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中华诗书长廊
三峡——中华诗书长廊
——为三峡添个文化名
高致贤
昨天,我以为“游遍重庆”征文的截稿时间已到,匆匆写下《两壁书廊》就上传了;而后一看,觉得此名不能代表长江之伟大。
长江乃我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三峡便是这悠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诗书长廊,两壁书橱不过是此文化长廊中之局部,故尔产生了这一篇!那么,为什么不写成文化长廊而要写成诗书长廊呢?这里有个视觉形像问题。当我们船观三峡两岸悬崖绝壁之时,便会觉得自已徜徉于图书馆内,那斑驳之碧岩就像书橱,联想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正如我此前写的那篇《“万卷诗书”峡内藏》(附后)的拙文所言:三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壁书廊!我发现三峡两岸存列着万卷诗书”。
很多博友对这两壁书廊也很关注:小燕在该文评论中写道:最后一张照片真的像是“书廊的一角”,源源不断的游客便是三峡书廊的读者,随着年代的久远,书橱在不断的整理摆放图书的位置,历千年风雨而不朽!请问高大哥:“两壁书廊”是旅游的名称还是你想象力发挥所致?小燕
我如实回复她:那是在三峡两岸悬崖碧壁的启发下,我突发奇想冒出来的,说出之后,立即受到与我同游的乐乐首肯与赞赏。
另有一位叫薛啸宙的博友写道:皆曰三峡游老高偏为读胸中若无书绝壁怎为橱
我并不因其表扬鄙人而引用其评,只因我从他或她的诗评中获得一种启示:有人三峡游,有人三峡读;有人游中读,有人读中游;很多有识之士则是边读边游,抑或边游边读。可我在游览中却没有听到导游从这方面谈及三峡之文化底蕴及其内涵。于是,我在这里冒昧地为三峡两岸的悬崖绝壁取个“中华诗书长廊”之名称,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有关单位将这“三峡——中华诗书长廊”作为导游名称写入导游词中,藉以介绍三峡之历史文化背景,提高三峡的历史文化品味。井蛙之见,敬望方家不吝赐教!
这中华诗书长廊的导游词怎么写?高手如云,这里不需赘述,我仅将拙文:《“万卷诗书”峡内藏》附于本文之后,抛砖引玉!为专家和爱好者们提供一点儿思考线索。
附:“万卷诗书”峡内藏
——庚寅国庆三峡游一得之四
高致贤
好容易于10月4日买到了单程游的船票,翊日从万州港码头登船开始了长江三峡三日游的历程。
游轮启航,晓行夜泊,时有晓泊夜行。一路上,观不完的自然风光,赏不尽的人文景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壁书廊!我发现三峡两岸存列着万卷诗书。乐乐马上认同我的观察。
不是吗?伫立船头观两岸,时而绝壁千仞,时而孤峰独秀。不管是绝壁还是孤峰,它们临水之麓几为书橱。橱内陈列着N多图书。仔细观之,那些“图书”开本不同,摆设各异,色彩有别;就陈列方式来看,有的竖列,有的横摆,有的平叠,有的杂乱无章,有的……足见这些图书仍在被不时阅读之中,虽然年代久远,皆因纸质坚硬,历千年风雨而不朽,遂被后人称之为沉积岩或页岩!
因有这么多的图书供中外游人浏览,岂止游人?华人皆在阅览着,故尔三峡成了咱华夏儿女的历史文化长廊!国际游人的取宝之地!然而,那么多图书又是谁于什么时候陈列于此?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千里书橱绝非某一人或某些人可为,而是咱华夏民族之文化积淀。不过也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存书者的历史记录:大禹治水的实施方案,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三卷的作者郭璞和《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等等学者留下的资料,那已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诗词发展之唐宋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陆游、范大成等骚客文人在此之存书,那已有案可稽了!
请看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说明那些杂乱无章堆放的诗书,便是杜甫老先生散漫放于此地的。他忽然听到家乡解放之特大喜讯,急于回乡,归心似箭,早已无心整理书籍了,遂将诗书漫卷,随便堆放于斯,携家眷直奔洛阳!
而李白这个急性子老头呢?早酒三盅下肚,也不知有什么破事儿,一大早就轻舟简从,以一日千里之大跃进速度回江陵去。还对此作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历史记录。从这“轻舟”记录中可知,他的书没有带走几本,全存列于三峡两岸!……记录不胜枚举,也不需赘述。三峡藏书知多少?不计其数,三峡文化如长江——源远流长!前人一代代读过来,后人一代代读下去。源源不断的游客便是三峡图书的读者!他们正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三峡添个文化名
高致贤
昨天,我以为“游遍重庆”征文的截稿时间已到,匆匆写下《两壁书廊》就上传了;而后一看,觉得此名不能代表长江之伟大。
长江乃我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三峡便是这悠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诗书长廊,两壁书橱不过是此文化长廊中之局部,故尔产生了这一篇!那么,为什么不写成文化长廊而要写成诗书长廊呢?这里有个视觉形像问题。当我们船观三峡两岸悬崖绝壁之时,便会觉得自已徜徉于图书馆内,那斑驳之碧岩就像书橱,联想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正如我此前写的那篇《“万卷诗书”峡内藏》(附后)的拙文所言:三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壁书廊!我发现三峡两岸存列着万卷诗书”。
很多博友对这两壁书廊也很关注:小燕在该文评论中写道:最后一张照片真的像是“书廊的一角”,源源不断的游客便是三峡书廊的读者,随着年代的久远,书橱在不断的整理摆放图书的位置,历千年风雨而不朽!请问高大哥:“两壁书廊”是旅游的名称还是你想象力发挥所致?小燕
我如实回复她:那是在三峡两岸悬崖碧壁的启发下,我突发奇想冒出来的,说出之后,立即受到与我同游的乐乐首肯与赞赏。
另有一位叫薛啸宙的博友写道:皆曰三峡游老高偏为读胸中若无书绝壁怎为橱
我并不因其表扬鄙人而引用其评,只因我从他或她的诗评中获得一种启示:有人三峡游,有人三峡读;有人游中读,有人读中游;很多有识之士则是边读边游,抑或边游边读。可我在游览中却没有听到导游从这方面谈及三峡之文化底蕴及其内涵。于是,我在这里冒昧地为三峡两岸的悬崖绝壁取个“中华诗书长廊”之名称,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有关单位将这“三峡——中华诗书长廊”作为导游名称写入导游词中,藉以介绍三峡之历史文化背景,提高三峡的历史文化品味。井蛙之见,敬望方家不吝赐教!
这中华诗书长廊的导游词怎么写?高手如云,这里不需赘述,我仅将拙文:《“万卷诗书”峡内藏》附于本文之后,抛砖引玉!为专家和爱好者们提供一点儿思考线索。
附:“万卷诗书”峡内藏
——庚寅国庆三峡游一得之四
高致贤
好容易于10月4日买到了单程游的船票,翊日从万州港码头登船开始了长江三峡三日游的历程。
游轮启航,晓行夜泊,时有晓泊夜行。一路上,观不完的自然风光,赏不尽的人文景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壁书廊!我发现三峡两岸存列着万卷诗书。乐乐马上认同我的观察。
不是吗?伫立船头观两岸,时而绝壁千仞,时而孤峰独秀。不管是绝壁还是孤峰,它们临水之麓几为书橱。橱内陈列着N多图书。仔细观之,那些“图书”开本不同,摆设各异,色彩有别;就陈列方式来看,有的竖列,有的横摆,有的平叠,有的杂乱无章,有的……足见这些图书仍在被不时阅读之中,虽然年代久远,皆因纸质坚硬,历千年风雨而不朽,遂被后人称之为沉积岩或页岩!
因有这么多的图书供中外游人浏览,岂止游人?华人皆在阅览着,故尔三峡成了咱华夏儿女的历史文化长廊!国际游人的取宝之地!然而,那么多图书又是谁于什么时候陈列于此?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千里书橱绝非某一人或某些人可为,而是咱华夏民族之文化积淀。不过也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存书者的历史记录:大禹治水的实施方案,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三卷的作者郭璞和《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等等学者留下的资料,那已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诗词发展之唐宋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陆游、范大成等骚客文人在此之存书,那已有案可稽了!
请看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说明那些杂乱无章堆放的诗书,便是杜甫老先生散漫放于此地的。他忽然听到家乡解放之特大喜讯,急于回乡,归心似箭,早已无心整理书籍了,遂将诗书漫卷,随便堆放于斯,携家眷直奔洛阳!
而李白这个急性子老头呢?早酒三盅下肚,也不知有什么破事儿,一大早就轻舟简从,以一日千里之大跃进速度回江陵去。还对此作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历史记录。从这“轻舟”记录中可知,他的书没有带走几本,全存列于三峡两岸!……记录不胜枚举,也不需赘述。三峡藏书知多少?不计其数,三峡文化如长江——源远流长!前人一代代读过来,后人一代代读下去。源源不断的游客便是三峡图书的读者!他们正如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