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推荐榜第二期
来自:湮没人群(少空谈,干人事)
读品推荐榜 自上期始,我们推出读品推荐榜,本着“尽量雪中送炭,绝少锦上添花”的原则,为大家做些读书人中马前卒的工作,因创设初始,项目难免有不合理之处,希冀各位多多指正。 ダカフェ日記 森友治著 集英社 2007年7月 224页 JPY2310円(本体2200円+税) 装帧 布绒面硬壳装,腰封巨大,图文全置于腰封之上,绒面上仅左上角有凹印的白色书名《ダカフェ日記》。内文纸质服帖舒适,不反光,较铜版纸为佳。 宣传 此书自2007年7月发行后,在日本国内销量极佳,笔者手中已是7刷发行,并将于2009年4月24日推出第二集《続 ダカフェ日記》,现日本亚马逊已在预售中。中国读者一直以小众传播方式流传其摄影日志网址:http://dacafe.petit.cc/。今年四月刊的上海新天地附属刊物《Zing》甫以“DaCafe:A Dream of the Ideal Quite Life”(森友治影像日记:缓慢而精彩的日常)为名推出横跨十二页之专题,并刊有多幅大尺寸影像及访谈,惟将《ダカフェ日記》出版日期误作2008年。 文字内容 由曾获得日本“2006年人气博客大赏”照片大奖的人气BLOG结集成书,“ダカフェ”即“DaCafe”的片假名。夫妇两人、两个小孩和一只狗。平凡家庭的写真日志。一页一图,图下配有日期与相关文字。女儿海、儿子空还有那小狗稚气可爱,且不失纯真。相较于俄罗斯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Anna:Ot shesti do vosemnadtsati》(安娜成长篇)中刻意shoot自己的女儿安娜——严苛的问题强加诸在一个少女身上,连缀政治意义明显的新闻镜头成片——森友治有时也会无奈地抱怨:哎呀,女儿和儿子都开始羞于入镜了呢,也许以后画面有只有狗狗了。这样的成长才显然更舒意。 娜嘉 (法)安德烈•布勒东著 董强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193页 29元 装帧 硬壳精装带外封,外封采用的是布勒东原有的插图,硬壳封面则是布勒东笔下娜嘉的中心意象:她蕨菜般的眼睛——经处理后四双同样的眼睛叠在一起。 宣传 此书虽属于超现实主义之力作,且书后附有陈丹青之推介文,但文景近期主推的图书乃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恶童日记》三部曲,故而在纯文学及诗歌爱好者以外并无太大反响。该书由楚尘文化策划,近年来楚尘操刀了不少好书,如与文景合作的朱文、韩东作品系列,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由黄灿然翻译的《巴列霍诗选》等。 翻译 本书原有1996年《外国现代派小说概观》冯汉津译本和2003年台湾行人出版社的呂淑蓉译本。冯汉津译本将插图全部删去,虽有开创之功,但据董强教授所言译文差强人意。董强此番译介,在与学生共同研读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修订,并在紧要处以译注形式提供阐发。 文字内容 布勒东的创作遵循了“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的原则。许多证据都证明,书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虚构,然而此书一直以来被视为有明显自传风格的小说。如同威廉•布莱克的诗画双绝一般,书中的插图均为作者拣选,大量插图的运用,既节省了描述的笔墨使书写免于陷入罗伯-格里耶式絮叨的折磨,也与自毕加索始“拼贴”的美术潮流不无吻合。全书大致可分三部分,最初是一番生活速写加文学观的阐明,中间是作者与娜嘉的交往,然后是对于娜嘉的画的抒写,接着娜嘉被关入疯人院,以作者移情别恋后的矫饰作为结束。收尾那句“美将是痉挛的,否则就没有美”简直是不疯魔不成戏的写照。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美)高彦颐著 苗延威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 306页 33元 装帧 封面为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贯之装帧,唯有橘黄的“外”字可表明该书属于“女性系列”,较台版封面莲步挑逗那般心惊肉跳来得温吞许多。 宣传 本书为学术性著作,然缠足为中国历史上一不得不提之奇特现象,无论研究者与一般文史爱好者当应给予关注。 翻译 此书直接沿用台湾左岸文化苗延威之译本。译笔流畅可读,忠于原著。苗延威也写有不少关于缠足的论文,有此学养,翻译此书当令人信服。此书原名《Cinderella’s Sisters》,恰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叶限”一篇,此灰姑娘异文经日本学者南方熊楠、清华大学教授詹孟生(R.D.Jameson)发挥已成为公认最早的灰姑娘版本。杨宪益曾在《译余偶识》中提出法文本里面灰姑娘穿的是毛制的鞋(Vair),这和段成式描述的“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非常吻合,后来英译者看错了字,将Vair误作Verre,即琉璃,才导致西方的灰姑娘穿着水晶鞋。而削足适履的姐姐们,岂非小脚金莲之嚆矢? 文字内容 此书台版刊行后,引出不少评论。大抵集中于高彦颐撇清父权体制在妇女缠足上的瓜葛,将关注点从已是人云亦云的领域转向妇女自身在缠足史上的地位,强调女性的发声,对传统的学说可说是一种类似于“在中国发现历史”式的修正。高彦颐特别着眼于历史的细微之处,将晚明士人缠足的溯源揣想、小脚风尚在社会阶梯中如何成为寒门女子与大家闺秀竞争的利器与放足运动中的进退攻防一一丝毫露现。此书的出版可廓清陈存仁《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道听途说假语村言之流弊。而在同期出版的冯珠娣《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中,以金莲杯小酌恐怕已算不得性行为抑或色情的一种,很可能会被归于怪癖。仅仅在放足运动的几十年后,中国人的食与色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时代对于性的规训被打破,《芙蓉镇》和《棋王》中所描写的精神会餐也一去不返…… 奥地利设计百年(1900~2005) (奥)图加•拜尔勒、卡林•希施贝格尔编著 赵鹏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 226页 59元 装帧 设计者简洁而实用地将按首字母排序的索引置于封面,西文字符和三两色块相映成趣。 宣传 可能因为该书形制不似大众热捧的概念设计类图书,故未见有任何宣传。 文字内容 正如两位编者在前言中所表明的:一个世纪以来的设计成就无论在奥地利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被低估了,其原因不仅在于奥地利国内缺乏强制性的设计政策和相应自信的宣传策略,还在于缺乏总论上的学术工作。此书提供了一个初始性的总论,内容主要是在奥地利这个国家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历史背景下以及传统与迅猛激进的自由创造行为之间矛盾不断的情况下探讨奥地利的设计。虽然本书只集中在工业设计、家具设计和产品设计,但是却非常全面地描述了这个国家的视觉和物质文化,描述了图形、时尚、室内设计以及流行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以及已得到这些领域内具体的活动现象和主要人物的工作验证过的流行文化。卡尔•休斯克曾在《世纪末的维也纳》中描绘过19世纪最后几年的维也纳,并藉由讨论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验,研究他们的作品(诗、小说、建筑、画作、音乐)中所透露的感伤与期望,一语道破维也纳和维也纳人令人哀伤的命途,“每个领域都宣称自己独立于整体之外,而这些独立出来的部分反过来又分裂成新的、更小的部分。文化现象正视凭着一些概念才固定在思想上的,而这些概念都被卷入到无情的离心变化中。不光是文化的缔造者,即使是文化的分析者和批评者们,也不幸沦为这种碎裂的牺牲品。”《奥地利设计百年》的两位编者显然在某种角度上愈合了“碎裂”的谶语,该书的前半部分为分类的设计史讨论,后半册则是编年词典,巧妙之处就在于每页的页面位于右上角、以放射状辐射的方式贯连着相关条目的页面,或多或少,有的甚至关联处多达十数个。全书的最后乃是主题示意图以元素周期表一类的层叠小格缀加色彩以表明年代、性别、居住地、职业领域、维也纳抑或外省、工作焦点等诸多项目。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李恭忠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 403页 38元 装帧 整体样式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统一风格,淡紫色的封皮显得柔和雅致。 宣传 属于纯学术著作,宣传较少,但该书以“中山陵”和“现代政治符号”为标题,应能唤起关心民国政治的读者之注意。 文字内容 无论是1925年孙中山的逝世,还是其后中山陵的修建,都不是冷门的话题。对于国家领袖的形象塑造,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和台湾学者潘光哲的《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都是既有的先导。但作者没有把这个话题写成一个普通的丧葬史或者陵寝史的研究,而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把中山陵看作一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公共符号,进而把触角伸进更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探寻国民党和中华民国如何通过这个符号来建构一种新的政治权威。这在同类的民国政治史书籍中是极为新颖的。不仅仅中山陵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奉安大典和政要的拜祭亦成为一种宣饰的“表演”,而剧场国家的重要任务即是以礼制和规训来进行“表演”,目的在于塑造完美的国家形象和国民秩序。近期由一石文化和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合作推出的《北京跑酷》就对不少政治意义笼罩下的北京乱象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单纯叙述政治制度演变的做法不同,作者采用的这种较为“柔性”的取向,能够写出更为鲜活生动的故事,展现民国社会中各种力量交织、互动的丰富历史面相,比如第五章说到1929年孙中山奉安大典之际,商家却借“中山”名义兜售眼镜、药水之类,颇为有趣,亦可展现“符号”的多重意义。推而广之,高家龙笔下近代烟草工业中外竞争中也充斥着类似的噱头营销,葛凯在《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中更大书特书“国货”凭藉民族主义的兴起在商业上达到的成就。复旦大学冯筱才教授的《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则颇能体会大变局中商业者的感受——利弊权衡,首先考虑的总是商业利益的得失。作者采取这种写法,或许和他曾翻译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一书并受到启发有关,但更基于对该时期史料的充分掌握。当然,史料如何与“意义”完美地结合,是所有“新政治文化史”写作都面临的问题,该书第一章以“再造民国”切入,但对于国民党这种政治策略的挖掘却显得不够充分,另外,第四章对中山陵这一建筑形态的政治化解读,若干细处也似乎有“过度诠释”之嫌。尽管如此,本书仍代表了“新文化史”方法用于中国研究的一个可贵尝试。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此类作品问世,以使一贯古板的主流历史学界能流露出些许可亲的气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同事搬家,每本10元出清,偏法学 (藤原琉璃君)
- 台湾政大崔雅慧的《江南八俠研究》哪里可以搞到? (藤原琉璃君)
- 推荐一条上海的淘书线路 (豆友1033641)
- 读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尔狮山)
-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發起「2011開卷好書獎」書單出爐 (湮没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