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强、没爱心和同情心的女儿
个性强、没爱心和同情心的女儿
问:
我女儿快10岁了,因为我在外地工作,在家的时间比较少,她从小就比较好强。两年前我离婚了,孩子归我抚养。现在她个性更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语言表达和内心很不一致。孩子越来越大,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她。
答:
我们今天的交流,首先需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对10岁的孩子来说,性格还没有形成,因此如“没爱心和同情心”此类评价对孩子来说太大、太重,并不实际。
长久以来,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总是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当TA是孩子,用成年人人的标准来衡量TA;孩子成年了,是大人了,我们不当TA是个成年人,用打量儿童的眼光看TA,总会说,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个小孩。童年时,剥夺了孩子犯错、成长的权力,成年后,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肩负责任的权力。孩子的另一个名字是,会不断犯错的小动物。
而我也相信,你所看到的孩子“没爱心和同情心”是你的真实,也从中感受到你的担心、不安和焦虑。那么既然它并不是应该贴在孩子脑门上的标签,这种看法从何而来?答案是,我们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也许,你也曾用“没爱心和同情心”来评价你的前夫,之所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这点,是心中依然没有放下与前夫的情感纠缠和角力,潜意识中作为婚姻结晶的孩子成为你们未完成关系的替代品。也许,别人抑或是你自己也用过“没爱心和同情心”来指责你,内心深处为了保护自己,而下意识地通过指责别人,使自己觉得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从而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也许,你的生活中总是感到缺少他人有爱心和有同情心地关照,而让你觉得难过、凄冷和无力,出于这个需要,当孩子总是不能满足你对她的需要时,便冠以“没爱心和同情心”,以期通过这样的评价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得到内心的抚慰。诸如此般。
两年前,你离婚了。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不仅包括家庭,多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都表明,家庭离异的孩子,在学习困难、社交困难、品行问题、犯罪率方面的概率均显著高于健全家庭,从中还是可见家庭的重要性。诚然,面对婚姻家庭不幸,离婚不失为解决不良婚姻家庭关系的途径之一。从面对现实、接纳现状的解决取向来说,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孩子受到的影响做一下评估。家庭原型,已经在人类的文化基因、心理基因中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任何原因的家庭破裂,都会给每个成员带来残缺、破损和痛苦的分离体验。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家庭的联结与分拆都不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结果。如此,也许在孩子眼里,自己因家庭破裂承受的种种痛苦,责任全都归咎于父母。而孩子又不能失去对父母或某一方的依赖独立生活,若不经过充分的理解和安抚,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羞耻、愤怒与忠诚的矛盾就可能会逐渐在孩子心里滋长。也许,孩子只是在用她从父母身上习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愤怒、或悲伤、或拒绝……。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及其原因,仅仅从大人对事件理解的角度关注情绪影响下的行为结果,就会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隔离亲子情感交流的冰障越积越厚。
关于“语言表达和内心很不一致”,一方面,是我们并不见得真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一致不一致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语言表达只是我们人类表达自己很有限的一种方式,语气、姿势、情态、眼神、甚至呼吸等等,都在传递信息,表达的情境和形式重于内容。更重要的,是孩子对真实的判断、言语使用的准确程度都与大人有很多不同,我们的确无法站在孩子的视角和立场观察、思考、表达,那么至少可以接纳孩子依然是孩子这个现实吧。
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用自己的好恶评价孩子,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一些教育孩子要诀。知易行难,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问:
我女儿快10岁了,因为我在外地工作,在家的时间比较少,她从小就比较好强。两年前我离婚了,孩子归我抚养。现在她个性更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语言表达和内心很不一致。孩子越来越大,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她。
答:
我们今天的交流,首先需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对10岁的孩子来说,性格还没有形成,因此如“没爱心和同情心”此类评价对孩子来说太大、太重,并不实际。
长久以来,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总是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当TA是孩子,用成年人人的标准来衡量TA;孩子成年了,是大人了,我们不当TA是个成年人,用打量儿童的眼光看TA,总会说,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个小孩。童年时,剥夺了孩子犯错、成长的权力,成年后,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肩负责任的权力。孩子的另一个名字是,会不断犯错的小动物。
而我也相信,你所看到的孩子“没爱心和同情心”是你的真实,也从中感受到你的担心、不安和焦虑。那么既然它并不是应该贴在孩子脑门上的标签,这种看法从何而来?答案是,我们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也许,你也曾用“没爱心和同情心”来评价你的前夫,之所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这点,是心中依然没有放下与前夫的情感纠缠和角力,潜意识中作为婚姻结晶的孩子成为你们未完成关系的替代品。也许,别人抑或是你自己也用过“没爱心和同情心”来指责你,内心深处为了保护自己,而下意识地通过指责别人,使自己觉得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从而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也许,你的生活中总是感到缺少他人有爱心和有同情心地关照,而让你觉得难过、凄冷和无力,出于这个需要,当孩子总是不能满足你对她的需要时,便冠以“没爱心和同情心”,以期通过这样的评价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得到内心的抚慰。诸如此般。
两年前,你离婚了。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不仅包括家庭,多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都表明,家庭离异的孩子,在学习困难、社交困难、品行问题、犯罪率方面的概率均显著高于健全家庭,从中还是可见家庭的重要性。诚然,面对婚姻家庭不幸,离婚不失为解决不良婚姻家庭关系的途径之一。从面对现实、接纳现状的解决取向来说,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孩子受到的影响做一下评估。家庭原型,已经在人类的文化基因、心理基因中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任何原因的家庭破裂,都会给每个成员带来残缺、破损和痛苦的分离体验。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家庭的联结与分拆都不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结果。如此,也许在孩子眼里,自己因家庭破裂承受的种种痛苦,责任全都归咎于父母。而孩子又不能失去对父母或某一方的依赖独立生活,若不经过充分的理解和安抚,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羞耻、愤怒与忠诚的矛盾就可能会逐渐在孩子心里滋长。也许,孩子只是在用她从父母身上习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愤怒、或悲伤、或拒绝……。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及其原因,仅仅从大人对事件理解的角度关注情绪影响下的行为结果,就会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隔离亲子情感交流的冰障越积越厚。
关于“语言表达和内心很不一致”,一方面,是我们并不见得真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一致不一致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语言表达只是我们人类表达自己很有限的一种方式,语气、姿势、情态、眼神、甚至呼吸等等,都在传递信息,表达的情境和形式重于内容。更重要的,是孩子对真实的判断、言语使用的准确程度都与大人有很多不同,我们的确无法站在孩子的视角和立场观察、思考、表达,那么至少可以接纳孩子依然是孩子这个现实吧。
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用自己的好恶评价孩子,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一些教育孩子要诀。知易行难,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