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华丽
一直以来鄙人对语言风格都有两种取向上的理解:即注重华丽形式的浪漫主义和注重内容深刻的现实主义。诚然,许多优秀的作家能够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但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仍能较容易的发现一个作者他的文字更偏向于哪一种风格。
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个人追求,另一方面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好比说,一篇阐述理论的论文,过于强求它的形式有多么华丽就是过分的苛求了;而如若是一篇叙事的小说,则既可以选择浪漫主义的写法也可以选择现实主义的写法,这时就要看作者的个人追求了。
单就读者的阅读体验来看,显然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文字更能引起多数读者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文字更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而这种审美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审美。这就像在古董界,刚入行的人往往喜欢的是清朝盛世时的多色釉,而往往对于宋代单色釉不屑一顾,而入行多年的行家,往往才能欣赏到后者超凡脱俗的美感。返回到语言方面,道理相同,作为写文章的人,很容易学到的就是堆砌华丽的词藻,使文章看上去很美,而的确华丽形式的文章也更能让读者审美,但个人觉得也许这样的文章中的语言失去了语言最初的功用即传播思想,这样的文章写到了极致或许可以归为艺术品的范畴,但也就仅此而已。注重表现深刻内容的语言风格,往往将语言的可读性这方面无意识的降低了,这就同时提高了读者阅读的门槛,事实上这种风格的文章往往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杜甫在生前名声远不如李白,而如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鲁迅这样的作家的文字并不易为大众所接受。但当读者的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就会发现这些人藏在晦涩语言下的如金子般闪光的思想,而此时再看所谓华丽的形式,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外壳罢了。
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个人追求,另一方面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好比说,一篇阐述理论的论文,过于强求它的形式有多么华丽就是过分的苛求了;而如若是一篇叙事的小说,则既可以选择浪漫主义的写法也可以选择现实主义的写法,这时就要看作者的个人追求了。
单就读者的阅读体验来看,显然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文字更能引起多数读者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文字更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而这种审美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审美。这就像在古董界,刚入行的人往往喜欢的是清朝盛世时的多色釉,而往往对于宋代单色釉不屑一顾,而入行多年的行家,往往才能欣赏到后者超凡脱俗的美感。返回到语言方面,道理相同,作为写文章的人,很容易学到的就是堆砌华丽的词藻,使文章看上去很美,而的确华丽形式的文章也更能让读者审美,但个人觉得也许这样的文章中的语言失去了语言最初的功用即传播思想,这样的文章写到了极致或许可以归为艺术品的范畴,但也就仅此而已。注重表现深刻内容的语言风格,往往将语言的可读性这方面无意识的降低了,这就同时提高了读者阅读的门槛,事实上这种风格的文章往往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杜甫在生前名声远不如李白,而如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鲁迅这样的作家的文字并不易为大众所接受。但当读者的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就会发现这些人藏在晦涩语言下的如金子般闪光的思想,而此时再看所谓华丽的形式,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外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