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咖啡-海洋的味道
来自:陽开
作者:XCAFFE 元丽 每期课程都要跟同学们一起做咖啡品鉴,至少40多种咖啡轮番上场,都是我们精选出来,代表不同风格类型的咖啡。有时我会给他们排排队,从中选之最,谁最浓郁,谁最甜蜜,谁最稀有,又是谁最不像咖啡...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被我评为最具个性奖的---季风咖啡。

季风咖啡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咖啡,在它之前我对印度的咖啡知之甚少。我记忆中的印度是以饮茶为主的国家,跟咖啡不怎么搭界。提起印度我更多会想到被印度人奉为灵魂的恒河,想到她古老的神庙和神秘的宗教,还有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 其实印度是亚洲最早种植咖啡的国家,印度咖啡的种植,起因于他们的殖民者---英国人。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英国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嗜茶,他们嗜好的是咖啡。印度的咖啡种植业就是在英国人的需求和促动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印度有高原也有平原,高原主要在中部,而平原则在东西海岸沿岸。水土、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咖啡,可种植的咖啡品种也很多,主要是以阿拉比卡为主,罗布斯塔是在19世纪末被引进的,也占了一定比例。季风咖啡就出自以迈索尔为代表的南部卡拉塔克邦和以马德拉斯为代表的泰米尔纳德邦地区。 严格意义上讲,季风咖啡不能归于咖啡品种,而是一种咖啡生豆独特的加工方式,是无意间创造出来的新风味。十七到十八世纪,印度以帆船运送咖啡豆到欧洲,一趟要花上六个月,生豆置于船仓底层,吸收了海面的湿气与咸味,生豆运抵欧洲早已变质了,色泽从深绿色蜕变为稻谷的黄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几乎不见了,却意外发展出浓浓坚果与谷物味,喝起来口感十足,有点玄米茶风味,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北欧人很喜欢这种金黄色的另类咖啡。

时间来到十九世纪,一八六九年,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加上汽船问世,缩短了印度至欧洲的航行时间。紧接着欧洲的客户们就开始抱怨印度咖啡变味儿了,不仅失去了浓郁的坚果味,就连昔日迷人的金黄色也不见了,因此纷纷取消了订单,印度出口商当然知道原因了,原来航海业的发展,将把咖啡豆运往欧洲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豆子还来不及熟成变身,就已经到达目的港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有风味。 为了还原季风咖啡独特的味道,于是出口商想到利用印度西南部马拉巴沿岸,每年五月下旬至九月从海洋吹来的季风,经过实验果然制造出类似昔日的,金黄色无酸味咖啡,因此取名为--季风咖啡。

季风咖啡需要用日晒豆来做,储存豆子的厂房面向西边,咖啡豆平铺在场内,窗户全打开,以便迎取西南吹来的咸湿季风。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放入袋中,但咖啡豆不能装太满,咖啡袋也不能堆挤太密以免不透风而发霉,还要不时倒出咖啡豆更换麻布袋以免滋生霉菌,相当费时耗工。这个时间段儿约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后还要再经过烟熏处理,以驱赶象鼻虫,最后还要人工筛豆,挑掉未变成金黄色的失败豆子。经过最少6个月到一年的季风吹拂,豆子们的质与量都有了重大变化,咖啡豆的体积会澎胀一至两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约13%。 季风咖啡的外形格外漂亮,金灿灿的颜色加上肥硕的豆型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再回想一下它变美的过程,简直就像专门为一个富家小姐准备的高级SPA之旅一样:想象一下,豆子小姐住在建在海边的大house里,每天躺在那里,面向着海风吹来的方向,享受着阳光和沙滩的美丽,享受够了,回到房间休息,无聊了,还会时不时的出来晒个太阳,串个门,会个朋友!如此惬意的的生活过了大半年,由于太过滋润,原本瘦弱的身材变的丰盈圆润,变成了一个肤白貌美的漂亮(果)仁儿... wow!

此时我需要关上我的脑洞,回到喝咖啡这件事上来,毕竟对于咖啡豆来说,只好看但不好喝也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儿对吧。第一次品尝季风咖啡的人,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海洋味道”,这是因为咖啡豆是被咸咸的海风吹干的原因。 如果你没到过海边,对这个海洋味道还没领会到,请自行联想一下“波力海苔”,这也是我品尝它的第一感觉,尤其是刚刚磨成粉的时候最明显。说实话这个味道我真心喜欢不起来,但我想说的是,在咖啡的世界里没有好咖啡和坏咖啡的说法,只有你爱喝或是不爱喝的分别,只要是新鲜的,有品质的咖啡豆,都是值得去尝试的。这款季风咖啡呢我就推荐给那些寻找有趣咖啡的,追求个性变化的,还有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你。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谢谢阅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Aloha KONA (夏威夷 科纳) (陽开)
- 咖啡家族树状图 咖啡品种一览 (陽开)
- 咖啡爱好者群 (未央咖啡秀)
- 有某巴克的内部制作配方,有需要的留下你的wx (未央咖啡秀)
- 有西安的一起拼咖啡嘛,去外网买一块分担下运费呀 (小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