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札记|爱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物
    
    
  
  
  
    
    洛桑学艺(不甜不要钱)


这个关于爱的态度,反映的实际上是两个灵魂的品质。阿伦特说她“只能”在私人意义上具体地爱。这个“只能”意味着一种本性。阿伦特是诚实的,诚实地终于本性的爱。她的本性压根不支持去爱抽象的东西。这也是豆瓣很流行的一个“豆瓣正确”,所谓爱具体的人。
但爱具体的人与爱抽象的事物一定矛盾?这也未见得。下图的网友就是例子。这个态度和他的头像也很搭———老版《三国演义》的袁绍。《三国演义》展现就是一个争夺“正统”秩序的战争故事。在这个战争故事中,显现出有血有肉的英雄品格。这些英雄并非为了自己的阵营而不爱具体的人,甚至他们也可以爱自己的敌人。
关云长义释曹孟德和《色戒》中王佳芝放走汉奸就是两个品质。前者具体的爱,终究是一个义字。大家择主而事,但同样钦佩对方的身上优秀的品质。再如诸葛亮哭周瑜,小人人格自己假惺惺,才会觉得诸葛亮也是假惺惺。而难以懂得英雄惜英雄,各自又终于阵营之间的无奈心酸。而王佳芝在非理性的情绪下爱具体的人,置民族、国家大业不顾。各种人格可见一斑。
阿伦特的态度因其犹太人身份而有特别的讽刺性。因为犹太教的一神论传统,乃至犹太人马克思的阶级叙事传统,都容不下阿伦特的爱。
阿伦特的爱,其优点在于不会招致一种对理念之爱的“诸神之战”,包括宗教战争和意识形态战争,也不会带来形而上学战场的各种头盖骨。因为纯粹个体对个体的爱难以招致一种集体性的屠杀,这爱的直接性和具体性不会服务任何结构性的政治目标和集体主义乌托邦的道德理想。这种爱也暗含对现代性之恶与理性主义之恶(纳粹)的独特批判,即用抽象的观念取代具体的面容的严重后果,用干瘪的形而上道德和民族道德取代爱具体的人之后的心灵麻木和冷血。
不过其缺点也很明显,就在于这种爱无法形成保护自我的力量。这在于人类总是生活在秩序化组织化的结构中,有共同体的认同。具体的爱就无法形成组织化的力量对抗集体性的观念。因为当具体的爱一旦变成普适性信念,其系统化形式就形成一种新观念,从而背离了自己具体的要求。
阿伦特的爱也无法代表那些面临严峻性问题的民族和个体。因为他们一旦破碎化为具体的爱,就必然受到其他集体性力量的冲击,从而不可能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爱之个体,而一定会变成对异质性集体的爱。这就是“和平演变”。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对于民族国家而言,阿伦特的爱就是不切实际的了。
而对于爱抽象事物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这个爱的对象多大程度上是具备正义性的。集体性道德都会情不自禁地自证道德的超越性,将集体道德情感证明为超越个人情感道德的高级道德。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坚持自己超越性道德信念(不论是彼岸的还是此岸的超越)的人就不懂得爱身边具体的人。
尼采实际上表达过这种朋友与敌人的关系:
人生苦短,我们的视力无奈过于微弱,以至于不可能超越崇高的朋友关系。如此,让我们还是信奉似天上的星儿一般的友谊吧,即使我们彼此不得不成为地球上的敌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Marxism文史哲经讨论群 (今天吃什么)
- 萧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豆友95h3NMwtYo)
- 思考与评论|民法典充当宪法时期 (chenyongmiao)
- 人生隐喻之跨栏游戏 (菩提小祖)
- 南京:沉默的时间 (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