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区|我们终将成为自身生活环境的产物
来自:momo(Take risk.)
最近在阅读《掌控习惯》一书,其中提到环境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无形之手,人们行为的触发过程遵循着“提示—渴求—回应—奖励”的规律,大意就是周边环境不断给我们各种提示(比如看到食物就提示我们吃东西,比如看到电视就提示我们追剧),触发我们的渴求,然后驱动我们采取行动(回应),最终得到反馈(奖励),而获得奖励又会巩固整个回路,如此循环往复。
作者认为自律的人不是在面对周边诱惑(环境提示)的情况下,反复抑制渴求,因为频繁消耗自身意志力只能短暂战胜诱惑,从长期来看,我们终将成为自身生活环境的产物,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别人为我们创造的世界里,最终沦为别人的附庸或者说傀儡。真正自律的人会选择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活,设计身边的环境,避免自身意志力和自控能力反复经受考验,因此越是自控能力强的人,越不需要使用自身控制力,他们只需要打造环境,让环境为我所用,然后融入环境中,顺其自然,养成自身需要的习惯。
读到这里后,我个人对极简主义的意义和运用突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极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设计和塑造周围环境的过程,极简的环境必然比复杂的环境更加容易给到自己突出明了的提示,通过缩减诱惑和诱发坏习惯的提示,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意志力被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消耗,为理想中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书中还提到每个习惯(或者说反复出现的行为)都以特定的环境为依托,而最持久的行为通常有多种提示(比如打开手机都是娱乐app,身边人都在刷视频,无聊时就玩手机等,戒手机短视频如此艰难且易反复,就是因为周边与此相关提示的太多了),所以运用极简在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戒除坏习惯时,最重要的不是关注数量的极简,而是尽量极简掉不需要甚至起反作用的物品,最大程度保留和梳理起正面提示的东西,进行提纯归类,然后塑造出适合我们想培养的习惯的环境,比如想要在家健身,那么就在自己健身的地方尽量只保留健身要用的物品,想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就只在书房里放阅读的书记和记录的纸笔……
而以后我进行极简的着手点也有了参考,就是判断物品给自己的提示是正面还是负面,是否有利于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看到一个游戏手办就想起打游戏,而自己又想戒游戏,那就可以极简掉了,比如看到一件衣服,就想起购买它时逛的直播间开播了,好想上去看看,而自己又想戒掉直播间,不管再喜欢,这件衣服都可以极简掉了。其他所有物品都是如此,如果看到它就提醒自己做该做的事,就保留下来放到该放的显眼的地方,如果看到就提醒自己去做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要毫不犹豫的极简掉,而其他暂时没有提示自己什么的东西,如果不是心爱之物也可以极简了,避免成为干扰项,如果是心爱之物,就可以让它与自己想做的事情产生链接,比如我最爱的随身携带的小熊,现在一看见它,我就会指着它出声告诉自己:小轩说我该去看书学习了!
我想我终于找到我需要的,属于自己的极简主义了,希望大家也能通过极简主义找到想要的自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盖楼打卡区|小全的极简记录 (momo)
- 这几天断舍离衣服郁闷了 (曼)
- 求助区|怎样极简掉很喜欢很珍视的本子 (肥而不溺的猫)
- 求助区|有必要为了面试买包、买鞋吗? (陈悫)
- 极简护肤和低成本护肤不是一回事儿 (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