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札记|爱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物

洛桑学艺

洛桑学艺(不甜不要钱) 组长
2023-06-11 00:17:41 已编辑 河北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读经有罪

    读经有罪 2023-06-11 10:54:20 贵州

    非以爱为背景前提,就可分具体的爱,抽象的爱。 抽象的爱会停留在无限性的观念之中,具体的爱作为抽象的定在。就不用首先要面对对象,因为一旦进入定在对象就会成为唯一。具体的人与抽象的物尚还是处在实体哪一边才有具体的人。

  • 洛桑学艺

    洛桑学艺 (不甜不要钱) 组长 楼主 2023-06-11 11:07:54 河北

    能不能白话一点解释,不懂这些术语。抽象的爱不能存在于有限性的观念中吗?比如民族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它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它至多是先验的,但不至于是超验的,因此不具备无限性。你说的实体是拉康意义上的实体还是什么。太模糊了。什么叫“具体……尚还是处在实体哪一遍才有具体的人”?

  • 读经有罪

    读经有罪 2023-06-11 13:00:28 贵州

    能不能白话一点解释,不懂这些术语。抽象的爱不能存在于有限性的观念中吗?比如民族作为一个抽象 能不能白话一点解释,不懂这些术语。抽象的爱不能存在于有限性的观念中吗?比如民族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它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它至多是先验的,但不至于是超验的,因此不具备无限性。你说的实体是拉康意义上的实体还是什么。太模糊了。什么叫“具体……尚还是处在实体哪一遍才有具体的人”? ... 洛桑学艺

    就顺势说说的一个想法。我是指以爱为出发点,为主体,那么民族就还是对象,与具体的人和抽象的物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对象。无限是指知性保留爱的完整性,实体是纯黑格尔意义上的实体,拉康啥的不太懂,也就是作为本质的普遍性必然要扬弃眼前偶然性的个别,具体的人;因为有了一个要回复的实体所以才有了具体的人,这样就意味着作为实体的爱先于具体的个别的爱,个别的偶然是易逝的,如果想要个别不消失就必须有普遍的支撑,所以先有了实体普遍的爱,个别的爱也能纳入实体之中,就可以存续,但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普遍的实体之上,个别显得不是很重要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不设立对象在先,就单纯的看爱的话,这里爱是抽象普遍、还没有受到贬损的爱,一旦爱要进入自身的现实性,就得选择具体的爱到底是爱什么对象,这里无论是民族还是具体个人都没有区别,完全可以爱个别人去放弃民族,因为民族作为实体不允许个别人的爱,二者知性的对立迫使了这种选择,反而爱民族这个抽象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错误的,因此理性的观念应该是民族必须获得现实性而不是抽象的存在的话就必须容忍个别的爱,这里也就是说民族概念的扩张必须转变为“国家”还是别的什么去把个别的人包括进来。这样两个对象就不会对立,爱也作为普遍性贯彻、实现了自己。

  • 洛桑学艺

    洛桑学艺 (不甜不要钱) 组长 楼主 2023-06-11 13:32:58 河北

    就顺势说说的一个想法。我是指以爱为出发点,为主体,那么民族就还是对象,与具体的人和抽象的物 就顺势说说的一个想法。我是指以爱为出发点,为主体,那么民族就还是对象,与具体的人和抽象的物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对象。无限是指知性保留爱的完整性,实体是纯黑格尔意义上的实体,拉康啥的不太懂,也就是作为本质的普遍性必然要扬弃眼前偶然性的个别,具体的人;因为有了一个要回复的实体所以才有了具体的人,这样就意味着作为实体的爱先于具体的个别的爱,个别的偶然是易逝的,如果想要个别不消失就必须有普遍的支撑,所以先有了实体普遍的爱,个别的爱也能纳入实体之中,就可以存续,但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普遍的实体之上,个别显得不是很重要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不设立对象在先,就单纯的看爱的话,这里爱是抽象普遍、还没有受到贬损的爱,一旦爱要进入自身的现实性,就得选择具体的爱到底是爱什么对象,这里无论是民族还是具体个人都没有区别,完全可以爱个别人去放弃民族,因为民族作为实体不允许个别人的爱,二者知性的对立迫使了这种选择,反而爱民族这个抽象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错误的,因此理性的观念应该是民族必须获得现实性而不是抽象的存在的话就必须容忍个别的爱,这里也就是说民族概念的扩张必须转变为“国家”还是别的什么去把个别的人包括进来。这样两个对象就不会对立,爱也作为普遍性贯彻、实现了自己。 ... 读经有罪

    这么说我就明白了。你对主体性的爱做了一种黑格尔的解释。可是正反合的辩证、扬弃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迷思?这种关于爱的解释和行动本身就构成了哲学意识形态,从而无法规避走向爱抽象事物的范畴(这是我文中理解的对“抽象之物的爱”,站在黑格尔哲学之外,站在诸形而上学之间)。这种抽象的爱也当然是以爱具体的人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现实化就是黑格尔左翼和右翼的行动路线。我原文想对比的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两种生存处境。爱是个引子,实际想说的是以爱构成的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就是我们是否还应该有信念,如果不需要,用什么规定接下的生活;如果需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 读经有罪

    读经有罪 2023-06-11 14:34:45 贵州

    这么说我就明白了。你对主体性的爱做了一种黑格尔的解释。可是正反合的辩证、扬弃如何证明自己不 这么说我就明白了。你对主体性的爱做了一种黑格尔的解释。可是正反合的辩证、扬弃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迷思?这种关于爱的解释和行动本身就构成了哲学意识形态,从而无法规避走向爱抽象事物的范畴(这是我文中理解的对“抽象之物的爱”,站在黑格尔哲学之外,站在诸形而上学之间)。这种抽象的爱也当然是以爱具体的人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现实化就是黑格尔左翼和右翼的行动路线。我原文想对比的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两种生存处境。爱是个引子,实际想说的是以爱构成的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就是我们是否还应该有信念,如果不需要,用什么规定接下的生活;如果需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 洛桑学艺

    呃,突然说到形而上学的迷思,也不造是啥东西呃。不就挺有用的么?现实肯定在呼唤爱的(这属于比较魔幻的哲学问题),黑格尔指的定在的爱是有具体的特定目的,把爱和什么东西套牢,然后以此命名自身,但这种命名也让自己就是代表爱行动。那么现在出现一个反对者,说你不是真爱,我才是,然后对爱又进行了一番阐释,但这阐释也刻入了爱本身,爱成为一个可以随便捏的东西。黑格尔指出的是爱是啥不重要,关键是具体内容,杀一个人是出于爱肯定是错的,但因为爱放弃杀敌人也是错的,必须看行动是谁在行动。这里无法隐藏为背景的就是各种集体国家的出现,这与爱无关了,对爱的重申就是要把什么不同的东西给纳入进来进入行动的领域,谁胜谁负是能力问题和历史问题还有自然属性的问题,抽象的理念的爱无法化为行动就是无病呻吟,但是强调对民族的爱和个人的爱有点不属于哲学的问题了,这里我觉得是更高级化了的处理,是郑智化处理。你可以为了敌人背叛民族,但因为甚至为爱不惜牺牲民族,到底是有理还是无理,看民族是骂你还是歌颂为爱牺牲的精神的舆论更高,无论背后有什么阴谋操作表面的胜利才是哲学处理的:认出了时代是否容许更普遍的爱。但这种牺牲反而证明了不朽的爱作为人反对集体的自然属性是更需要被承认的,而不是被否定的。这种对历史的感觉是哲学发展的方式。哲学按刘晓疯的说法是否就只是这种自由的发言,但是因为太想自由了就说黑话从而制造与权力无关的错觉,所以对普遍理念的批判才是应该的。阿伦特的说法我认为也是责备随便把比爱个人这种庸俗的思想提高到比肩于郑智行为?如果为敌人背逃民族的爱被集体视为无关紧要的话,反而说明集体的先进,因为没有侵犯集体的核心法益,民族所处的斗争之中仅仅是一种更次要的斗争,反之意识到了民族去责备为个人的爱逃离民族,则说明这个民族到了解体的时候了。个人决心背叛道德的时候,问题应该成为更普遍的伦理问题,个人道德不应就对抗集体道德,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可能是忽略了背后在运作的更普遍的结构,直接对立起个人和实体了。 因为就精神来说,精神是因为含有自然的否定性,也就是对个人的承认会倾向于认可个人之间的爱先于对抽象民族的爱,而不是僵死的活在城邦律法之中,如同罗马帝国的法,或者希腊安提戈涅对抗城邦。 瞎说了一堆,完全可以因太长不看就随便评,也可因没兴趣而不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215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