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读书进度及简评(2016.4.21更新)
颢妈家的书房(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买书而后读书的人?至少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变成热衷于买书而后将其当装饰一族了。不管别人怎样,我想我还是要坚持读书的,无论什么题材,争取养成什么字都看的习惯,即便是路人发给我的广告纸,哈哈~ 这个帖子想要记录一下自己2016年的读书进度,以及读完每本书之后的小感悟,希望和同样读过这些书的人好好交流,私信也好,豆邮我咱们交换微信号也可以。 1.《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赵星 这是网上特红的一直特立独行的猫的作品,虽然是博客文章的集合版,但内容还是蛮有价值的。而且越来越觉得和星姐三观差不多。所以我要努力,争取2016年丰富多彩! 2.《女神日常修炼手册》余点 1月份的时候鸡血不足,能量衰减,于是买了好几本鸡汤类型的书,这本算是最棒的了。点姐能够从现象上升到理论,深入浅出,看后会学到很多。这里的“女神”不是普通意义上对普罗女性大众的统称,而是能从外在到内涵都出类拔萃但又亲和魅力的女性,望众姐妹们都能尽早知道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 3.《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李尚龙 不推荐,给一星都觉得有点高。作者的逻辑在整本书中略显混乱,价值观也前后不一。 4.《清醒纪》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十年文集中的一本。印象最深的是《他她》,是在写父母,悼念亡父,珍惜母亲在世的陪伴,但又愧疚的心情。4个小时看完,说实话挺慢的,因为里面很多阴郁的执拗的情感,似乎是抑郁多日自己的写照,所以来回揣摩了很久。 5.《太阳黑子》须一瓜 之前看完烈日灼心,就惦记着哪天一定找来原著看看。后来豆瓣阅读电子书的有赠书活动时,果断选择了太阳黑子。说实话, 比电影情节丰富很多,但看完电影再来看小说总会在脑海中对人物形成刻板印象。对法律与人情的感悟比较多。一念之间的冲动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虽然遇到了在乎的人或者默契的兄弟,法律毕竟是法律,有时候不通人情,但终将不容违背。 6.《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联盟》郭鑫/ 整日被硕士毕业论文折磨,导儿给推荐了不少书,这本算是收获比较大的一本,也算是案例研究中数据量非常丰富的一本。但抛开理论来考虑实际,我国的大学想要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任重而道远,道非常远,即便是脚下这片被冠为Top2的国内高校。 7.《比较教育研究》李梅 略读的一本书,想要从这本书中学习研究方法,但目前来看近期内用不到这种方法,于是就匆匆翻了一遍没有进行研读。 8.《二三事》安妮宝贝 也是安妮宝贝十年文集中的一本。太阴郁了,特别适合下雨天的时候看。看完之后,会缓解一些不好的心情,但终究需要时间来调整心态。窝在咖啡馆看完的,合上书之后看看自己的生活,其实已经特别美好了,只是自己总往不好的地方预测,悲观主义者顽疾。 9.《偷》小意 这是一本挺老的书了,师姐毕业后没有拿走,顺手拿过来看了看,一本小说。还可以,但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及退出有些突兀,比如暗恋女主的小偷何越,比如漂亮女生租完房子之后就没在出现,以及女主和老师施刚的无感情婚姻,意味着什么?和题目“偷”的关系又在哪里?有点看不大懂。 10.《无声告白》伍绮诗 我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读这本书,也可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读这本书。无论是被过度溺爱以及被寄语厚望的关注,还是被贴上标签的种族问题,都让人思考良多。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不需要过多的约束和干预,只需要快乐和体验丰富与精彩,就够了。孩子并不是家长人生的延长线。 1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 因为毕业论文的需要,只看了部分章节,其他章节意义不大,所以打算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详读吧。跟缪缪借的,导儿总教育我说,做研究一定要从原著入手,能看英文原版不看中文原版。可能自己太懒了,最后还是借来了原版的中文翻译版本,读了自己需要的部分作为论文引文。 12.《实用抽样方法》加里·亨利 半年前因为做MOOC《教师如何做研究》的需要,在亚马逊一次性淘了很多万卷方法丛书系列的书籍,作为以后搞研究的字典类书籍备用。这本书很薄,但讲的方法不是很实用,算是万卷方法里比较鸡肋的书。如果大家想学抽样方法,可以直接看统计定量类研究方法的书,或者质性研究方法的书,这本可以不用看。 13.《呼兰河传》萧红 先是听了喜马拉雅的有声书,后又看了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萧红这样的女人算是异常个性的了,也因此有了特别的文艺范儿,最后就是鹤立鸡群的孤独感。虽然呼兰河转描写的都是自己小时候的成长故事,重在描写他人,但字里行间的都能体会到萧红孤独感的形成过程。描写功底太强! 14.《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杨萃先 之前在新东方学BEC的时候,Tracy老师教口语,也顺带讲了不少关于求职的很多东西。很多年之后,我才偶然在网上下到这本书的电子版,当然是已经修订过的版本了。关于简历制作的技巧,面试的技巧,面试后怎么写感谢信的技巧等等,但很多比较适用于外企。从书的内容整体来看,适合那些找不到自己职业目标的大学生,比如大二大三的学生。 15.《慕课》李晓明 这本小书是师姐送的。从内容来看,其实算是李晓明老师的慕课《慕课问道》的课程脚本,如果你在平台上学习过这门课程,那就不要买了,也不要读了,没有必要。如果想存下来偶尔当字典翻翻,也可以,但我觉得慕课这个东西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书中说的很多方法、做法,不久之后就会过时。政策、机制方面的东西,大多是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看你对北大这块招牌的肯定程度了。 16.《24个比利》丹尼尔·凯斯 这本书的结构还是蛮清晰的,但因为涉及到的人物太多,我是外国名字盲,哈哈。不过还是学到不少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人脑结构的奇特,人成长环境对性格的影响,都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对人格分裂症比较好奇和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看。 17.《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 这部作品应该是在村上40多岁的时候完成的,可以看出他也有着多数中年男人在感情中出现的“中年危机”。不断地想起从前的恋情,对自己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和事业不满,甚至已经出现精神和肉体的出轨,但最后依然还是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轨迹。就像前段时间看的《夏洛特烦恼》等等作品一样,也算是站在中年男人的角度来阐释自己感情和心境的变化。后来了解到村上本人也开过酒吧等方面的经历,发现其实小说的作者们还是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经历写进故事,不是为了投射什么,只是与自己的阅历有关罢了。这部作品是完整看完的第一部村上的作品。 18.《茶花女》小仲马 为数不多的从头到尾读完的名著。名著果然是名著,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内容,都是让人惊奇的。小仲马的叙事视角在开始并没有吸引我,这种把自己非虚构地引入故事中还是第一次读到。在内容上,似乎能够感同身受那种需要“门当户多”对亲人怀有更深感情的感觉,势必会给其他一些人造成悲剧,但因为是对爱情的摧残,显得更加悲情。我觉得这部作品的题目起的特别好! 19.《莲花》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以前作品的结构我是非常喜欢的,从而可以看出她的逻辑思路是多么清晰。关于人物的塑造,我是觉得隐隐约约都有她自己经历或者性格的体现,这些尤其在善生和内河的人物形象上比较突出。依然是隐喻的、忧伤的,但看过之后,似乎能多生命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20.《黄雀记》苏童 读完整本书,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以《黄雀记》为书名,这是最大的困惑。刚才看了一些评论,才仿佛觉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黄雀与本书名是类似的,仔细想来不无道理。书中的故事,涉及到不少轮回,不知道是作者头脑中的封建迷信还是想要反对封建迷信故意这么写以进行讽刺?以时间为线索,祖父是串联故事的无形的线。每个人物都很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其中的故事也非常典型。推荐! 21.《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 其实算不上韩寒的铁粉,没看过三重门没看过像少年啦飞驰只是觉得后会有期拍的不错。读完这本书,觉得韩寒同志比较愤青,也敢于对社会事件发表独到的见解,这点我比较欣赏,如果作家只是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肯定是会过气儿的。每篇文章都很短小,但却很犀利。 22.……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购转让|一些绝版书(人文社科) (Theophilus)
- 感谢母亲,沾了母亲节的光 (雅典异乡人)
- 求购转让|出书 (倒计时啦)
- 求购转让|大量出书,部分2-3折等 (珈蓝夜雨)
- 现在的那些古籍书有多少是真的 (女娲之子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