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本人两篇关于加缪戏剧的论文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2007-12-23 10:31:3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0:33:26

    《误会》:与隐蔽的上帝打赌

    ——加缪戏剧的深层结构与帕斯卡尔哲学的潜隐关系

    内容摘要:加缪戏剧《误会》暗含了人与隐蔽的上帝赌赛的模式,透露出其承自帕斯卡尔哲学的影响,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宗教思想的内在矛盾,是由“荒诞”系列向“反抗”系列过渡的重要中介。 关键词:荒诞;存在;悲剧

    1943年,战时的法国中部山区。加缪(Albert Camus)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剧作《误会》(Le Malentendu)。比起四年前完稿的《卡利古拉》(Caligula),《误会》的理性色彩要重得多,内涵也较单一。诞生在战争的严酷环境中,剧作的情感显得过于压抑和单调,这本不足怪。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至少作者本人的态度就有点模棱两可:作品最初被列入“反抗”系列[1](P271),后来又归入“荒诞”系列[2](P470),足见它的主题并不那么“清晰”,能够截然划归某个阵营。
    《误会》的确容易让人“误会”。作者态度的不明朗使得后来的研究要么各执一词,要么在某些问题上含糊其词。加缪生前的友人罗歇•格勒尼埃在传记中只好采取了调和的方法,将女主人公玛尔塔并入反抗者阵营,而全剧则“是荒谬世界的写照”。他的意思无非是说,《误会》是介乎两个系列之间的过渡产品;然而他又坚持认为剧作更接近“反抗”系列,理由也很简单,玛尔塔是个反抗者嘛[3](P104-105)。格勒尼埃察觉了《误会》的微妙所在,但结论却近乎武断:若照此推理,卡利古拉的反抗行为就意味着同名剧作应当被贴上“反抗”的标签,然而加缪却明确将《卡利古拉》归入了“荒诞”系列。看来,笼统地冠上“反抗者”一词只能把水搅浑。其实,返回剧作本身就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反抗的性质截然不同:卡利古拉的反抗针对荒谬的境况,即由非我的他者所组成的世界;玛尔塔反抗的却是荒谬世界中人的命运,即头上笼罩着的那个若隐若现的主宰——不论我们是叫他上帝,还是沿用作者给他的名字——老仆人。这是二者间的区别所在。 《误会》一剧的主旨可以明确为人与上帝之间的冲突。此处的“人”即悲剧人物,加缪称之为“荒诞人”,也就是对荒诞了然于心并实施反叛的人,在剧中就是玛尔塔。“上帝”是指人和世界的主宰,即加缪所谓“荒诞”,是冥冥中操纵人的命运的神秘物,在剧中被推至前台,这就是老仆人。“世界”是人与上帝冲突的介质,作为悲剧人物的对待物出现,主要由人群构成,萨特所谓“他人即地狱”的“他人”亦可作此理解。这三者间关系的深刻危机即造成悲剧意识。这是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美学家吕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在《隐蔽的上帝》一书中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思想录》中“悲剧的辩证法”,发现了“隐蔽的上帝(Deus absconditus)”这一重要命题:“上帝的声音不再直接向人讲话了。这是悲剧思想的根本点之一”[P46](4)。戈德曼认为,帕斯卡尔宣告和肯定了思辩神学的终结,是思想史上的一块界碑,从他之后,不可能再有任何理论依据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了;上帝的身份受到质疑,失去了确定性,变成了个始终存在和始终不存在的上帝——他忽隐忽现,反复无常,难以捉摸,人无从肯定他的在场,亦无法确定他的不在场,因而造成人的荒诞境况,这就是帕氏所谓“隐蔽的上帝”的涵义,从中很容易看出蒙田怀疑论对他的影响。 加缪少年时代即接触过帕斯卡尔的著作,在大学期间,特别是在哲学班撰写毕业论文时曾研读过帕氏的著作。他的两部重要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和《反抗者》(The Rebel)对帕氏思想(包括宗教思想)均有所涉及。在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中(1959年12月20日),他还提到了这位三个世纪前的大思想家,并将其视作存在哲学的前驱[5](P313)。加缪受其影响,是完全可能的。在创作《误会》时,他很可能是受到了“隐蔽的上帝”这一悲剧观念的直接启发,剧中上帝的化身老仆人这一形象几乎可以看作是帕氏思想的具象化再现,最易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特征即角色的隐蔽性(相对于场上的其他角色而言)——这个神秘人物几乎始终未与任何人交流(作为仆人,他自始至终未与两位主人交谈),仿佛是个局外人(若望来投宿,他不理不睬、视而不见),有时又仿佛隐身人(藏起若望的护照时,母女二人近在咫尺居然没看见!)。整部戏剧中,剧作家始终注意调动舞台假定性手段来强化这一特征。自然,也造成人为痕迹过重的缺陷,增加了观众接受的难度,这固然是由于立意没有充分地戏剧化和动作化,而角色的象征内涵过于深奥和隐晦,亦是重要原因。 那么,何以肯定老仆人一角的象征性?他的象征内涵与帕斯卡尔哲学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有何关系?对于一贯被认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一员的加缪来说,这个话题的确是有些微妙。 大量的研究肯定了老仆人的象征含义。持反对看法的也不少,包括萨特,但他也承认“人物具有神秘性”[6](P106)。引起争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还来自作者本人的说法:“他(老仆人)也并非一定象征命运。在这场悲剧中幸存的女人呼叫上帝的时候,是老仆人回答的。不过,这也许又是一种误会。他对向他求助的女人说不,是因为他的确无意帮她”[7](P643)。请注意加缪的措辞——“也并非一定”,“也许又是”——这种不置可否的判断透露出了什么呢?它透露出作者本人的不确定!加缪并未否认人物具有象征性,然而谈及其准确的象征含义,他的态度是谨慎的:老仆人既可能是命运的象征,也可能并不是;当玛丽亚呼叫上帝时,他的回答既可能是由于误会,也可能并非误会。也就是说,老仆人是上帝或命运,又不是上帝或命运:是,则剧中人头上就笼罩着一个上帝或命运;不是,则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能肯定其中任何一方,这两种可能性共时存在!这不是可以看作“上帝始终存在和始终不存在”的另一种说法?戈德曼在总结帕斯卡尔宗教思想时曾明确指出,他的思想“从来不说是或者不是,而总是说是和不是。帕斯卡尔认为,隐蔽的上帝是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上帝,并不是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的上帝,而是始终存在的和始终不存在的(着重号为原作者所加)”[8](P47)。《误会》所表露的态度与此基本无异。可以看出,加缪的思想也染有怀疑论的色彩,虽然他的怀疑侧重于上帝的功能,与帕氏的本体论问题有别,但最多也只能说是将上帝的身份悬置了起来,不再进一步追问,根本还谈不上否定上帝。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段对话就会看得更明白: 若望 你们的仆人真怪。 玛尔塔 我们这还是第一次听到人指责他。分内的事,他总是干得一丝不苟。 若望 嗳!我不是指责,只是说他跟一般人不同。他是哑巴吗? 玛尔塔 不是。 若望 他会说话呀?
    玛尔塔 尽量少说,只讲主要的。 为什么是“尽量少说”而不是“什么也不说”呢?当绝望的玛丽亚向上帝呼救时,老仆人“平淡而坚决地”吐出了全剧中仅有的两句台词:“您叫我吗?”“不行。”看来,这就是“主要的”一词之所指,也即拒绝拯救;加缪揶揄地称之为“分内的事”(“总是干得一丝不苟”!),言下之意,拯救反而成了上帝的分外之事,所以“不行”。加缪从功能的角度嘲弄了上帝一番:他即使存在,无疑也是一个冷漠无情、袖手旁观的上帝。 怀疑论在帕斯卡尔那里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对他来说,上帝仍然是完满和永恒的化身,虽然已如卢卡契所说“永远沉默了”[9](P46),但却无所不在,君临一切。对此,矢口否认也罢,冷嘲热讽也罢,揭杆反抗也罢,依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统计显示,《误会》全剧三幕共20场中,老仆人出场达11场次,不出场而被其他人提及的有4场次,也就是说,整出戏中,有四分之三的场次与他有关。剧本时刻注意营造老仆人的在场性氛围。从第一幕第六场到第二幕第六场连续九场戏中,由于剧情使然,老仆人只出场一次,是全剧中他出场频率较低的一段戏,剧作家于是安排剧中人每隔两场提及他一次;也即,老仆人最少每隔两场出场或被提及一次,以给观众造成一种并未缺席的感觉。可以看出,《误会》的作者至少是默许了这个主宰的存在。当然,比起帕斯卡尔来,加缪的上帝在功能上还有所扩展:他不再是那个尸位素餐的主子了,也偶尔露峥嵘,甚至与那个恶意的魔鬼撒旦有些面目相似!——要不是他刻意隐藏护照,若望怎么会命丧黄泉?次日,又是他将护照交给主人,导致母亲自杀。大概正是因为这个上帝心怀叵测,难以揣摩,加缪觉得用“荒诞”称呼他未能尽兴,又将剧本近乎黑色幽默地更名为《误会》(原拟名《流放者》)。这也的确很符合剧作所要表达的主旨:老仆人—上帝—撒旦三位一体贯穿全剧,暗箱操作,又时隐时现,飘忽不定,造成种种荒诞、荒谬、荒唐的误会,而恰恰是误会本身从功能角度同时证实了上帝的在与不在:既有上帝,何来误会?既无上帝,误会何来? 上帝的存在问题看来已经成为加缪的肉中刺。不解决这根毒刺,便无法获得安宁。在帕斯卡尔这里,加缪似乎窥见了一条路径。这就是打赌。“打赌说”是帕斯卡尔在《思想录》布码第233段中提出的。帕氏在此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上帝的存在悬案。不过,他的态度是从容而审慎的,不似其后继者那样峻急。他的论证有一个先决条件:虽不能证明上帝必有,但同样不能证其必无;因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既然上帝已经沉默不语,我们只有以“心灵的确实性”[10](P89)作为上帝存在的最后依据来和上帝打赌。那么,具体怎么个赌法?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帕氏通过概率计算,认为赌上帝存在获利多,按照趋利避害原则,人应当将赌注押在正题上。帕斯卡尔开创了以数学方法解决形而上问题的先例。他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人唯一可以作为赌注的只有幸福,因为理智与打赌无涉;只能用幸福来和上帝赌赛。如果赌上帝存在,若成功即可赢得永恒的生命与幸福,公式为1;赌上帝不存在即使赢多次,所得也只能是有限的,公式为na。而人生面临无数次信与不信的选择,即无数次打赌,每次打赌的结果无非输赢两种,可能性各半。按照概率,你不可能总是输,至少有机会赢一次,那么为什么不赌上帝存在以赢得无限幸福呢?你也许会问:押上帝存在万一输了怎么办?那不就成了0=0了吗?帕斯卡尔的解释是,每次你押的赌金只可能是有限的,所以即使输几次,损失也不多,可一旦赢了,你将会得到无限!反之,押上帝不存在,即使赢了,你也一无所获;输了,证明上帝存在,那你不仅失去了永恒的生命与幸福,而且还可能要面临苦难。帕氏以理性的数学来掩盖打赌的非理性实质,暴露了其信仰的怀疑论根柢。 无独有偶,《误会》中也有一个人与上帝赌赛的模式,这难道是缘于某种巧合?这一隐形结构远没有帕氏的“打赌说”显明,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戏剧的形象化表现方式使得其模糊性较强,轮廓显得不够清晰;二是寓于快速推进的剧情之中,与诸多旁枝缠夹在一起,不易从中抽提出来。但笔者深信,揭开包绕它的外壳,无神论者加缪终生无法释怀的宗教情结终将显露端倪。 赌赛的结构是这样的:玛尔塔一心渴望离开故土,奔赴海边,这是她的幸福,也是她唯一的赌注。她选择的赌法是谋杀。对于仇视上帝的玛尔塔来说,谋杀实质上是赌上帝不存在,因为上帝不存在,一切才是允许的。这是无神论者玛尔塔,事实上也是作者本人打赌的前提。大幕拉开前,玛尔塔得手过几次,所得是na。若望有很多钱,可以足够她实现愿望,这笔钱对玛尔塔来说代表无限幸福,所以公式是:如果成功,她将获得1(钱财);如果遭遇失败,就将一无所获,0=0。帕氏的计算方法有一个前提,每次下注都是有限的,在他那里,并不存在用生命打赌之说,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人才有可能获胜,赢得无限幸福。而谋杀的特殊性在于,每次打赌都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别人的生命。换句话说,每一次谋杀都意味着有失去生命的可能性,都是一次孤注一掷、你死我活的全力比拼。按概率计算,成败对半:成,有可能获得幸福;败则失去生命(而不是有限幸福!),因此,玛尔塔获胜的几率虽未改变,可一旦失败,失去的就不是有限,而是对人来说意味着全部所有的生命。帕斯卡尔在第233段里曾说过:“所有的赌徒都是以确定性为赌注以求赢得不确定;然而他却一定得以有限为赌注以求不一定赢得有限,这并不违反理智。……因此在一场得失机遇相等的博弈中,当所赌是有限而所赢是无限的时候,我们的命题便有无限的力量”[11](P111-112)。相反,玛尔塔则是以无限(生命)为赌注来赢取一个貌似无限的有限(钱财),在她身上,一点也找不到西西弗式的一腔豪情,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在以生命与上帝打赌之前,玛尔塔事实上已经被宣判了死缓,谋杀若望时的踌躇说明了这一点。拼却一死的决定性赌博使她变得冷酷、阴郁、焦躁和歇斯底里。她愤激地说:“总是怀着这颗灵魂,我已经受够了”。赌赛的结果证明上帝存在,但却不是那个完满的上帝,而是恶意的上帝。玛尔塔不仅失去了全部,而且将与苦难终身相伴。 解剖了人与上帝赌赛的模式,《误会》的深层结构终于淡出了,这就是荒诞世界中人与隐形上帝的对抗,以及在对抗中人的前途未卜、胜负难测,既无待又期待、既无望又希望的悲剧性境况。借此,加缪的宗教思想也得以浮出海面。在他拒斥上帝的激烈态度背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探试这巨大的空虚,才是他内里的真意。加缪高擎无神论大旗与基督教的上帝鏖战了一生。因而,他也就始终生活在宗教这面巨大镜子的折光里,终身被梦魇所纠缠。曾有学者指出:“西方的无神论对于上帝的问题实际是耿耿于怀的,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对寻找不到上帝所产生的一种巨大的失望和愤怒”[12](P111)。这话好象正是针对加缪而言的。难怪萨特当年在《答加缪书》中不无刻薄地说:“您不是无神论者,而是反有神论者”[13](P46)。对此,加缪也曾夫子自道:“我想上帝曾经是,现在仍是人类伟大的良机之一。但那些背离上帝的人必须找到另一条出路,并且必须在没有太多自豪和幻想下这样做”[14](P18)。看来,以往扣在加缪头上的所谓“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帽子,恐怕要给以重新审视和对待了。 最后,再来探究一番造成加缪宗教思想激烈冲突的内在动因,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寻根溯源,这就要追究到其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在矛盾了。由“赌赛”模式可以看出:从怀疑论立场出发对上帝存在问题的举棋不定,与从虚无理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上帝的拒斥,二者归根结蒂是不相容的。来自于帕斯卡尔思想中的温和怀疑论与存在哲学形成了加缪早期思想的主要成份,其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矛盾,这是加缪思想中最具原发性的部分,姑且名之为“原生结构”;源自于虚无理性主义的思想资料,也就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促成他后期思想的发展,可以称之为“次生结构”;道德因素的介入则是由前二者生发来的,应被视作更外围的“衍生结构”[15](P36-37)。囿于篇幅,笔者暂不对其文化心理结构展开具体剖析,仅在此指出:“荒诞”系列是原生结构和次生结构之间作用的产物,“反抗”系列则是三种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结果。回到剧作本身,从出发点来看,《误会》纠诘于上帝问题,属于“荒诞”主题;从伦理层面来看,它已切入道德指归,以恶抗恶问题的出现,母亲的悔罪,玛尔塔的自绝于世界,玛丽亚的绝望,均不属于前两种结构,而延伸到衍生结构中去了,显然已贴近了“反抗”主题。因此,《误会》应被视作两个系列之间的衔接。比较这两种倾向的分配比重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关系,《误会》的侧重点仍在于人与上帝的冲突,其核心结构“赌赛”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笔者更认同作者本人1947年对其作品的回顾性结论,《误会》应被划入“荒诞”系列。 结束此文,想起加缪曾说过的一句话:“深刻的情感,如同伟大的作品,比其有意表达的意义,总是涵盖得更多”[16](P73-74)。《误会》与伟大之间也许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但内涵已是这么丰富而复杂,大概也超出了作者的预想吧。
    注释: [1][2](美)埃尔贝•R•洛特曼.加缪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3][6](法)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8][法](10)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张容.形而上的反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法](7)加缪.《戏剧集》(美国版)序言[A]•加缪全集:卷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匈](9)卢卡契.心灵与形式.转引自戈德曼.隐蔽的上帝. [法](11)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何怀宏.生命与自由——法国存在哲学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法](13)萨特.答加缪书[A]•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1. [14]转引自(美)理查德•坎伯.加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5]这一论点得自于坎伯关于加缪思想构成的论述,但他只谈到前两点,未涉及道德问题.请参看《加缪》. [16]加缪.西西弗神话•加缪全集:卷三. 剧作引文均出自《加缪全集》卷二李玉民译本。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0:57:22

    豆瓣居然不能显示乘号和无限大。 所有空格处请填上这两个符号。比如:人唯一可以作为赌注的只有幸福,因为理智与打赌无涉;只能用幸福来和上帝赌赛。如果赌上帝存在,若成功即可赢得永恒的生命与幸福,公式为1;赌上帝不存在即使赢多次,所得也只能是有限的,公式为na。 应该是1乘无限大 n乘a 依此类推。

  • 菜花儿

    菜花儿 2007-12-23 11:56:32

    "要么成为所谓“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艾略特诗),逃入道家式的逍遥遁世之中自欺欺人;"

    不知老师是否受庄子的影响甚于老子?

    个人认为庄周的应该是个职业散文家,而不是个职业思想家。 庄子的文章肆意汪洋,很容易给人带来感性的震撼力, 但是缺乏理性的推敲,大多是寓言似的教诲。 所以严谨的知识人大多都会认为庄子的思想不过是牵强附会。

    但是老子却真真实实大哲学家。 道德经在学术界的主要成就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拿西方的帽子强扣在我圣贤的头上。 令我震撼的是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姑且这么说)倾向, 并且对此进行了谨慎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终究是自然物,必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上帝死了,但是自然之神不会死去。 任何一种信仰总要被新的信仰打破。 我始终认为人的灵魂最终还是需要自然去拯救。

    庄子死之前说道 天地为棺椁,日月为双璧,星辰为珠玑,万物做殉葬。 真是大自在。

    感性的说,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一次几十年的化学反应而已,最终化为腐肉。

    PS:只是个人一些感想,毫无理论、历史、事实根据。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2:32:12

    我贴这两篇,是想引起大家对加缪戏剧的兴趣。上次放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没放完。其实加缪的戏剧更好,个人看法。 惭愧,庄子我没有系统读过。《道德经》也谈不上深入。我个人对后者的独创性评价更高,我以为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真正独创性的贡献之一。 下面说点纯个人感受:不大喜欢庄子的境界。中国人一直认为他是最高境界,我不这么看。庄子文章当然好,那是另一回事。 之所以说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宗教感(不是宗教),缺乏对另一个更高的世界的观照。因此,庄子就算是高了。这没错。我以为庄子还是在现世打转,是一种人生应对策略。他骨子里很愤激,是个愤青。在现世层面求解答,不会有答案。我更欣赏比如加缪的作品,即使在未知面前撞死,也不要妥协。庄子还是妥协的,这一点八成有点象苏轼。所以我对苏轼一并不大喜欢。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2:44:00

    谁能拯救人类?这个命题太大了。可能我比较悲观,我觉得谁也不能拯救,连自然也不能。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就哲学意义上说,呵呵),就是卡利古拉看到的那个情景。安放于自然中,和安放于神的手掌,有何不同?其实都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海德格尔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存在。没有什么上帝。海德格尔说的自然,也不是庄子那个。他说的存在是属己的,就是说完全在自身。人只有自己,自己的肉身,和精神。所以西方文学有两个伟大命题:颓废和超拔。 颓废:包括色情、肉欲、酗酒、吸毒,等等。如唐璜。延长时间,加深感受和沉醉。使有限的人生深刻起来。 超拔:浮士德那样的,永远不停息地追求精神的超越。还有咱们看的《伊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是扯淡。(当时有人批评我,可能是我的语境没说清楚)。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2:47:10

    所以,这样来看,庄子还是中庸。他不是加深时间,不是沉醉,是遗忘,甚至是麻木。 他的超拔也只能到自然,还是不能完全摆脱物的境界。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他会停下来,这就是所谓逍遥。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2:54:49

    逍遥之所以不是终极境界,原因是: 1、人实际上不能停止追问。我逍遥不了,怎么办? 2、想给这世界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我无论如何不相信。 所以,庄子作为生存之道,可以借鉴。从哲学境界看,还是有点低。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13:00:23

    说句玩笑话,要说自然可以拯救人类,那生物学就是最好的哲学。

  • 菜花儿

    菜花儿 2007-12-23 20:14:35

    古中国社族的蛇崇拜(演化为龙),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的动物神崇拜。 都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 他们甘愿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然神灵,并且完全服从神的意志。 这说明了在自然信仰的时代, 原始的人应该没有现代人如此痛苦。

    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 在古希伯来与古希腊出现了人形态的神 神与人是同样的长相,所以人便以为人是最接近神的生灵。 与自然神的神秘意志不同(都是祭祀,萨满才可解读)。 神开始有了明确的意志, 神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这时候有些人就开始质疑神的话,有些人就开始亵渎神 人类灵魂的痛苦随着神的出现而出现了。 但是大量的人仍然能在神的庇护下得到安息。

    康德毫不留情的用他锋利的论证手术刀把上帝杀死了, 尼采高喊强力生命意志重组人的生命。 紧接着《物种起源》(生物学...)在科学上枪毙了上帝。

    人们从这时起开始丢失了信仰, 人们开始寻求自我拯救, 但是人类的努力只是把人类拖入了更深的泥沼, 紧接着出现了诸多思潮

    但是到目前为之,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用, 没有一门哲学,一个宗教能拯救人类的痛苦与孤独 就像张老师说的,这个命题太大了。

    人在本体的问题上我认为是找不到答案的, 就像海德格尔并没有成为拯救世界神, 理论只是被不断的集成损益变幻。

    我很小的时候就曾说过,人类200年之内必然灭亡 我现在想想也许当时的猜想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人真的明白了人本体的意义,也许人不会选择生存下去。

    文明越进化,人类的灵魂越可怜。

    纯属扯淡

  • 万历1587

    万历1587 2007-12-23 20:46:48

    哈,菜花同学一个贴把人类文明史说完了,比上中国通史的人牛多了,他们最多从孔子跳到秦始皇而已.....

  • 心缘静水

    心缘静水 (港片,我要1000部) 2007-12-23 21:57:00

    哪天也看了那死无葬身之地了,看的让人有点闹心,因为中国人在那演外国人的戏,语言翻译的不怎么好不说,那些表演,真的让人有点恶心了!个人陋见!

    谁能拯救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讲,谁都不可能也不现实!因为首先潜在的问题是人类需不需要拯救?到底需不需要?标准是什么?谁能给出一个另人信服的标准?

  • 万历1587

    万历1587 2007-12-23 22:10:18

    菜花同学,小小年纪这么悲愤可不好,对身体不好. 再过一段你会了解,有人的地方总是有好有坏,学术界不是乌托帮,自然不例外. 其实大多数老师还是努力工作,教书育人的,比如张老师,库布里克崔老师等. 有时候一些不好的事被放大了,所以你会觉得一片黑暗,其实未必. 有时外界给了学者太大的附加压力,其实很多时候尊守职业道德

  • 万历1587

    万历1587 2007-12-23 22:15:03

    有时外界给了学者太大的附加压力,其实很多时候尊守职业道德就好.(当然 你会看到很多做的不好的,但不要认为那是世界末日)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2:33:08

    我理解万历1587同志是在挖苦菜花儿,菜同学是个智商高、没知识的人,但是有很多伪知识。诸如“康德毫不留情的用他锋利的论证手术刀把上帝杀死了”这样的胡说八道,请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菜同学在发表负责任的灼见。“他们最多从孔子跳到秦始皇而已”这个跨度就已经非常大了,当然我理解的中国历史关键过程不是“从孔子跳到秦始皇”,而是从秦始皇跳到孔子。有时间我可以把一篇俺的拙作《中国古人影响力排名》贴出来,大家可以参考。我在里面虽然也把秦始皇和孔子排在最前位置,但是因为是按照我制定的一个排名原则而来的,实际上我认为,中国通史的划界是,三代以下,以个人的重要性来划分时代,只能用两个人来分割,区分为中国文明的三个时期:汉武帝前、汉武帝后、朱熹前、朱熹后。 菜花儿,拜托你以后认真听几堂课,扎实看两本书,对得起你的智商,或者多提问少回答,对得起我的面子……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2:34:57

    从秦始皇跳到孔子看上去是一个反时间的过程,但这是理解中国文明的一个关键,也特别有某种深入中国脉络的戏剧性

  • 菜花儿

    菜花儿 2007-12-23 22:46:53

    难道我说的一点都没道理吗...

    难道康德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反过来来说也就是不能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3:10:07

    康德著名的证明上帝的方法你都不知道吗?如果你不能证伪上帝存在,上帝就必然存在。而如果没有上帝,屠杀上百万人就不成其为罪恶,为什么会有道德?所以神是存在的。 某网友经典话语:事可以乱做,话不可以乱说。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3:17:49

    张老师外冷内热啊。但我对卡利古拉没有什么感觉。我更喜欢《罗募路斯大帝》,迪伦马特剧本。罗募路斯是罗马最后一个皇帝,是一个地道的昏君,所有图精励志的计划、救国救民的忠臣都被他否定和抛弃。他最大的爱好是养鸡,宫廷里养了很多鸡。直到第三幕才搞清楚,他这一切都是故意的,他就是要毁灭罗马帝国,他以选择做一个昏君的方式摧毁了一个大帝国,自由和新思想在罗马的废墟上伴随着无数小国家开始成长。入侵罗马的日尔曼首领也是同志,理解了罗募路斯大帝的意图,他们对养鸡都很在行。真正的坏蛋是日尔曼首领的侄子,他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统治者,建立一个新的帝国。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3:23:08

    对存在主义的理解要放在当时西方尤其是法国的语境下吧,而且德国存在主义和法国存在主义不一样。萨特的哲学没有他的小说好,小说则远不如他的戏剧好。关于“人是会死的”这个命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有不同的震撼力。我个人觉得这个命题挺残酷的。而且在这个命题下,大部分选择都会无足轻重,世界上只会有一个重要选择,那就是自杀。对吗?还是存在与时间好一点吧?林中路更好。 没有答案,只有途径。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23:29:22

    张老师差不多成了卡利古拉的fans了。张老师估计加缪也是。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3:35:17

    哼! (为防止又被管理员删除,只好再加几个字,管理员,你真是不理解什么叫灌水啊)偶是罗募路斯大帝的死忠FANS,卡利古拉纯消极,走极端,象一名烈士;罗募路斯大帝看上去消极,却单枪匹马毁灭一个大帝国,把自由和信仰还给了欧洲。 纣王如何?难道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吗?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23:37:00

    哪个管理员删的?你不也是管理员吗?怎么回事?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3:39:39

    没有关系。我有次支持菜花儿的一个什么观点,只敲了一个顶,结果惨遭删除。悲愤之余无可奈何。我认为本网络是平权的,大家平等,只好尊重管理员,以后坚决不只说一个字了。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23:40:41

    卡利古拉多悲怆啊!我坚信任何女人都会爱上他哈。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3 23:42:05

    那是,不过没有哪个男人(除了卡同学)为了得到任何女人的爱愿意那么悲怆的。我是男人,我有发言权。

  • 菜花儿

    菜花儿 2007-12-23 23:43:28

    我看到的方法是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一举推翻了传统证明上 帝存在的三大论证:本体论、宇宙论与目的论。但事实上这并不代表 康德否定上帝的存在,康德所反对的,是僭越本分企图证明上帝存在 的独断理性。而这正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书名的本义:并非以理 性来妄作批判,反而是对纯粹的理性加以批判。”

    也许康德的上帝是个道德符号 可能不是传统意义创造世界的上帝

  • 海角人

    海角人 组长 楼主 2007-12-23 23:44:22

    瞎说,人家才不是为得到女人的爱才那样悲怆。所以人家才有人爱。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4 00:29:54

    菜花儿,你还说得不对。拜托,你在影视制作和推理方面的悟性比你的同学们都高,但是哲学思辨不是你的长项,放弃吧孩子。至少30岁前放弃吧。你太喜欢贴标签,总是想立刻想出个答案。你对待什么问题都是小强填字的态度,以为5分钟就会有答案。又不好好上课。我再三说过,没有答案,只有途径。康德要是你三句话能解释那还是康德吗?什么叫“也许康德的上帝是个道德符号   可能不是传统意义创造世界的上帝”,胡说,不要这样明目张胆的肤浅,你根本没有在认真讨论问题嘛。又惹我生气。多提问,少自以为是。你这个毛病能不能改?你什么时候提过问题?总是在提供答案。可恨!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4 00:35:28

    “这正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书名的本义:并非以理   性来妄作批判,反而是对纯粹的理性加以批判。” 你这话也是胡说。批判在这里的意思是“划界”。什么叫做“是对纯粹的理性加以批判”?莫名其妙。你跟郭超一个样,自己脑子糊涂却总不服气。不过你总是能悬崖勒马还好。 你诚恳虚心的时候有很多感觉都非常好,但是菜花儿你真的不能思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能因为你是火星人,所以你一思考上帝都笑不出了,哭了。

  • 菜花儿

    菜花儿 2007-12-24 00:36:40

    恩 我知道了 我对哲学有兴趣而已 但也只局限于兴趣了 只是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说“康德终结了上帝,又复活了上帝” 然后我就引用了 我只读过李泽厚的书大致了解了下康德 原著没读过

    惭愧

  • 库布里克崔

    库布里克崔 2007-12-24 00:38:36

    你要想这方面出息,向张军老师学习吧,真的。其实我也教不了你,我对康德还停留在序言阶段,还有再版序言阶段。但是我认为要有个敬畏态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47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