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与董卓
汉末董卓扰乱,王允用计将其除去。当巨贼陈尸于市,上下无不拍手称快,独有蔡邕感其知遇,形于颜色,竟以此触怒了王允,下狱死。这是听说过一点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的。
当时“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后世为之感慨叹息的也很多。我最近偶翻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也说到这一段:
“本‘一分为二’之旨,蔡邕好处应占几分,错处应占几分,那就凭看官们去评量了。
“就是董卓,九十九分的恶,也有一分的善:他一上台就为陈蕃、窦武平了反;继又擢用蔡邕、郑泰、何颙、荀爽、孔伷……这一批清流。如果说对蔡邕‘不以一眚掩大德’(立言仅次于立德)的话;那么,董卓也不应因其百恶而掩其一善吧?”
这真是书生之见,一善正为成其百恶。陈先生自认为所持观点是“一分为二”,可见虽兼通文史,马列主义的精义他却是一点也不晓得。且看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另一部伟大小说《西游记》的批示: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些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所逐,回到花果山,把千余来犯的猎人打得血染尸横,并鼓掌大笑道:“快活!自从归顺唐僧,他每每劝我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此言果然不差。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性命。”)
善恶绝非截然对立的自在之物,这才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苟目的纯正,手段可以不论,这是臭名昭著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但反过来,坏人作恶,手段他更不论。若不能适时也施些小恩小惠,装点门面、收拢人心,至多是小奸小坏,断不能成其为大奸大恶。董卓李傕郭汜辈之所以不成气候,够不到“乱世之奸雄”,正因其手段还太过“纯正”之故。
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三千年来要求的不过是尊重、知遇,他对我好,我就对他好(文言叫做“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表面上自命清高,其实与妇人女子何异?这种人最易收用,让他去发光发热。看曹操怎样对待陈琳,便明白不过了。
借用周一良老先生自传的书名——“毕竟是书生”。
这也可见意识形态洗脑实在是无用,“学习”、“运动”、“改造”了那么多年,大家还是不深刻理解马列主义,这就没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