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我发现了,人没法只靠读书来解决人生问题
咕噜噜
最近我读书陷入一段瓶颈期,感觉怎么读都读不进去,文字和知识像只是轻轻抚过大脑,没留下一点痕迹,所以又很焦虑,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最开始读书获得的新鲜和惊喜感也随之消失。 静下想想,我大概是陷入了读书功利说的陷阱里。最初,我是为了兴趣而读,渐渐发现书很“有用”,它能解答我的一些困惑,或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灵感和启发。后来我愈加把解答人生困惑的重任置于阅读上。是的,过去的我希望读书能彻底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 不只是书,我还渴望从影视作品、绘画等各种媒介,获得同样的效果。然而有次,我和朋友讨论起《莲花楼》,朋友已经把这部剧刷过很多次,每次看完总会有很多感悟,我却很难共鸣。在我看来,她所说的道理,都是李莲花历经一切才悟出。虽然很喜欢这部剧和里面的人物,但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道。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以此为养分所培育出来的果实(可以理解为经验或感悟),自然也不同。最近读书观影我越来越觉得:有很多金句,听起来很哇塞,但都是他人的经验之说。像这样的二手经验,能帮我拓宽思考的边界,却无法真正解决我的问题,不然为什么我在吸收那么多知识后,还是那么惶恐不安呢? 我还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渐渐依赖用外界知识和既定标准来界定,几乎抛弃了形成自己的经验、试错、探寻的过程。现在我们过着一种模拟大多数人,经验复制再复制的生活。
解决问题不再是一件难事,尤其是网络太便利了,有什么不会的,上网一查便知。网上找到的、书里提到的等等,都可以被吸收为生活经验的部分,但把外部知识和他人经验全盘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小问题可以应付,却无法解答那些宏大又抽象的困惑——我心中的虚无感从何而来?人怎么活才能获得幸福呢? 经验的复制与挪用,在我这儿还有一个表现:书读得太窄,习惯从第三手材料获取信息。如果作者的思想是第一手经验,那他写下并出版的书籍就是二手材料,由第三人在此基础上再发散的观点或解释,则算作三手材料。想起有段时间,自己为了刷读书量,老读些“某某人读经典著作”的书,读完就算读了,还不如自己直接去读原著,就算开始可能看不大懂,可那才有自己的思考。 许多教人怎么做的“工具类书籍”,也很好读,逻辑清晰,主题明确直接,但最后我也是吸收不了一点。将二手或多手经验变为自己的重要一点是:得把书里学到的技巧或思想,真正实践才行。 当然,读书是目前能让人稳住心力、明智解惑的非常宝贵的一项活动,但书和阅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将其视为参考材料之一,实际上很多道理还是得靠自己经历了,走过了,才能领悟到。 如果真想要学习,除了可以读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或经典的书之外,推荐大家去了解点生活常识(我这方面真的很弱),学下怎么处理伤口,什么和什么食物一起吃会出事,怎样挑选水果,还可以练习如何讲价成功,诸如此类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的能力。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逛菜市场、超市和植物园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学着和现实建立起联系,也是自身生活经验的重要养分来源。 总之结论就是: 1、不要想着靠读书,就能解决人生困惑。别人的经验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2、书得读,但得多读原始材料,书里看到的内容用起来才算真正学到(特别是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3、和生活多建立联系,可以多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多去菜市场,多逛植物园等。 4、多发展自己的内心感受,诚实地面对自己,如果一件事属于别人都说好,但自己总觉得不舒服或不安,那就听从内心的想法做出判断。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实用小贴士|一定要重视睡眠和运动 (小栀)
- 学着自我接纳 (清风)
- 思考及感悟|发现一个敏感人面对亲密关系矛盾很好用的妙招 (momo)
- 思考及感悟|少年的心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童凯莹)
- 思考及感悟|在“造句游戏”,我顿悟了【情绪隔离】怎么形成 (跳水海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