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基亦须现证之理
来自:金刚大笑(为人不识如来藏,就称贤哲也孟浪)
摘自《心经内义与究竟义》: 宁玛派认为,“空”与“空性”只能认知,无可修证,故唯修证“现空”,行者于现证时,即不离一切法而现证空性;于显现,若由缘起、性相而认知,亦仅为认知而已,并非修证,故唯修证“空性自显现”,行者于现证时,即不离空性而建立一切法。 此即是甚深缘起,离相对故,超越因果而不违因果,且有可依之而建立之修持与行持,故可现证而非但认知。 …… 于资粮道及加行道,行者所修习者为基;于见道,行者所修习者为道;于修道,行者反复修习基与道二者;于无学道之无间道上,行者所修者为果。 …… 若未得宁玛派修习教授者,必以为“基”仅属理论之认知,必以为但研读经论则已能了知一法义体系之“基”为何者,今时习唯识今学、习龙树中观之学人,即易犯此弊,殊不知唯明了理论不可说为基,基亦须现证。 此际之现证,弥勒瑜伽行称之为抉择位。详读此派所据之经论,即知抉择位上亦须修止观以现证。 若能知基亦须修证,则对于基、道、果之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因为对于道之修证、果之修证,于任何宗部应皆无异议。 以此之故,中观应成派见亦为“外中观”,此即以应成见为基。称之为外中观,即谓其所说为中观之外义,彼虽须由修证以得知,唯却未涵盖一切修习与修证之层次。此由上引《入无分别总持经》,菩萨即使能心住于无分别,此无分别无非仍是心之行相,是心识层次,未可称为证智,是故为外。内则不同,依“道”则有各层次证智之建立,是故即有见道初地菩萨之触证真如,与余九地菩萨于修道上之证智。 由是可知,基、道、果三者实为次第修习,道上次第所证,皆不高于基上之修证,此由《入无分别总持经》所说四次第修证,即可了知。复次,弥勒于说现证真如时,亦说修道各地菩萨所证之真如,皆无异于初地之触证,此即可说明基与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