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
看了蒋勋访谈,对这个人大爱。
谢谢清凉寂静推荐。
我喜欢龙应台,对她,说到底,是经历相似有些感受相同。她的有些文字,总还是觉得不够贴心。而对蒋,简直就是性情相似阿!
以下为引用:
-----------
“如果一个女子在怀胎的时候不快乐,她的忧伤大概会遗传给肚里的孩子。”
蒋勋就是那个曾经不快乐的孩子。兄弟姐妹6人,独他继承了母亲的悲伤与敏感,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感、婚姻不如意的悲凉感,通过血液、脐带和隐秘的基因,提前埋入他的身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
他把这看成一个隐喻,提醒自己,要极古典,但也要极现代。
人物周刊: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世的?
蒋勋:母亲一直不太愿意讲,因为国民党宣传辛亥革命,台湾教科书里一直写着“腐朽的满清”,她不愿让我们知道自己是满清后裔,是被革命的对象。但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其实很高兴。那时我读小学五六年级,正开始读《红楼梦》,知道自己是正白旗时我吓了一跳,因为曹雪芹也是正白旗。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渊源,仿佛我背负了一个很久远的家族秘密,这是一种罪,我必须为此赎罪。
人物周刊:小学五六年级认识就达到这个深度?或者仅仅因身世与众不同而高兴?
蒋勋:特别复杂,是自负、骄傲和悲壮感交织在一起。我常常写字送朋友,写李后主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里还在欢乐,醒来却发现自己是罪臣,是俘虏。后来我就有意识地从母亲嘴里挖故事,她说革命军攻下西安城的时候,4个城门被守住,有些词汇满人跟汉人发音不同,比如汉人说馒头,满人说馍馍,如果发音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是满人,马上就被拉出去杀头。历史没有对错,但它有一种大的残酷,在这样的残酷里,个人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人物周刊:这段过往于你有特殊的意义。
蒋勋:母亲经历过荣华富贵,也经历过没落,正如14岁被抄家的曹雪芹。她喜欢琴棋书画,喜欢戏剧,非常优雅。而我父亲是福建的底层农民,后来进了黄埔军校,事业很成功。母亲希望通过嫁他改变自己的政治处境,但她内心那个花冢,他一辈子都不懂。
人物周刊:你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处理死后的肉身?
蒋勋:我60岁的时候,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大家都是同龄人,共同签了一份意愿书:临终之时“绝不插管,绝不电击”。签完我很高兴地在那里切蛋糕,突然一个朋友说:“哎,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可能根本无能为力,连从抽屉里拿出意愿书的办法都没有。”我又紧张起来,难道要在胸口刺青说“绝不插管”?
人物周刊:这还是临终之时,死后怎样处置身体更是你无法控制的事。
蒋勋:所以我特别羡慕我妈妈,她早早地签了放弃最后救治的意愿书,存在家庭医生那里。大限到来之时,我们6个孩子聚在一起,医生从口袋里拿出那张意愿书宣读给我们听。她活到87岁,不想浑身插满管子延续全无质量的生命,也不想让孩子们为难。我常常想,不如我从现在起就修一个好死吧。
“烦恼即菩提”——佛偈
他脖子上须臾不离一块先秦的古玉,这是他的通灵宝玉,奇妙的是这块玉的形状跟他曾经的一款iPod一模一样。他把这看成一个隐喻,提醒自己,要极古典,但也要极现代。
人物周刊:你会出家吗?
蒋勋:大概不会了,我已经不在意那个形式,不在意戒不戒。出家是一种心灵的形式,贾宝玉也是出家的状态。他那些情爱纠葛,都是人间历劫,都是修行,在凡俗生活中了悟生命的苦难与涅槃,比真的住到庙里更难。
人物周刊:如果精神可以分类,你跟贾宝玉大概是同类,你是个很多情的人吗?
蒋勋:应该是吧,年轻时有很多这样的纠缠,修行也是在修这个“情”字。现在越来越多“同情”,在热闹中也能看出并懂得另一人的心事。就像我看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那些奸淫、偷盗、凶杀,仿佛是他人代我犯罪,我因为贪名、贪利、贪美,也可能犯下同样的罪孽。所以说“哀矜而勿喜”,所以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人物周刊:母亲去世时你说,你与母亲在未来还会以其他因缘关系相见,你相信前世今生?
蒋勋:绝对相信!我想所谓的前世今生,无非是科学尚不能证明的一种物质存留,骨殖烧掉了,会有灰烬留下来,心灵的灰烬是什么?我读苏东坡的诗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似曾相识”,熟悉到不可解释。《红楼梦》里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宝黛初见,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蒋勋:老实说,每次讲之前都有疑虑,但只要一开口,都像是第一次讲述,动情程度完全没减少,有时甚至在增加。所以科学无法解释两样东西,一是爱,一是美,它们跟物质性的东西不同,爱不是越分越少,而是越分越多,美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为什么坚持不出任文化局长?
蒋勋:我的性格并不适合从政,龙应台就比我适合得多。儒家通常把人放到一个大的社会家国关系中去讲忠孝,但我只想做自己。我也曾经想过,为了一个大的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目的,我是不是牺牲一下自己?但那个牺牲其实是假的。与其让贾宝玉去当文化局长,还不如就让他当个公子哥儿,跟他的姊姊妹妹谈谈恋爱,最后留下一本好的作品。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革命往往变成政治,导致杀戮或威权,而失败的革命却变成审美的革命,成为一种浪漫。
谢谢清凉寂静推荐。
我喜欢龙应台,对她,说到底,是经历相似有些感受相同。她的有些文字,总还是觉得不够贴心。而对蒋,简直就是性情相似阿!
以下为引用:
-----------
“如果一个女子在怀胎的时候不快乐,她的忧伤大概会遗传给肚里的孩子。”
蒋勋就是那个曾经不快乐的孩子。兄弟姐妹6人,独他继承了母亲的悲伤与敏感,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感、婚姻不如意的悲凉感,通过血液、脐带和隐秘的基因,提前埋入他的身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
他把这看成一个隐喻,提醒自己,要极古典,但也要极现代。
人物周刊: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世的?
蒋勋:母亲一直不太愿意讲,因为国民党宣传辛亥革命,台湾教科书里一直写着“腐朽的满清”,她不愿让我们知道自己是满清后裔,是被革命的对象。但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其实很高兴。那时我读小学五六年级,正开始读《红楼梦》,知道自己是正白旗时我吓了一跳,因为曹雪芹也是正白旗。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渊源,仿佛我背负了一个很久远的家族秘密,这是一种罪,我必须为此赎罪。
人物周刊:小学五六年级认识就达到这个深度?或者仅仅因身世与众不同而高兴?
蒋勋:特别复杂,是自负、骄傲和悲壮感交织在一起。我常常写字送朋友,写李后主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里还在欢乐,醒来却发现自己是罪臣,是俘虏。后来我就有意识地从母亲嘴里挖故事,她说革命军攻下西安城的时候,4个城门被守住,有些词汇满人跟汉人发音不同,比如汉人说馒头,满人说馍馍,如果发音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是满人,马上就被拉出去杀头。历史没有对错,但它有一种大的残酷,在这样的残酷里,个人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人物周刊:这段过往于你有特殊的意义。
蒋勋:母亲经历过荣华富贵,也经历过没落,正如14岁被抄家的曹雪芹。她喜欢琴棋书画,喜欢戏剧,非常优雅。而我父亲是福建的底层农民,后来进了黄埔军校,事业很成功。母亲希望通过嫁他改变自己的政治处境,但她内心那个花冢,他一辈子都不懂。
人物周刊:你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处理死后的肉身?
蒋勋:我60岁的时候,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大家都是同龄人,共同签了一份意愿书:临终之时“绝不插管,绝不电击”。签完我很高兴地在那里切蛋糕,突然一个朋友说:“哎,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可能根本无能为力,连从抽屉里拿出意愿书的办法都没有。”我又紧张起来,难道要在胸口刺青说“绝不插管”?
人物周刊:这还是临终之时,死后怎样处置身体更是你无法控制的事。
蒋勋:所以我特别羡慕我妈妈,她早早地签了放弃最后救治的意愿书,存在家庭医生那里。大限到来之时,我们6个孩子聚在一起,医生从口袋里拿出那张意愿书宣读给我们听。她活到87岁,不想浑身插满管子延续全无质量的生命,也不想让孩子们为难。我常常想,不如我从现在起就修一个好死吧。
“烦恼即菩提”——佛偈
他脖子上须臾不离一块先秦的古玉,这是他的通灵宝玉,奇妙的是这块玉的形状跟他曾经的一款iPod一模一样。他把这看成一个隐喻,提醒自己,要极古典,但也要极现代。
人物周刊:你会出家吗?
蒋勋:大概不会了,我已经不在意那个形式,不在意戒不戒。出家是一种心灵的形式,贾宝玉也是出家的状态。他那些情爱纠葛,都是人间历劫,都是修行,在凡俗生活中了悟生命的苦难与涅槃,比真的住到庙里更难。
人物周刊:如果精神可以分类,你跟贾宝玉大概是同类,你是个很多情的人吗?
蒋勋:应该是吧,年轻时有很多这样的纠缠,修行也是在修这个“情”字。现在越来越多“同情”,在热闹中也能看出并懂得另一人的心事。就像我看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那些奸淫、偷盗、凶杀,仿佛是他人代我犯罪,我因为贪名、贪利、贪美,也可能犯下同样的罪孽。所以说“哀矜而勿喜”,所以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人物周刊:母亲去世时你说,你与母亲在未来还会以其他因缘关系相见,你相信前世今生?
蒋勋:绝对相信!我想所谓的前世今生,无非是科学尚不能证明的一种物质存留,骨殖烧掉了,会有灰烬留下来,心灵的灰烬是什么?我读苏东坡的诗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似曾相识”,熟悉到不可解释。《红楼梦》里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宝黛初见,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蒋勋:老实说,每次讲之前都有疑虑,但只要一开口,都像是第一次讲述,动情程度完全没减少,有时甚至在增加。所以科学无法解释两样东西,一是爱,一是美,它们跟物质性的东西不同,爱不是越分越少,而是越分越多,美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为什么坚持不出任文化局长?
蒋勋:我的性格并不适合从政,龙应台就比我适合得多。儒家通常把人放到一个大的社会家国关系中去讲忠孝,但我只想做自己。我也曾经想过,为了一个大的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目的,我是不是牺牲一下自己?但那个牺牲其实是假的。与其让贾宝玉去当文化局长,还不如就让他当个公子哥儿,跟他的姊姊妹妹谈谈恋爱,最后留下一本好的作品。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革命往往变成政治,导致杀戮或威权,而失败的革命却变成审美的革命,成为一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