,比怀着一腔热血来的时候甚至更加迷恋。于我而言,纽约早已超越了符号意义,在心中纠成了一团情结。这股情结既情绪化,又很理性,全然是某种“理想主义”情怀的产物。
周围的朋友们常常感到不解,在生活与现实面前,纽约无非以只是千千万万个城市之一,甚至还不如大多数城市的是,这里既不干净也不有序,物价很高而生活压力更不小。各花入各眼,我对这座城市的迷恋已成为一种“我执”,执着的不是现实的城市,而是自身看重它的各种意义和精神。
这是全然是一种私体验,在这个有太多面向和可能性的国际大都会里,每个人眼中的纽约极可能相差至光怪陆离。游客眼中的是各式各样的著名地标:时代广场、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华尔街、世贸中心遗址等。这些符号的意义是历史承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到此一游”式的照片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其意味大致类似人们见到公众人物都愿意去要个签名合张影一样,行为远大过于照片,而无关你对其的认知和态度,仅仅是出于“机会难得”。
对本地纽约客而言,纽约的生活显然大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美国生活”。没有大房,不用豪车,更没有沃尔玛。美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一个个的卫星城组成,人人都住在郊区,集居地分散,没有汽车完全出不了门。所谓市中心(downtown)只是耸立的一栋又一栋办公高楼,几乎无人烟居住的痕迹。而大部分的大城市,实际上downtown的面积很小,居住地与工作区分离,跟中国城市聚集区的概念相去甚远。以曼哈顿区为主的纽约城则是其中的唯一例外,整个曼哈顿岛就是一个大downtown,没有沃尔玛,实际上生活所需物品都基本上在步距范围之内。
在这里的城市生活是鲜活而动人的, 曼哈顿可以被解读为金融中心或时尚之城,甚至世界之都(Captial of the World),但它更是一座属于普通人的城市。寸金寸土的土地上,却保留着3.41平方公里之大的公共城市绿地“中央公园”。这是全美第一个公众公园,是真正属于普通纽约人的休闲方式——健身运动、亲子活动,还有许许多多公众艺术文化活动。在著名的Summerstage(夏季舞台)上,上演过纽约爱乐交响乐团、莎士比亚戏剧节、阿尔文艾利现代舞团及各种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演出活动。你只要早早去占上一个好位置,在草坪上铺上毯子,就可以家人和朋友边吃野餐边欣赏世界顶级水平的演出了,这是纽约人特有艺术文化福利。
这也正是我眼中的纽约,它的历史感给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移民城市, 其开放、兼容并包的多元性,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文化人才。虽然这并非意味着,生活对在这里居住的艺术家们不再艰辛,但纽约人的包容性和生活品味,让艺术家们不再是彻底的边缘人群,艺术欣赏和艺术教育更是社会主流不可缺的部分。几乎所有热爱创作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位置,心态上可以活得无比满足和舒适。反过来,只要你愿意,即使作为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异常丰富的文化生活,博物馆、画廊及各种艺术文化机构时常都有大量面对公众的免费活动,让你常常不经意间就可以碰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人和事。甚至许多惊喜就发生在街角,地铁里的爵士乐,或是公园里的Hip-Pop,你即使只是偶然路过,仍然会为这些创作者真挚的激情而感动不已。
这对于向往纽约的外来客,也许在《欲望城市》里四个摩登女郎五光十色的生活里似曾相见,除却其物质消费上的戏剧夸张,这样的纽约生活其实并非遥不可及。不过拨开时尚和情感包装的外衣, 这部纽约启蒙片让我中毒太深的更是里面不经意透出的纽约精神,传达的印象是“自信独立的单身女人在这座城市可以活得自足又精彩”。这般让人着迷的幻象充满着"女权主义"的意味,更是纽约这个"自由主义"大本营的侧面缩影。要知道从政治价值观的角度上而言,纽约精神里的反叛与包容,和传统的、以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为首的正统美国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世人往往误读纽约代表美国形象,殊不知这仅仅是一个强势的文化输出窗口,而并非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美国版本的海市蜃楼,因为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世界化的。
这都来自于移民文化式的根基,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里,纽约五个辖区里各个种族聚集的密集程度也是十分惊人的。近36%的居民在非美国的国家和地区出生,八百多万人口说着170多种语言。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布鲁克林有着正宗的纽约黑人文化;波多黎各人每年举行盛大游行纵贯第五大道;中国城里有个“小意大利”,中国人和意大利人出奇和谐地聚居着,一百多年来鲜有种族冲突的案件发生。多元的民族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架构和公平的法律体系中共存发展着。某种意义上与自己理想主义中世界大同的情怀十分吻合,令我对多元性(Diversity),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都着迷不已。也许民族大融合在客观上永远是个飘渺的距离,但多元性促生的理解与尊重,让各种族间的距离却不再遥远宛如天堑。
这么一个城市,给了你这样的希望和期待;然后,你就有了热爱纽约的许多理由。
vanessa
(New York City, United States)
blog地址:spaces.msn.com/members/vanessa920/ http://www.flickr.com/...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