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故事集前言
《论为什么我的前男友们最后都成为了自由意志主义经济学家》
“分析自己作品的作家没有前途。”
——Wendy
Prologue · 缘起
发散性思维想着编辑Alex改我的文章时会不会笑着发现 里面采访的4个美国人中3个都是犹太人(包括他自己)…… 然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自从我和Michael分手后,我已经1整年没有交过男朋友了。
光棍节反倒没有提醒我这个悲催的事实……因为对现在的我来说,单身这个状态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而我的寂寞感主要来源于觉得自己在浪费余生……以前都觉得浪费余生是因为“没有男朋友”……后来刨问题到最根本之处就明白,其实更多是因为不认识牛逼的人、做没意义的事,失去individuality etc.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两人的智识与搭配指数关系大不大——肯定没有我这个文艺青年印象中那么重要。而我就是典型的“越写就越清楚”的人……为了纪念单身成长历程,分析自我,我今天终于要实现这个想法!
杂志《n+1》提到某本小说的女主角倾慕一位风流倜傥的男作家,最后决然不再适应男主角的野心,而是撒手去追寻自己的智识理想。说来好像是一个很平凡的励志故事,其实我想,还是有很多文艺女学术女都在思考——我爱的是艺术还是艺术的形式?我爱的是知识还是知识的象征?我爱的是思想还是思想的地位?如果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之间交过比较理想的男朋友,说不定我就反省不到这些。
作为一个pseudo知识分子,知识构成和价值体系是我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目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连续喜欢了好几个经济学上的右翼???就象毛主席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周围很多朋友全都在上一种课,那肯定也解释了你自己的不少特征,更何况男友!而且还大部分偏向于与我价值体系相反的那一边……作为一个知性青年,我有必要总结规律!
我看上去是个嬉皮摇滚理想主义左翼青年,其实内心和许多女性一样 向往着安全感、可以依靠的东西。Women are sentimentalists by nature, empiricists by nurture, no? 再有,做MyerBriggs测试时发现自己的性格分类是秩序捍卫者;当时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之后却也经历了许多见证该测试结果的事情。他们还有如下共同特点:成长环境不理想,自己亲身的体验太荒谬而不可理喻,于是获取价值观的渠道就很独特。藐视空架子的权威+猎奇地挑战conventional wisdom,从而自学成才。etc
Anyways, 认真写一篇讨论《论为什么我的前男友们最后都成为了自由意志主义经济学家》系列故事的想法前些天就此萌芽了。然而,这个题目只是噱头。……知性青年终究是没有办法科学地归类的,况且我相信liberalist的观点:在死之前,任何人的性格都是可以改变的。即便你的性格再保守,对自己再肯定,“知识”和“经验”先于“价值观”,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战。我们的道路还很远,发展空间还很大。况且这杂文既不是纯学术也不是纯抒情小说。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难免加入一些对阅读文章的人来说无关紧要的东西……怎么平衡趣事和理论呢,叹息,尽量要往文学形式那边靠,而不是论述!
“分析自己作品的作家没有前途。”
——Wendy
Prologue · 缘起
发散性思维想着编辑Alex改我的文章时会不会笑着发现 里面采访的4个美国人中3个都是犹太人(包括他自己)…… 然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自从我和Michael分手后,我已经1整年没有交过男朋友了。
光棍节反倒没有提醒我这个悲催的事实……因为对现在的我来说,单身这个状态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而我的寂寞感主要来源于觉得自己在浪费余生……以前都觉得浪费余生是因为“没有男朋友”……后来刨问题到最根本之处就明白,其实更多是因为不认识牛逼的人、做没意义的事,失去individuality etc.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两人的智识与搭配指数关系大不大——肯定没有我这个文艺青年印象中那么重要。而我就是典型的“越写就越清楚”的人……为了纪念单身成长历程,分析自我,我今天终于要实现这个想法!
杂志《n+1》提到某本小说的女主角倾慕一位风流倜傥的男作家,最后决然不再适应男主角的野心,而是撒手去追寻自己的智识理想。说来好像是一个很平凡的励志故事,其实我想,还是有很多文艺女学术女都在思考——我爱的是艺术还是艺术的形式?我爱的是知识还是知识的象征?我爱的是思想还是思想的地位?如果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之间交过比较理想的男朋友,说不定我就反省不到这些。
作为一个pseudo知识分子,知识构成和价值体系是我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目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连续喜欢了好几个经济学上的右翼???就象毛主席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周围很多朋友全都在上一种课,那肯定也解释了你自己的不少特征,更何况男友!而且还大部分偏向于与我价值体系相反的那一边……作为一个知性青年,我有必要总结规律!
我看上去是个嬉皮摇滚理想主义左翼青年,其实内心和许多女性一样 向往着安全感、可以依靠的东西。Women are sentimentalists by nature, empiricists by nurture, no? 再有,做MyerBriggs测试时发现自己的性格分类是秩序捍卫者;当时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之后却也经历了许多见证该测试结果的事情。他们还有如下共同特点:成长环境不理想,自己亲身的体验太荒谬而不可理喻,于是获取价值观的渠道就很独特。藐视空架子的权威+猎奇地挑战conventional wisdom,从而自学成才。etc
Anyways, 认真写一篇讨论《论为什么我的前男友们最后都成为了自由意志主义经济学家》系列故事的想法前些天就此萌芽了。然而,这个题目只是噱头。……知性青年终究是没有办法科学地归类的,况且我相信liberalist的观点:在死之前,任何人的性格都是可以改变的。即便你的性格再保守,对自己再肯定,“知识”和“经验”先于“价值观”,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战。我们的道路还很远,发展空间还很大。况且这杂文既不是纯学术也不是纯抒情小说。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难免加入一些对阅读文章的人来说无关紧要的东西……怎么平衡趣事和理论呢,叹息,尽量要往文学形式那边靠,而不是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