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365@2010.11.13 我爱海中
![]() |
![]() |
2010-11-13
很少有一所中学,会在3088公里之外,还能召集那么多给力的校友,使60后至90后的诸位同学欢聚一堂。也很少有一所中学,能开一次这样既有学术水准又有实践意义的校友论坛吧?
在我亲爱的海中87周岁的这个月里,参加一次这样的校友论坛,真是一件让人骄傲的事情。虽然“孙去修来”伴我留念的校长更换了,但看到了久违的副校长和过去学生舆论中风云的政教科科长这等角色,在共同的怀旧情结驱使下,足以使年龄各异的众学生有默契地起哄又叫好,只差没喊出海中名句“dy”一词。
想起来那句滥俗的话,“今天我以海中为荣,明天海中以我为傲”。今天,在座的许多校友都实践了这句话,各种牛气哄哄齐聚一堂。各届状元,Stanford、哈佛等诸多名校毕业生,金融、学术、建筑业界强人,校友录上各种总经理和总裁……
各种骄傲中,最让我骄傲的是,在诸位校友的发言中,大家谢谢海中的教育,更谢谢海中包容他们的很多“坏事”。我发现我们一直共享着同一种自由校园文化和成长环境。在再塑性格的青春期,我们在这间自由包容的学校里长大,可以在底线之内做自己想做的各种好事和坏事,同时也被要求对这些事负责。
也是由于小岛高考压力小,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弱的缘故,海中的学生都将课余过得非常丰富:社团领域有学生会校团委组织各种琴棋书画比赛和各种学生活动。有三个文学社一个记者通讯社写作和编辑出版报刊杂志还出校考察还办全省文学创作赛,更有环保社、爱心社、科技社种种;文娱领域有一票难求观众甚至曾站在食堂桌子上鼓掌的十大歌手,有每年凝聚各班人心的合唱比赛,有年末众人期待的跨年园游会;自由领域更丰富而各道纵横,有人聚众在918时写爱国励志文贴满校园,有人常一拍桌子领兄弟离课堂而去闹走两个班主任,有为数不少的人和舍监政教斗智斗勇写联名信表达意见,还有几乎是所有人视其为传统的“DY文化”……
有室友问我,怎么你的中学同学都那么特别,又有毕业放弃高考看似为了明星跑去韩国工作而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情后的,又有愿意休学休息做自己的事情一年,还有自己不上某知名大跑去北京学法语到法国读书的……我想这和海中自由宽容的环境有关。
11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来海中时,看着走廊上的鲁迅铜像,对这所十年出了十一名状元的中学充满仰慕。我想,这一定是个充斥着各种“学习仔”的学校,如果我进来,会被教导成一个非常勤奋上进地学习的孩子吧?待我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着鲁迅先生铜像的鼻孔被恶作剧地塞上一个莲雾,大家哈哈大笑完毕又将其清理干净时,我才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是自由与宽容、混乱和创造并存。我并没有被教导成一个勤奋上进的学习仔。我爱上课画画写散文小说,爱到学生会文学社里掺一脚,更爱胡思乱想;觉得成绩不是一切,排名下滑时也会心心念念;爱听各种八卦传闻,更爱反思各种风云背后种种。我其实是被培养成了一个有想法的孩子:又自由又矛盾,一直在想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自己能成为什么?发现自己的不同后,总想着在社会框架和自我认同的价值中找一个平衡。
这,都是六年的海中生活带给我的基本形状。
我爱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