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剧的名义——对2016年6月上戏演出的剧评
这篇剧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言:
这部戏我第一次看,是在2015年9月该剧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举办的首演。我因为工作关系,连看了两场;然后2016年6月又在上戏剧院看了一场。两版的差异在于:后一版把前一版里大部分还算好的地方拿掉或者改掉了,改得更差了;唯一比前一版强的,就是后一版里女主终于是死在日本人枪下,而不是被自己人误炸死的了。
下文就是应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邀请,对2016年6月这版演出做出的评议,原文照发,没有改动。
~~~~~~~~~~~~~~~~~~~~~~~~~~~~~~~~~~~~~~~~~~~~~~~~~~~~~~~~~~~~~~~
故事文本的内容:
本剧故事框架搭建可取,基本涵盖了历史时段,也涉及了很多史实。但首先剧情线索和逻辑有问题——全局诉求不清晰,一会儿是感恩,一会儿是反抗,主线混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专家都一致认为音乐剧应该是有单一诉求从头至尾贯穿全剧的。其次,情节设计有违常识——制造不爆炸的手榴弹,日本侵略者必然会发现,这个决定有点不现实。由此很多细节可信度较低,比如“探监密谋”这段——怎么可能在林亦轩被日本人关押时,Frank和林亦兰去探监时,公然讨论作弄日本人的计划呢?还有当犹太人在隔离区内,被日本看守封锁无法外出谋生时,中国人又是如何成群结队跳着舞送大饼油条去的呢?这样的日本侵略者也太仁慈慷慨了。细节决定了主线发展走向,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整个剧情的脱节乏力。
编剧导演的创意:
编剧对历史内容比较了解,应该是做了不少功课,确实用心。但是人物塑造太脸谱,太扁平,缺乏层次。无论是上海人还是犹太人,都性格很单一,基本上所有场景都是一个反应表现:犹太人就是悲伤感恩,中国人就是无私无畏,这样不够生活化,不逼真,容易审美疲劳。
导演问题不小:舞台调度和站位比较单调,集体舞式舞蹈比比皆是,比如码头上父女相认时的群舞就没有什么必要,反而转移观众关注点;之后的“伞舞”和“灯笼舞”也毫无意义,既拖慢了剧情节奏,干扰了观众的情绪发展跟进,又将中国文化元素简易化、程式化、抹杀了生活韵味,搞成了“民俗村”类型的表演,相当可惜!此外还有好几次角色之间——如Jacob和Rena、还有男女主角之间,数次呼唤四五次却“不相见”,也没有必要,除了破坏表演节奏以外。演出后我们和观看过该剧的欧美音乐剧专家交流,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最需要指出的是情绪发展上的设计塑造:
1)当Frank父母的噩耗传来时,首先Rena这般直截了当告诉他就比较突兀,然后在他万分悲痛时,Rena又“趁机”表白真心却语焉不详,更不合理;
2)Frank初到林家工厂,按照剧情发展,本来就是打算来帮忙的——林亦兰不可能一路上不说明就里,他就会跟着过来。但是到了现场他却唱了一首感恩的歌(“Agony... Misery”),似乎是为了感恩才帮助林家修复设备的,实际上把故事格局变小了,变成犹太人上海人“利益互惠”;
3)黑市那段意识型的表演明显多余了,没有必要把Abraham和黑市描绘成比日本人占领区还要黑暗恐怖的地方,同时女主演在那里唱的那首歌太“思想教育”化了,一样又是抹杀生活真实感的做法;
4)Rena对Frank的单相思感情铺垫还不够,以至于第二幕她出来唱怨曲时,观众们不少会感到突兀而笑场。
演员表演的技艺:
导演不到位,演员的水平也受影响。今晚不少演员不在状态,男女主演,犹太小朋友数次走音不说,有几次男主演都没走到光圈位置记得。而且第一幕男主角得到父母噩耗昏死这一段,毫无演技可言,一直在摆造型。
舞台综合的呈现:
舞美设计不错,有想法,几个简单的结构灵活变换,适应了不同场景的需要。可惜这个设计风格色调偏后工业化,刚烈强劲,美感不足,反倒无法烘托剧中爱的主题色彩。
灯光的设计就太简单了,没有特色。
音响效果很差,耳麦漏音现象经常出现。
音乐唱腔及唱词台词的水准:
音乐创作整体感尚可,但是有些旋律太过花哨,炫技成分较多,贴和剧情不够紧密。Rena的怨曲不错!
歌词台词有较大问题:解释性太强,就像在给观众上课宣讲,有时候为了刻意强调一个事件生拉硬拽,显得不够生活化。个别台词做了生活化处理,比如说方言段落,第一不够正(比如上海话的尖团音不明显),第二嵌合度也差,生硬了一些。还有些歌词则为了照顾双语演唱,中不中洋不洋的,有点尴尬。
其他方面的评价:总体来说,故事选材不错,表演形式也算新颖,但是编创团队对音乐剧创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当,很多地方可惜了。比如犹太人的塑造上,现在舞台上都是臆想中的犹太人形象,而不是欧美观众认可的活生生的犹太人形象,同时把故事主题局限在“感恩”也格局不够大,无法引起国外观众的共鸣——这点上我们和来自美国的犹太籍艺术家交流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果该剧要打造成精品,并试图走出国门,需要好好打磨回炉!尤其是到百老汇去,因为百老汇几乎是犹太人的天下,这种刻板刻画的犹太人形象,很容易让国外观众倒胃口。
这部戏我第一次看,是在2015年9月该剧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举办的首演。我因为工作关系,连看了两场;然后2016年6月又在上戏剧院看了一场。两版的差异在于:后一版把前一版里大部分还算好的地方拿掉或者改掉了,改得更差了;唯一比前一版强的,就是后一版里女主终于是死在日本人枪下,而不是被自己人误炸死的了。
下文就是应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邀请,对2016年6月这版演出做出的评议,原文照发,没有改动。
~~~~~~~~~~~~~~~~~~~~~~~~~~~~~~~~~~~~~~~~~~~~~~~~~~~~~~~~~~~~~~~
故事文本的内容:
本剧故事框架搭建可取,基本涵盖了历史时段,也涉及了很多史实。但首先剧情线索和逻辑有问题——全局诉求不清晰,一会儿是感恩,一会儿是反抗,主线混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专家都一致认为音乐剧应该是有单一诉求从头至尾贯穿全剧的。其次,情节设计有违常识——制造不爆炸的手榴弹,日本侵略者必然会发现,这个决定有点不现实。由此很多细节可信度较低,比如“探监密谋”这段——怎么可能在林亦轩被日本人关押时,Frank和林亦兰去探监时,公然讨论作弄日本人的计划呢?还有当犹太人在隔离区内,被日本看守封锁无法外出谋生时,中国人又是如何成群结队跳着舞送大饼油条去的呢?这样的日本侵略者也太仁慈慷慨了。细节决定了主线发展走向,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整个剧情的脱节乏力。
编剧导演的创意:
编剧对历史内容比较了解,应该是做了不少功课,确实用心。但是人物塑造太脸谱,太扁平,缺乏层次。无论是上海人还是犹太人,都性格很单一,基本上所有场景都是一个反应表现:犹太人就是悲伤感恩,中国人就是无私无畏,这样不够生活化,不逼真,容易审美疲劳。
导演问题不小:舞台调度和站位比较单调,集体舞式舞蹈比比皆是,比如码头上父女相认时的群舞就没有什么必要,反而转移观众关注点;之后的“伞舞”和“灯笼舞”也毫无意义,既拖慢了剧情节奏,干扰了观众的情绪发展跟进,又将中国文化元素简易化、程式化、抹杀了生活韵味,搞成了“民俗村”类型的表演,相当可惜!此外还有好几次角色之间——如Jacob和Rena、还有男女主角之间,数次呼唤四五次却“不相见”,也没有必要,除了破坏表演节奏以外。演出后我们和观看过该剧的欧美音乐剧专家交流,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最需要指出的是情绪发展上的设计塑造:
1)当Frank父母的噩耗传来时,首先Rena这般直截了当告诉他就比较突兀,然后在他万分悲痛时,Rena又“趁机”表白真心却语焉不详,更不合理;
2)Frank初到林家工厂,按照剧情发展,本来就是打算来帮忙的——林亦兰不可能一路上不说明就里,他就会跟着过来。但是到了现场他却唱了一首感恩的歌(“Agony... Misery”),似乎是为了感恩才帮助林家修复设备的,实际上把故事格局变小了,变成犹太人上海人“利益互惠”;
3)黑市那段意识型的表演明显多余了,没有必要把Abraham和黑市描绘成比日本人占领区还要黑暗恐怖的地方,同时女主演在那里唱的那首歌太“思想教育”化了,一样又是抹杀生活真实感的做法;
4)Rena对Frank的单相思感情铺垫还不够,以至于第二幕她出来唱怨曲时,观众们不少会感到突兀而笑场。
演员表演的技艺:
导演不到位,演员的水平也受影响。今晚不少演员不在状态,男女主演,犹太小朋友数次走音不说,有几次男主演都没走到光圈位置记得。而且第一幕男主角得到父母噩耗昏死这一段,毫无演技可言,一直在摆造型。
舞台综合的呈现:
舞美设计不错,有想法,几个简单的结构灵活变换,适应了不同场景的需要。可惜这个设计风格色调偏后工业化,刚烈强劲,美感不足,反倒无法烘托剧中爱的主题色彩。
灯光的设计就太简单了,没有特色。
音响效果很差,耳麦漏音现象经常出现。
音乐唱腔及唱词台词的水准:
音乐创作整体感尚可,但是有些旋律太过花哨,炫技成分较多,贴和剧情不够紧密。Rena的怨曲不错!
歌词台词有较大问题:解释性太强,就像在给观众上课宣讲,有时候为了刻意强调一个事件生拉硬拽,显得不够生活化。个别台词做了生活化处理,比如说方言段落,第一不够正(比如上海话的尖团音不明显),第二嵌合度也差,生硬了一些。还有些歌词则为了照顾双语演唱,中不中洋不洋的,有点尴尬。
其他方面的评价:总体来说,故事选材不错,表演形式也算新颖,但是编创团队对音乐剧创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当,很多地方可惜了。比如犹太人的塑造上,现在舞台上都是臆想中的犹太人形象,而不是欧美观众认可的活生生的犹太人形象,同时把故事主题局限在“感恩”也格局不够大,无法引起国外观众的共鸣——这点上我们和来自美国的犹太籍艺术家交流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果该剧要打造成精品,并试图走出国门,需要好好打磨回炉!尤其是到百老汇去,因为百老汇几乎是犹太人的天下,这种刻板刻画的犹太人形象,很容易让国外观众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